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作曲家周龙的乐队协奏曲《山海经》,6月22日晚由水蓝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进行了世界首演。作为首位获得普利策音乐奖的华裔作曲家,周龙的作品常常能让人感受到东西方音乐精神的融会贯通。在《山海经》中,周龙打破了注重神话故事阐述的窠臼,以北、西、东、南、中“山脉系”为主线,超越时空限制,将中国千百年的人文精神、地域文化融汇贯通,谱出一曲多民族的文化史诗。《山海经》由上海交响乐团委约,是“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项目之一,也将成为“中国交响七十年”录制计划的杀青之作。
“双异国情调”是他的钥匙
周龙的名字和谭盾、叶小纲、陈其钢、陈怡、郭文景等一众作曲家的名字紧紧相连。他们都是中央音乐学院77级作曲系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周龙和妻子陈怡先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逐渐在西方世界闯出一片音乐天地。
“刚到美国,我有两年的时间什么也没写。”在《山海经》排练间隙,周龙告诉记者。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差异,让他难以适应。五花八门、各种流派的当代音乐一股脑朝他涌来,一时间有点迷失。“当时我对自己感到非常不满足,想要脱胎换骨,想要跳出原来的盒子,打破思维的框架。”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周龙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无调性作品《无极》,这与他在国内创作的《空谷流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周龙渐渐发现,中国音乐传统并不是自己的束缚,而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文化标签。重新找回自我的周龙,作品逐渐在世界各地的比赛中斩获大奖。2011年,他投入三年心力创作的歌剧《白蛇传》荣获了普利策音乐奖,这让他成为了首个获得该奖项的华裔作曲家。
歌剧《白蛇传》借鉴了西方的音乐架构,又融入了中国戏曲元素。每一幕的间奏曲,无伴奏童声演唱的都是中国的古诗词,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柳宗元的《江雪》等。“《白蛇传》引用了中国戏曲元素,但它又是用英文演唱,舞台也十分现代和极简。因此无论在西方观众还是东方观众面前,都充满异国情调。正是这种‘双异国情调’,让它变得独特而具有吸引力。”周龙说。
在波士顿首演时,歌剧《白蛇传》最高票价高达到3000美元一张。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时间长达15分钟之久。周龙还透露,他正在考虑将歌剧《白蛇传》译成中文,在国内上演。
把乐团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这是周龙第一次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也是第一次尝试“乐队协奏曲”的形式。他希望《山海经》可以一一展现交响乐团每个声部的个性,把乐团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妻子陈怡常常是周龙作品的第一个听众。陈怡早在1996年就写过《中国神话大合唱》,在《山海经》的创作过程中,陈怡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周龙说:“她的意见每次都毫不留情,但又能切中要害。”
《山海经》如同一张音乐的地图,在观众面前缓缓展开:“北山经”中可以能听见蒙古族传统音乐“呼麦”与藏族传统音乐“蚌额日”;“西山经”则带领观众驰骋在甘肃、青海高原,领略广阔疏朗的西部风貌。“东山经”里,“无人撞击钟自鸣”将不再只是传说。“南山经”中的云雾山峰以及“中山经”里的巴蜀风情,也让人无限神往。
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周龙就接受了良好的民间音乐教育。每年夏天,他和同学们都会去偏远地区采集民歌。在那段时光,他掌握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素材,对以后的创作影响颇深。在《山海经》中,周龙并没有特意使用中国民族乐器,但整部作品听上去却充满民族色彩。比如,“北山经”里的“呼麦”元素,并没有请来蒙古族歌手现场演绎,而是巧妙地使用低音提琴和大管模拟喉音,用短笛模拟泛音,巧妙地营造出“呼麦”的层次感,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写中国风格的作品,不一定要用到中国乐器。更重要的是,通过旋律手法、配器方法、演奏技法,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周龙说。
《山海经》之后,周龙的清唱剧《铁汉金钉》即将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这部由巴德学院与斯坦福大学联合委约的作品,将追溯1.2万名华工在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历史。今年是太平洋铁路通车150周年,周龙希望,这部作品能让更多人铭记,在这条“奇迹铁路”上,中国劳工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