60个故事的精选

发布时间:2000-10-09

60个故事的精选

——记远在“阿克苏”的上海援疆干部

本报记者 顾许胜

走近吴登云

翻开1998年10月26日的《阿克苏报》,上海援疆干部,现任《阿克苏报》副总编田金星在以“走近吴登云”为题的一则报道中这样写道:他实在,没有豪言壮语。有人说,吴院长进疆以来做了3件事:抢救了一批人,建了一座医院,培养了一批柯族医生。吴登云回答:3件事是不得已而为之。内地医生留不住,医院的发展只能着眼于培养当地医生。

吴登云出身于江苏扬州,在帕米尔高原辛勤工作了36年。当他的事迹在《人民日报》、《新疆日报》上相继刊出的时候,正是上海第三批援疆干部到达阿克苏的日子。领队,上海黄浦区区委副书记、现任阿克苏地委副书记的吴尧鑫便抓住了这个机缘,当即组织了全体援疆干部,驱车600公里,来到祖国的最西边陲乌恰县。在与记者谈到为何以“走近吴登云”作为援疆干部的第一课时,吴尧鑫说得十分简洁,我们60位援疆干部从上海来到新疆都在不同程度上克服了一些困难,并且要在新疆工作3年,即36个月,然而这与吴登云扎根边疆高原36年所作出的成绩相比,我们的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尤其在中央下决心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我们更是责无旁贷,在新疆,我们代表上海;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代表汉族。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个援疆干部,都要发扬吴登云那种实实在在做几件事的精神。“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务实为民的实事做起,从维护民族团结的角度做起”真正做到上海市委、市府对我们援疆干部提出的要求:“让上海人民放心,让阿克苏人民满意”。

走进阿克苏

阿克苏距上海直线距离为5000公里。穿戈壁、越天山,从乌鲁木齐到阿克苏就足足等于上海到北京的距离。但就在这样一个被黄沙包围的边隅小城,你很快会发现,建筑、街道、店铺的招牌及店内的摆设,甚至连人们身上的衣着都充满了海派风味。当然,人们立刻就会想起1963年至1966年间,上海有10万知识青年赴疆屯垦,其中5万就集中在今天的阿克苏。一位维吾尔族的出租车司机这样告诉记者:我的老师就是当年的上海知青,可他如今回去了,不过我们同班的许多同学,就是从老师那里了解了上海,老师让我们穿着整齐、不随地吐痰,这种习惯我们一直保留至今。上海援疆干部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氛围下开始接触这里的人们。医师王海俊、戴军、教师刘江锋都因为父辈或亲人曾在这片土地上开拓而感到骄傲,然而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多少给初来乍到的援疆干部们带来不便。阿克苏地区气候干燥,地震也较为频繁,还有些同志不适应吃牛羊肉,有个别同志连饭都没烧过。面对这些考验,60位援疆干部没有放松对自身的要求。领队吴尧鑫一天走三个地方为同志们辅导“烧饭技术”。与他朝夕相处的秘书长张雷旗告诉记者:吴书记对工作及生活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在援疆干部中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第三批援疆干部在第一批援疆干部结对帮困、第二批援疆干部结对助学的基础上。设立了总额为10万元的“上海援疆干部精神文明奖励金”,用于奖励在阿克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进人物,用以弘扬正气。在记者离开阿克苏的那一天,《阿克苏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了由阿克苏八县一市选送的20名参评的各族先进人物的情况介绍。在阿克苏大街小巷的报摊上围满了购报的人群,阿克苏地委副专员迪来赛木·热西提说:援疆干部拿出自己几个月的工资设立这样的奖励金难能可贵。这种直接促进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的举措必将收到最好的效果。她还告诉记者:第二批援疆干部结对助学的20名维吾尔族特困生,有19人在今年高考中达到了大学录取分数线,其中12人还达到了重点大学的录取标准。

60个故事中的精选

在采访中,60个援疆干部几乎人人都有动人的故事。

朱建锋、花炳灿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如今两人又一同被分在阿克苏的建筑行业,奇怪的是他们两人正好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由于“五同”,他们在工作上可谓是配合默契,他们深有感触地说:虽然阿克苏的城市建设基础差,但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独挡一面的锻炼机会。从进疆的第3天起,他们就开始在图纸上签字,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有117项工程已经在他们的设计下动工兴建。有一次为解决一个设计难点,他们整整3天3夜未合眼。最后花炳灿病倒在设计室里,领队吴尧鑫闻讯后急急来到昏睡中的花炳灿身边,并意外地发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时,吴尧鑫的眼圈红了。原来这位为阿克苏城建倾注心力的博士正是在这几天里失去了爱情,对此,他却只字未提……

的确,从5000公里外的繁华都市,来到茫茫戈壁新城决非易事。而来到之后不容你半点迟疑,你必须投入紧张的工作,正如来自上海华山医院的张义说:成批成批的当地患者听说上海来了专家,都要登门求医,你说能不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工作吗?这位在上海担任重大课题任务的博士,原本可以出国进修,但他与仁济医院的赵爱民、龙华医院的金炜、曙光医院的马秋元一起来到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他说,有一天晚上11点,急诊间送来一位15岁的维族少年,一把宽5厘米,长40厘米的刀,从他的左耳刺入颅内,从右顶部穿出。如果不手术,病人会很快死亡,如果手术,手术中可能发生大出血。张义在回忆这次手术时说:我当时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看着维族老乡那充满期待的目光,我下定了决心,经过6个多小时的艰苦战斗,在天放亮的时候,手术成功了。

