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超然是一位曾与吴湖帆齐名的海派画家。他一生不开画展,默默培养了陆俨少等绘画大家。
近日,正在陆俨少艺术院举行的“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从不同角度挖掘、回顾了这位不计荣枯、不慕名利的海派画家的艺术与人生。
“三无画家”
1927年,18岁的陆俨少第一次走进上海嵩山路上的嵩山草堂。在这里,他向画家冯超然行了拜师礼。冯超然对陆俨少说:“学画要有殉道精神,终身以之,好好做学问,名利心不可太重。”这句话,陆俨少记了一辈子。
冯超然名迥,字超然,号涤舸,晚号慎得。他生于1882年,原籍江苏常州,自幼喜欢画画,15岁左右随父亲来到上海松江。
冯超然最初擅长画人物,尤其是仕女画,早年的作品以唐寅、仇英与改琦为宗。收藏家郑振铎曾称“冯超然仕女画独步画坛,为传统仕女画之后劲”。迈入中年后,冯超然笔下的仕女逐渐摆脱了清代画家改琦、费丹旭笔下的瓜子脸、尖下巴等特征,脸形更偏向于饱满圆润。他与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为邻,阅尽吴氏家藏,眼界大开,从此涉猎山水花鸟画。他偶尔还刻印,晚年专攻山水画。可以说,冯超然是一位样样皆精的全能画家。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上画坛,冯超然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并称为“三吴一冯”。有人戏称,冯超然是四人中的“三无画家”,即无家学渊源、无显赫家世、无师承关系。这位平民出身的艺术家,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艺术智慧,在高手林立的上海打拼出了自己的艺术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冯超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东美术家协会理事等。他的画斋嵩山草堂与吴湖帆的梅景书屋曾是沪上两家最著名的私人绘画学馆。在这间石库门中的斗室里,冯超然培养出了陆俨少、张榖年、郑慕康、程芥子、陈小翠、汤义方等绘画人才。
冯超然一生从未开过个人画展,也谢绝他人为他办画展。他认为,“即使画业有成就而名声高于侪辈,亦仅是工作未遇挫折之好运相伴,不该抛头露面,虚张声势。”他也从不与学生举办师生展览。弟子张榖年每当回忆老师的训导“不事宣传,不慕名利,据德游艺,温故知新”时,总会感到“战战兢兢,未敢稍违师训也”。
冯超然曾经自题“荣枯何足计,闻达亦非求”,这句话是其坦荡胸襟与高洁人格的写照。而20世纪40年代的《美术年鉴》是这样介绍冯超然的:“居恒乐道人善,视他人事若己事。而素性恬退,不以艺自炫,而艺进乎道,其修养从可知矣。”
“画画不能太像”
正在陆俨少艺术院举行的“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中,有两件陆俨少之子陆亨提供的展品颇为引人注目。一件是冯超然送给陆俨少的《竹石书法扇面》,题跋处写道“虚心有节真君子,石若能言定可人”,以此勉励他成为虚心有节的真君子。
另一件是冯超然为陆俨少所作的《树石平远书法扇面》,扇面上的画以传统技法致敬艺界先贤,字则以毛主席诗词表达壮志豪情,希望将中国绘画精神一路传承、发扬光大。
据陆亨回忆,父亲刚开始学画是从临摹冯超然所临的清代戴醇士《水墨山水卷》入手的。那时候,陆俨少每月会从南翔去冯超然家两次,每次把临好的本子请冯先生指正。冯超然为他改几笔,他再带回一些新的画稿进行临摹。冯超然觉得陆俨少的笔墨功底较好,不久后便让他临摹“四王”等名家的真迹。
陆俨少画画重法度,却不囿于法度,他眼界宽、取法多,在冯超然的弟子中非常突出。冯超然得意地对人说:“人家的学生都像老师,我有一个不像老师的学生。”“我父亲有如此开明的老师,对他以后蓄意创新、自立面目,是有重要意义的。” 陆亨回忆道。
冯超然的外甥张榖年也是他的学生,张榖年比陆俨少大几岁。有一次,冯超然对他们二人说:“中国山水画自元明以后,流传有序,不绝如缕,一条线代代相传。现在这条线挂到我,你们两人用功一点,有希望可以接着挂下去。”
