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接住绶带!
这条绶带,
传递着彼此的托付与承诺。
你用强悍的脚步争分夺秒,
我接着用意志与自己较量。
黄浦江畔,强风吹拂……
仿佛时光倒转,已经大学毕业20年的卫芳,11日清晨披上了印有母校“上海海事大学”的运动服,在倾尽全力完成一段16公里的竞速长跑之后,她把一根已被汗水浸湿的接力带,交到一位在读的小学弟手中……这一晚,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赋诗一首。“到现在还是有点小激动!”她在发来的消息里说。
上海海事大学的“老学姐”卫芳在赛后有感而发。
灵感源于“箱根驿传”,加入浓郁母校情结
卫芳参与的这场名为“2017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上海站)”(以下简称“高校百英里”)的比赛已是第二年,笔者却是第一次现场目睹。最直观的感受是,比赛形式像极了日本著名的“箱根驿传”——采用长跑接力的形式,赛制为10人乘10英里(约16公里)接力,总距离100英里(约160公里)。整场比赛要经过长达近7小时的比拼,最终所有队员的成绩相加,作为团队总成绩。就连佩挂在选手身上的接力带,都与“箱根驿传”非常相似。
箱根驿传。
比赛以东京为起点,途经横滨、藤泽、小田原等城市,直到神奈川县著名的温泉胜地箱根芦之湖畔,再原路返回东京,全程约218公里,分为10个赛段。参赛学校在两天时间里,派出10名选手接力完成比赛,用时最少学校获得冠军。
“箱根驿传”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接力比赛,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不少中国跑友喜欢称其为日本“春晚”——每到新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年饭,一边其乐融融地收看“箱根驿传”。这是日本家庭在新年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
“箱根驿传”现场直播节目的收视率也一直保持在25%上下,和红白歌会一同成为日本人新年必看的电视直播节目。近年来更是出现了“箱根驿传症候群” 这一热词,表达的就是日本人对于“箱根驿传”的痴狂。
赛事主办方每步科技CEO马京伟认为,赛事灵感虽源于“箱根驿传”,却加入更浓情元素,“比赛支点是满满的母校情结。”她介绍,高百的办赛初衷之一就是想通过赛事让在校生和校友的母校情结有所寄托,找到对母校的归属感,燃起为母校荣誉拼搏的热情。
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的灵感源于箱根驿传。
长跑项目本身具备低门槛、参与度高的特点;采用接力的形式,让马拉松不再是孤身一人的战斗;让在校生和校友代表母校参赛,参赛年龄不设上限……“母校情结+接力长跑”,形成了神奇的化学反应,轻易地叩开了许多跑者的心扉。
北京大学队的一位“78届”陈姓老学长已年近60,依然怀揣着一颗为校争光的心出战。“在赛道上好像又重新找到了年轻的感觉,整个人热血沸腾,就为一个简单明确的目标拼尽全力。”他说。北大老校友、著名的相声演员、加拿大人“大山”,赛前一天发来加油助威的视频,鼓励校友们努力拼搏为校争光。
赛事还吸引一批“小圈子”:由一群老校友组成,大家都酷爱跑步。北京大学队的王伟如今在上海创业开公司,他告诉记者,队伍成员来自校友自发组建的“北大上海跑团”,平日里都会有组织进行训练,也会相伴去全国各地甚至出国比赛。为了这场”“高校百英里””比赛,他们的队员放弃了原本的比赛计划,“明天的金鸡湖半马,以及下周的无锡马拉松,好几个校友都准备了大半年了,但现在都为了这场比赛放弃了。按照科学的备战方法,赛前一周是不能进行竞速跑的,但既然是为母校而战,大家都觉得值!”