来自上海仁济医院的戴军,至今还清晰地记忆着今年6月份的一幕:那天早上他所在的温宿医院来了个危重病人。正在麻醉师给病人麻醉的当即,戴军的手机响了:远在5000公里外的母亲告诉他:父亲这个时候正被送进上海仁济医院的手术室。希望他抓紧时间给同事联系一下……未及回答,手术得开始了。戴军咬咬牙,对着万里外的母亲小声说:“对不住妈妈!我现在开始手术……同在温宿人民医院的上海援疆干部钱敏悄悄地拿走了戴军的手机,又开始与戴军的母亲通话。整整二小时的手术过程,连同管钳入盘的声响和医生向护士传达的口令都一一通过手机传到阿克苏。两小时过去了。戴军手下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当他走出手术室,钱敏医生告诉他:你父亲的手术也十分圆满。万里之外的两颗心终于落下了。

阿瓦提县县委副书记关坚韧、副县长张学胜向记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他们在阿瓦提的工作情况,他们说:来自瑞金医院的薛建元曾拿着手电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大手术;上医大的陈宏为抢救一位维族阿訇的孙子而彻夜监守;博士研究生陈兵摘除了一位9岁维族小孩长到嘴里的耳息肉后,小孩子忍着剧痛笑出了声;孙玉强借助肉眼用90分钟缝合了一节将要死去的大拇指,并对一个四次停止呼吸的车祸病人进行了抢救手术……

开创阿克苏眼科先河的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田小波、放弃课题的华山医院副教授谢彦晖、身患多种疾病而坚持两上帕米尔高原工作的詹维伟都在阿克苏的各族群众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谢党派来了好干部,感谢上海派来了好医生”的锦旗、感谢信几乎挂满了各院的科室的墙壁。上海援疆的医生们不仅拒红包,有时对危急而无钱的百姓常常慷慨解囊。在所有上海援疆干部的队伍里,流传的最多的两句话是:“来时无怨无悔,去时不留遗憾”。

要留下一支不走的队伍,这是援疆的关键。在地委办公室,秘书长张雷旗拿出了一份名单说:“近年各类技术人员就达300名,其中维族占了一大半。正如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艾开兴说,我现在已经开始“退居二线”。大批维族医生已经独挡一面了。

龟兹古城在叙述

原上海农工商集团的瞿邦孝与上海农科院干部王良军分别担任了温宿县县委副书记和副县长后,立刻对这片有2300年历史的龟兹古国的土地来了个重新规划。在戈壁绿洲试种并试养了蔬菜新品及畜禽新种。他们特意从上海带来了《农业科技之光》纪录片在县电视台播放,副县长王良军说,全县已引进了5000羽丹麦餐鸽,最近,还将引进2000羽上海蛋种鸡和1000羽肉种鸡,这种庭院式经济已在温宿县得到广泛发展,大大加快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步伐。阿克苏市副书记嵇绍荣、副县长胡险峰怀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责任感,在与维族老乡阿不拉·艾比克、克孜尔买买堤结上亲戚之后,深入调查维族的饲养习惯,并用自己的工资买了250公斤面粉、10公斤油和100只雏鸡分到了他们的户上,两位维族老乡表示,一定要把鸡养好,并以滚雪球的办法使全乡人都富起来。

担任地区旅游局副局长的仓定裕和科长周书贵一放下行李就开始了新景点的踏勘,并参加了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边界的勘查工作。他们在茫茫戈壁上,背着维族老乡的干粮,在一无车路,二无驼道的情况下与当地干部一起风餐露宿。如今“天山神木园”、“烽燧、列亭”、细石器文化遗址、龟兹故城、克孜尔石窟等一大批名胜已被列入阿克苏的旅游目录。

援疆干部们身在异乡,但仍然心系浦江,在阿克苏地区科委工作的上海市科委干部陆静峰和中船公司的干部乐懿说:由于路途遥远,上海人吃到的新疆瓜果都是未成熟前就开始装运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上海人还没有吃到过真正的新疆水果。为此,他们已经在研究一种将成熟的瓜果在保鲜状态下长途运输的保鲜技术,目前已经通过了中试;原上海市政研究院干部胡福全专程把女儿从上海带到新疆,与维族小朋友结对,并教育女儿要珍惜友谊。

在地区歌舞团担任副团长的杨建华一心想把维族舞蹈中的精粹学到手带回上海,他还千方百计把维族舞蹈推向沿海。据悉,阿克苏歌舞团的“多浪之花”即将在杨副团长的带领下来沪公演……

应该说,60位援疆干部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一心为发展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局面作着自己应有的贡献。挂一漏万的记述不足以代表60颗滚烫的心。

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真情令记者无处下笔,在结束采访时,20多位援疆干部与记者依依惜别,目光相视之间,传递着一种信息:请上海人民放心,我们会干得更好!”

 

上海广电局援疆干部汪艇正在指导维族技术员

 

徐匡迪市长在阿克苏检查工作时,援疆干部、黄浦区区委副书记吴尧鑫在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