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7年时间记录城市肌理,如今想和更多人分享

城事更新 2017-01-09 11:14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戚颖璞
城市作为一件作品,不仅仅属于政府部门或者专业规划师。专业从业者要善于挖掘城市的价值,让公众更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坐飞机时,除了读书休憩,有没有想过透过窗外,看看这座你即将离开或者到达的城市?我们生活其中的城市,到底是整体是散落,是断开还是衔接,是旧是新?从空中看去,又是怎样一副真实模样?

有一名专业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却花了17年时间去记录和整理城市的模样。他的团队把从民航飞机上俯瞰城市的影像集结成册,利用艺术再现的方式,还原成现实展览。1月8日,《空中读城》展览开幕式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行。

 

用图片感受城市灵魂

800平方米的展厅如一本翻开的立体书。全球门户城市的城市结构、各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肌理徐徐展开,参展者流连其中,有如置身静谧幻境。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巴黎、伊斯坦布尔、莫斯科等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景象,也能够欣赏到上海、北京等国内城市的变迁过程。

不同城市的城市肌理

“这里是还未开发的临港,这里是上海中心正在筹建的陆家嘴……”李振宇对每一张照片都如数家珍,对每一张照片背后的趣事也津津乐道。他认为,作为一名建筑师,乘坐飞机坐在窗口,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东西:自然的河流山川、道路、水坝、电站,城市或清晰或模糊的边界,城市的肌理和形态,构成街区的元素,城市的尺度和建筑的高度。从飞机上看下去,能理解城市的共通之处和不同的特质,并做一些理性解析。

“我希望把这些解析通过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公众能够感受城市规划在现实中是如何表达的。”李振宇举例,上海在过去十多年中,建筑在延伸拔高,从中心城区到周边地区建筑群不断密集,“人们通过图片就能够感受到上海的生机活力”。尽管建筑在不断生长,但从空中俯瞰,象征着“一座城市灵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并没有太大变化。“这也是上海为何还是上海的原因”。

展览现场的纽约中心城区模型

 

城市规划与公众密切相关

接待过众多国家政要的“明星”专业展馆,如今也在思考如何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城市故事、参与到城市规划中去。去年年初,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馆长杭燕找到李振宇表达了策展意向。

“规划专业性强,公众很难理解,也难以提起兴趣。”杭燕说,《空中读城》既有专业性,又把规划中非常难懂的要素(地景、形状、边界、结构、街道、街区、肌理、高度、形式等),通过图片故事的形式,从一个小视角表达出来。“因为人人都坐过飞机,都能感同身受”。

展览现场

展出图片是从345张照片中精选而成,涉及5大洲、55座城市。“虽然图片总量不大,但是从展览筹备到开幕有半年之久。”杭燕坦言,就一座城市讲一座城市,市民很难有共鸣,因为很多人没有走过那么多城市。经过各方“头脑风暴”,最终确定将城市图片按照“居住合理性”、“交通”、“城市肌理”等主题归纳。通过归纳,大家能够经过照片比对感受到城市规划在不同城市里发挥的作用,就能够触发公众对规划的思考。

随着上海2040总体规划的不断落实,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在不断进行理念更新。“我们希望通过展示各国城市的图片,让上海市民以及国内外游客都能产生共鸣。”杭燕认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不仅是了解上海的窗口,更是与全球对接的平台。

杭燕透露,未来展馆还将开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有故事性的展览和讲座。 “作为公共空间,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将会公众提供沟通交流、了解城市的平台和机遇。”

 

(图片来源:戚颖璞 摄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