在冯超然的孙子冯天虬的记忆中,祖父一生仅有过一次褒扬自己弟子之举,这位弟子就是陆俨少。陆俨少拜师仅数年,就技艺大进,他在浙江上柏山福庆坞买了几亩地办农场,一面植树务农,一面潜心研究书画。日寇侵华期间,陆俨少去了四川,抗战胜利后自蜀返沪,不仅笔墨技法出类拔萃,在山水画方面还创出了个人的独特风貌,鬻画为生不成问题。然而,陆俨少选择返回农场与梨树相伴,孜孜矻矻,续整画业。
数十年来,从不在报上为弟子留赞词的冯超然一反常态,以《说福庆李》为题在报上撰文:“陆子俨少从余游垂三十年,画艺即成,不自眩鬻,隐居武康之福庆坞,辟地为农圃,植梨千株……今俨少澹心荣利,晦掩光耀,青崖结屋,操耜东畴。木奴千头之橘,故侯五色之瓜,方诸昔贤,岂复多愧也。余既高俨少之为人,复以珍异未宜久阅,故为文以张之。世有知味,当谂余未阿其私尔。”
冯超然对爱徒也有过批评。陆俨少在重庆期间,自创了一种似隶非隶的书体,横画阔而竖笔细,他自以为有古拙之意。没想到,竟被冯超然斥为“天书”,不好认识。
“冯先生一生都在用言行为我父亲传道、授业、解惑。‘殉道精神’‘一条线代代相传’‘不像先生’这几句话,对我父亲的艺术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亨说道。
1954年4月,冯超然在弥留之际对陆俨少说,“画画不能太像”,这也成为陆俨少后来在绘画中不断创新变法的动力。
妙笔神意,草堂传灯
冯超然比吴湖帆大12岁,自1927年起,两人在上海嵩山路上比邻而居,无话不谈,连彼此的弟子也成为艺友,成为艺坛佳话。吴湖帆不仅是海上绘画大家,还是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在吴湖帆家中,冯超然能经常欣赏他的藏品,日积月累,自己也颇具收藏鉴定眼光。
1954年,72岁的冯超然溘然长逝,与他做了数十年邻居的吴湖帆悲痛不已,他与冯超然的弟子郑慕康合作完成了一幅冯超然的肖像,以纪念这位挚友。如今,这件作品成为此次“草堂传灯——冯超然绘画艺术及余脉传承特展”的海报背景。
除了这幅珍贵的肖像画,此次展览还有诸多看点。在文献展示区,向观众展现了冯超然的个人经历、师友交往。在作品展示区,则展出了冯超然的53件(套)作品,其中大多数作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此外还有其弟子的24件(套)作品。
这些作品共分为人物画板块“独步画坛”、山水画板块“南北山水”、花鸟画板块“妙笔神意”、弟子板块“草堂传灯”四个部分。陆俨少艺术院精心选取了陆俨少、郑慕康、张榖年、吴一峰、陈小翠、汤义方、冯让先、孙琼华、唐冠玉9位弟子的代表作品,这9位艺术家虽同为“冯门”弟子,作品面貌却各不相同,观众从中可以感受同源同宗的艺术师承下不同的个人艺术理念与风格选择。
陆俨少的弟子、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画家车鹏飞告诉记者:冯超然先生为海派绘画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弟子们既承传了中国绘画的宝贵传统,又开拓了冯超然先生的未竟事业。陆俨少先生在冯先生的指引下,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全力以赴,终生探索,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家。“纪念冯超然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为了还原艺术的本源,更是为今后中国绘画事业健康发展铺路筑石,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
在美术史论家、画家汤哲明看来,冯超然的绘画继承了海上绘画的传统,同时也开启了此后海上画坛的主流风格。他一生未曾留下任何著述,但从其题跋乃至对后学片言只语的教诲中可知,他不但毕生恪守着“殉道”南画的精神,更秉承着前贤金针度人的传统,以弘毅传道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