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长征路|迪庆:藏民说,红军,就是我们的“金珠玛米”

华东局 2016-10-06 07:5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闲乐 郑子愚
摘要:80年前,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人的率领下摆脱追兵进入迪庆藏区。这里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战斗,有的只是那一面“兴盛番族”的锦幛,和代代相传的民族团结的火炬。至今,当地藏民仍如此形容:“红军,是我们的‘金珠玛米’。

 

迪庆如今以“香格里拉”闻名于世,记者却未曾想到,当地随处可见长征痕迹。香格里拉市独克宗古城内有座迪庆长征博物馆,松赞林寺(归化寺)内保存着贺龙赠予的“兴盛番族”锦幛复制件,金江镇矗立着红军长征纪念碑和“红军渡”纪念碑……

“很多人不知道这段历史,但我们从未忘记。”金江镇文化站站长张立国说。在当地藏民的心中,红军是“金珠玛米”(意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兵)。

 

渡大江仅靠7条小船

香格里拉市金江镇与丽江市玉龙县隔江相对。这段公路依山而建,一侧是高耸的山崖,不时有飞石落下,一侧是咆哮的金沙江,拍打着石壁。张立国告诉记者,1936年,红军从东起丽江市石鼓镇,西至巨甸镇的7个渡口渡江,金江镇是他们进入迪庆的第一站。

80年前,红军从这里渡过金沙江

“红一方面军巧渡金沙江被誉为‘神来之笔’,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北渡金沙江的故事同样精彩。”多年来致力于收集研究长征史料的张立国说,1936年4月10日拂晓,强渡普渡河失败的红二、六军团突然南下直逼昆明。当滇军星夜赶回,普渡河防守空虚时,红军再次转向,于4月25日抢占丽江石鼓镇。

“贺龙到了石鼓镇,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找船、找船工。”张立国说。在当地船工帮助下,红军找到了7条小船,赶制了20几只木筏。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内,记载着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名单

在木斯札渡口,“红军渡”纪念碑巍然矗立,眼前的金沙江水流湍急。老船工说,4月的金沙江比现在“温柔”得多,否则红军就更危险了。由于船只不足,红军让妇女、伤病员和不会游泳的战士坐船。水性好的战士身上栓根绳,另一头拴在船上。水性一般的就把竹子砍成几段,绑在身上当救身圈游过来。经3天4夜奋战,至4月28日黄昏,1.8万名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甩开追兵,彻底粉碎蒋介石要求围剿于金沙江以南的企图。

“盘江三月燧烽扬,铁马西驰调敌忙。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后开鼙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北飞缰。”萧克将军的《北渡金沙江》,也随着革命的火种,传遍大江南北。

 

我家里住了“贺大胡子”

正如张立国所说,当地人从未忘记红军。在金江镇兴隆村,记者遇到了66岁的村民姚喜艳。“我家可是‘贺大胡子’的指挥部。”说起红军,她满脸自豪。她口中的“贺大胡子”就是贺龙元帅。

两层楼高的木屋,一进门是一张贺龙的画像,另一侧的墙上挂着红军二、六军团五位主要领导人的画像,桌上摆放着红缨枪枪头、酒葫芦、五角大碗、马灯等20余件红军用过的物品,早已锈迹斑驳。姚喜艳说,这是爷爷的意思,这栋老屋所有东西,都要保持原样。

姚家老屋里,红军使用过的物品保存了下来

1936年,姚喜艳的爷爷姚杰勋时年56岁,是一名奔走在茶马古道南段的“马锅头”,往来于云南与西藏,运送盐、糖、茶叶等物资。当年4月,姚杰勋的马队途经鹤庆,恰逢红军占领了鹤庆县城。通过交谈,姚杰勋了解到红军是人民的队伍,专门为老百姓打天下,便自觉为红军当起了向导。红军对他十分尊敬,以“老哥”呼之。渡江后,姚杰勋邀请贺龙等人在他家的四合院里建立了临时指挥部。在姚杰勋的动员下,村里的百姓家家户户打开门迎接红军,就连村里的空地也住满了红军。

在所有的物件中,姚喜艳最看重的是一盏马灯。当时姚杰勋自己掏钱,在村里开办了私塾,用的是煤油灯。“贺龙临走时,把自己的马灯留了下来。”姚喜艳回忆起不知听爷爷说了多少遍的故事,“贺龙对我爷爷说,‘老哥,这盏灯送给你,好好办学!’”

 

贺龙写下“兴盛番族”

在金江镇稍作休整,红军继续前进,从上江翻越海拔4500米的雅哈雪山,进入小中甸。正是在这里,红军召开了著名的“中甸会议”,明确了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师的目标。接下来的任务,便是为后面的行军尽可能多地筹集物资。

“红军长征过迪庆,松赞林寺是绕不开的话题。”原迪庆州党史办研究室副主任祁继光说,“在当时,松赞林寺不仅对百姓有极大影响力,还是这里最大的粮仓。”

远眺松赞林寺

在松赞林寺,记者见到了85岁的喇嘛鲁茸达吉。在藏语翻译的帮助下,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红军:“他们衣服破破烂烂,饭也吃不饱,很困难,但纪律很好,不进屋,不抢东西。”1936年4月29日,主持寺庙事务的松谋活佛和“八大老僧”派夏那古瓦拜会贺龙。贺龙委托夏那古瓦带回一封亲笔信和布告,阐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目的和保护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布告规定红军不准进入寺庙,并派哨兵保护。5月2日,贺龙应邀前往松赞林寺,以个人名义送上了“兴盛番族”锦幛。如今,这面绸匾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珍藏在松赞林寺内的“兴盛番族”锦幛复制品

红军用行动赢得了八大老僧的尊重。鲁茸达吉回忆,松赞林寺打开粮仓,“青稞运到山下的小街子村,堆成了小山包。”据记载,这批青稞共2000斗约6万公斤。此外,寺里还提供了牦牛、红糖、粉丝、猪肉、茶叶等食物,红军则按价付给银元。红军离开时,松赞林寺派出马队护送,呼吁沿途百姓不要害怕,阻止当地土司民团袭击红军。

“中甸有7人随红军出发,担任向导。”祁继光说,“后来全都牺牲了。”

 

【记者手记】

红军路上的格桑花

香格里拉的格桑花,珊珊可爱

这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

初到的我们,直接领教了高原反应的厉害:头晕、气短、迈不开步子;更加不敢洗澡。当地藏民见状叮嘱,务必吃点东西。

当晚,炉边夜谈,暖暖苦荞茶和几块烤牦牛肉下肚,缓过来一些。交谈才知,这位藏民的祖父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马锅头,还为红军带过路。他告诉我们,当时红军缺衣少食,运输辎重的驮马大多不是滇马;大道被封锁,红军只能跟着向导迂回于雪山草地,不时还有个急行军,困难艰险可想而知。

“红军会有高原反应吗?”我们问,藏民回,“平原上来的人,多少有一些;就算在中甸没有,往北上雪山就难说喽。”

“这么难,他们为什么还要走下去?”“因为他们是‘金珠玛米’啊。”

80年过去,曾经满目的峻岭草甸,如今小楼林立,商铺沿街;曾经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如今平整开阔,车来车往。藏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见到我们,总能唠上两句,脸上洋溢着笑容。突然想到,当年的红军若能看到今日的迪庆,以及当地百姓的笑颜,该多么欣慰。

临走前,我们偶见路边的格桑花。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在格桑花盛开时,撷取一束,放在红军走过的路上。

 

题图来源:郑子愚 摄  图片编辑:朱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