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攻陷拜占庭

读书 2015-07-15 14:10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史蒂芬·茨威格
据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中世纪战争史中最激烈、最悲壮的一件事情。

 

1453年5月29日

 

据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中世纪战争史中最激烈、最悲壮的一件事情。依据可查阅的历史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以下一些基本的脉络:

 

战争于1453年4月6日爆发了。土耳其人经过了前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在君士坦丁堡坚固的城防和拜占庭人顽强的抵抗下,都未能取得突破。而后,穆罕默德二世制订了新的进攻措施。他派人到热那亚商人据守的加拉太镇去,用优裕丰厚的报酬收买了那里的商人,使商人们允许他在加拉太北面铺设一条陆上船槽。靠着这条船槽,土耳其人经过一夜的努力终于奇迹般地将80艘战船拖运到了金角湾的侧面。在那里他们架起了浮桥,筑起了炮台,向君士坦丁堡发动了新的攻势。迫使守城的拜占庭人从两线撤兵增援,而将西面也就是陆上正面的防守交给了来援的热那亚士兵,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土耳其军最终于公元1453年5月29日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取得胜利之后,穆罕默德二世允许他的士兵在城里连续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大肆烧杀抢掠,全城最大的圣索非亚教堂也被苏丹下令改建为清真寺。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城名改为伊斯坦布尔(意即伊斯兰之城)。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庭(罗马帝国)从此覆灭了。

 

与本文中有些出入的是,据说昏庸无能的东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在城市失陷后惶惶如丧家之犬,夺路而逃。结果他在出逃的路上被土耳其士兵杀死。并不像本文中记录的那样曾经有过什么英勇作战的经历。就当时东罗马帝国的没落景象和历史上关于这位君主的描述,我们从情感上也基本可以得出结论:这段史实基本可信。

 

当然,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除了细腻传神的战争场面描述之外,还让我们懂得:一个政权的统治者如果不修内政,荒淫腐化的话,再坚固强大的城防工事都不足以维护其长治久安。文明的内部如果不能和谐统一,所谓的兄弟外援其实并不是那么可靠。

 

更重要的一点,我们还要记住文章中的这一段话:“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在那个如此紧要关头敞开的凯尔卡门,给人类带来了究竟有多么深重的灾难;在罗马、亚德山大里亚和拜占庭遭受野蛮的浩劫时,人类的精神文明遭受了多么惨重的损失。”时至今日,它似乎仍然会提醒我们人类更多的检视文明之间应该如何和谐相处。

 

危险来临

 

一四五一年二月五日,一名秘密使者来到了小亚细亚。他向二十一岁的帝国皇太子穆罕默德亲王殿下报告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消息:亲王殿下的父亲——苏丹穆拉德二世去世了。闻听此信,精明果敢的太子穆罕默德亲王没有丝毫的犹豫,没有同任何他身边的谋士大臣们商量,立即跨上自己最好的宝马良驹飞驰而去,一骑绝尘。他一路飞奔到一百二十英里外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也不作任何停留,即刻登船渡海,前往对岸的帝国欧洲要塞加利波里。直到这时,他才向自己的部下亲信们通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了确保他能顺利地登上王位,将任何其他人可能染指王位的企图消灭在萌芽状态,穆罕默德集结了一支精锐之师,并带领这支部队前住首都亚德里亚堡。理所当然,在这一切周密的部署下,他继承了王位,成为新一代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穆罕默德二世。继位后,这位帝国苏丹采取了第一项让人胆战心惊的政治行动是将自己的所有未成年的兄弟全部淹死在浴池里,以断绝那些可能的王位争夺,并且,紧接着就将完成此项残忍任务的凶手杀死。这些事实向我们确信无疑地证明了他精于计谋,性格残忍。

 

很快,拜占庭人知道了这一消息——年纪轻轻、性格粗野、热心于建功立业的穆罕默德二世继承了王位,取代了比较谨慎保守的穆拉德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新苏丹。这让他们不寒而栗。成百上千的秘密情报早就显示,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统治者早就预谋如何占领这座世界古都,并不停地在策划实施他的鸿图大业。并且,情报还一致宣称说:年轻的苏丹具有卓越非凡的军事和外交才能。穆罕默德二世身上的确具有多重性格:他虔诚,但又凶残无比;他热情,但又阴险狡诈;他爱好学习和艺术,知识广博,能阅读用拉丁文写作的恺撒大帝和其他古罗马伟人的传记,但又凶残歹毒,杀人如麻。这位帝国新苏丹有一双神情忧郁的漂亮眼睛和尖尖的鹰勾鼻子,外表上看上去像一名精力充沛的壮实工人,又像一位勇敢的战士,但更像一位不知廉耻的外交家。他的祖父巴耶塞特一世和父亲穆拉德二世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帝国并教训了欧洲人,他梦想着去超越先祖建立更加辉煌伟大的功绩。现在,他把第一个目标盯准了拜占庭,人们已经不再怀疑,他就要去夺取这颗留在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皇冠上最后的璀璨珍宝了。

 