为母校而跑,我们是认真的
想要代表母校参赛,光有份“爱校之心”还不够,你还得够强!笔者问下来,几乎所有35支高校队的最终参赛名单,都经过正儿八经的选拔。当然,前提是必须是业余跑者(为了确保参赛选手的身份,在报名时选手还需上传毕业证等相关证件,绝不允许发生替跑行为,保证赛事纯洁。)
“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队”这支10人小分队,背后是复旦一支数百人的业余路跑集团军,名为“乐跑协会”。这支队伍聚集对路跑感兴趣的在校生、毕业校友、教职工等,成立两年来每周保持两练,每堂课至少两个小时。对他们进行指导的是“金牌教练”——前上海田径队中长跑主教练、复旦大学副教授杨峻。在他看来,这场接力赛是团队最佳的展示平台,“现在对于体育大国的理解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金牌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参与体育的群众基数更具意义。长跑接力赛,讲究团队合作和相互信任,业余选手过去也没有多少机会可以代表学校在赛道上争夺荣誉。”
金牌教练和复旦的业余路跑爱好者们。
杨峻甚至根据比赛特点,为这支队伍量身定制战术,“10个队员分两组同时出发,我将两名速度相近的队员安排在同时跑,因为相伴而跑更利于跑出好成绩;第一棒因为前面没有参照,节奏最难掌控,所以我安排了经验最丰富的跑者……”先天优势加上有备而来,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队最终获得了本赛站比赛的冠军。
上海海事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王宇聪,是队长兼教练。他告诉笔者,比赛的10人参赛名单,是学校通过了一场“真刀真枪”的选拔赛决出,“绕我们大学一圈正好是四公里,那场比赛每人跑4圈,最后按照成绩排名,差不多是3成的入围率。”“老学姐”卫芳之所以能入选,并非因为资格老,而是在校的女生中真的没有比她再快的了。
上海海事大学长跑队。
一根印有学校名字的接力带将所有队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一位队员出现差错等于全军覆没。接力带不仅象征着学校的荣誉,还象征着队友们的信念与努力。不仅凝结着参赛选手们的汗水,还有众多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同校师生的希望与挂念。入选参赛的每个队员都是认真的,也是“压力山大”的。
卫芳在得知自己将代表母校参赛时心里不安了很久,“毕竟如果只代表自己,不管跑出怎么样的成绩都是小事,但这次不一样,我可背负着学弟们的梦想呢!”最终,第一棒的她跑出的成绩,比预期慢了3分钟,她为此在终点一个劲地自责。倒是一旁的小学弟们都安慰她,“没事,学姐慢下来的,咱们给你追上去。”
中国版“箱根驿传”只有一根跑道还不够
比赛过程,笔者听到参赛者最多的一句评价是:“这可能是中国有情怀的竞技比赛了。”和“箱根驿传”一样,正因为与母校的荣誉相连,才使得这项赛事在保持高观赏性的同时,还能有着极高的竞技性。
“箱根驿传”经过近百年的“发酵”,这样的效应被放大了几百倍——许多学生在大学四年间甚至将“箱根驿传”当做自己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惜牺牲一切。学校也为学生们提供尽可可能的支持,所有的努力,只为一次为校正名的机会。
这场励志大戏的效应也很惊人——日本国内不仅掀起了全民跑步的热潮,就连观看比赛也变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正如“箱根驿传症候群”的“患者”们所言,观看“箱根驿传”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欣赏行为,更像是一种一年一度的仪式,用这种方式守护着赛道上意气风发的选手们,也守护着近百年传承下来的驿传精神。
根据箱根驿传改编的电影《强风吹拂》。
“箱根驿传”自开办以来,还为日本田径界输送了无数人才。从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到2012年 伦敦奥运会,从“箱根驿传”走向奥林匹克的运动员共有来自17所大学的69人,参赛的项目以马拉松和长距离赛跑为主,也包括了竞走、 十项全能甚至滑雪等。 也有许多选手在其他领域大放异彩,如日本国会参议院副院长尾辻秀久、 曾出演《多谢款待》的著名演员和田正人、被称为日本“新浪潮三杰”之一的著名导演篠田正浩等等,大学时代都曾飞奔在“箱根驿传”的赛道上。
“和箱根驿传一样,高校百英里不仅仅能够激起高校学子的归属感、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跑步运动的健康与快乐理念传递给大众。”马京伟对于这场中国人的高校接力赛,报以热情和信心,这场赛事已加入“分赛站+总决赛”的赛制,北京、上海、西安、武汉、重庆各有一个赛区,外加最终的总决赛——她希望来自全国各地高校顶尖路跑爱好者都汇聚一堂,为自己的母校争取荣光。
要想有朝一日达到和“箱根驿传”一样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高校百英里”依然任重道远。比如开办第一年,赛道的获批使用,就让办赛方花费了很大功夫,由于涉及较大范围的公共道路和社会资源,并且赛事关门时间较一般马拉松赛事更长,马京伟和她的团队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城市管理者能够接纳这么一个新鲜事物,并让更多人认可赛事为城市带来的正能量。
此外,箱根驿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赛事由专业的办赛组织、主流媒体和政府三方共同孕育,这使得赛事在管理、服务、宣传以及各方调度上的能量最大化。相对而言,“高校百英里”还停留在“一家办赛,靠口碑和概念吸引赞助”的初期模式中,未来要真正形成气候,就必须有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题图来源:姚勤毅摄 视频剪辑:姚勤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