事实上,君士坦丁和查士丁尼皇冠上最后的璀璨珍宝——拜占庭,已经没有了任何保护,对于穆罕默德而言,几乎是唾手可得。在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全盛之时,帝国的疆域幅员辽阔,横跨几个大洲,从波斯一直到阿尔卑斯山脉,再延伸到亚洲的沙漠地带。那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帝国,费时数月,也难以穿越全境。现在,帝国现在仅存都城君士坦丁堡,已不复当年的盛世繁华,花上三小时,你就可以轻松走遍整个帝国。有如一个失去躯体的人,只剩下光光的脑袋。甚至连这都城本身,也还不完全属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属于皇帝的只有市区弹丸一隅。城郊的加拉太已被热那亚人占领;城墙以外的所有土地,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人们所称的拜占庭,现在不过只是巨大城墙环绕着的教堂、宫殿和一排排屋宇了。这座城市所面临的现实是:在经历了十字军东征的烧杀抢掠和大肆破坏之后,它大伤元气;持续不断的战争、瘟疫使城内的人口锐减;持续不断抵抗周边游牧民族的侵袭让它疲惫不堪;再加上民族和宗教问题纷争不断,内部四分五裂。总之,现在的拜占庭是缺兵少将,士气全无,在奥斯曼帝国大兵压境之际,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的宝座一片风雨飘摇,只能任由命运摆布了。但是,拜占庭是集中了西方数千年的文化圣地,是欧洲文化的象征,有基督教世界共同来保护,这个他们在东方的最后堡垒就不会被攻破,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富丽堂皇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才能继续作为基督教堂而存在。

 

尽管穆罕默德二世高唱和平之调,君士坦丁十三世还是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凶险处境。他怀着极其忐忑不安的心情接二连三地向意大利、罗马教廷、威尼斯和热那亚派出了使节,请求援助。然而罗马教皇犹豫不决,威尼斯也迟迟没有动静。

 

基督教东西教派之间由来已久的分裂仍然存在着,争端从未平息。希腊教派痛恨罗马教廷。希腊教派的牧首们不承认罗马教皇是最高牧师。只是由于面临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威胁,他们在费拉拉和佛罗伦萨两次宗教会议上才勉强签订条约达成妥协,决定两派教会重新统一,罗马教廷保证支持拜占庭人抵抗土耳其人的斗争,并以此作为统一的条件。但当危险刚刚有所缓解,希腊教派的一些教会便拒绝使条约生效。直到穆罕默德二世登基之后,危急的形势这才迫使希腊教派的东正教会放下自己的自尊和固执,拜占庭向罗马教廷送去了自己的愿意顺从的消息,开始寻求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紧急支援。

 

得到这个消息后,罗马教廷的战舰才开始装备弹药,集结士兵。与此同时,教皇的特使乘船先期到达拜占庭,他要隆重地举行两大教会之间的和解仪式,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宣告:进攻拜占庭就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宣战。

 

和解的弥撒

 

12月的某一天。富丽堂皇的索菲亚大教堂。

 

在今天已被改建的清真寺里,我们无法想象当年这座教堂的雄伟壮丽,无法想象晶莹璀璨的饰品,加上大理石和玻璃镶嵌构建的大教堂是何其令人叹为观止、摄人心魂!

 

今天,在这里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庆典——为了基督教东西两派的再一次和解。场面庄严而肃穆。君士坦丁十三世在帝国所有达官显贵的簇拥下,以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出席庆典,来亲自见证这次伟大的和解。教堂宽敞的大厅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罗马教廷的特使伊斯多鲁斯和希腊教派的大主教格列高利亲如手足一般共同站立在圣坛前,主持这特别的弥撒。在这座教堂里再一次提起罗马教皇的名号,拉丁语和希腊语第一次共同在这里唱起虔诚的赞美诗,这虔诚的声音回荡在教堂高高的拱顶之间,绕梁不绝。东西两派的教士信徒们庄严地把斯皮利迪翁的圣体抬了进来。这一刻,基督教东西两派的信仰归于一统,经过多年无休止的争吵谩骂之后,欧洲的精神和观念再次重新归于一统。

 

然而,历史上理智与和解的时刻似乎总是只能持续那么一瞬间。当东西两派教士们和解的虔诚祈祷还在进行之中,当人们高唱着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赞美诗仍然余音绕梁,不和谐的声音就再次迸发了。就在此时,一位博学的希腊教派修道士盖纳蒂奥斯在外面的修士室里高声咒骂那些讲拉丁语的人们背叛了基督的信仰。于是,一切关于和解的努力在这一刻戛然而止,还没等理智缝合两派之间的长久的裂痕,狂热而盲目的信仰再次将这裂痕撕扯得更加深刻。如同希腊教派的教士信徒们不愿真正臣服于罗马教廷一样,地中海彼岸的朋友们也并不想为了宿敌真正提供答应过的帮助。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派来了几艘战船和几百名士兵,然后就放任不管,任凭这座孤城自生自灭、听天由命了。

 

未完待续……

 

(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本栏目版权归上海观察所有。不得复制、转载。栏目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