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介绍下蒂姆·伯顿的职业生涯轨迹。《文森特》(1982)和 《科学怪狗》(1984)都是他早期在迪士尼完成的短片,这些经历也为他之后的长篇电影做好了铺垫。1985年,他凭借处女座《荒唐小混蛋奇遇记》开始了传奇电影生涯。他的视觉风格既融合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欧洲艺术美学,也加入了一些近乎庸俗的低级趣味元素。故事又大多围绕一些怪人怪事。这种古怪、曲折多变的风格在他的所有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元素一:服装
蒂姆·伯顿对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服装有一种迷之偏爱,哪怕电影的时代背景并非那个时期。他的灵感大多来自于Dr.Seuss(“苏斯博士”,美国著名的作家及漫画家,以儿童书最出名。)的故事和卡通手绘。黑白条纹的服装、金色头发苍白面孔的女英雄、类似前拉斐尔画派的精美长外套,是蒂姆·伯顿电影的标配。难怪很多人说,蒂姆·伯顿是一个浸泡在艺术史里的男人。
元素二:德国表现主义
蒂姆·伯顿曾经在其自传《Burton on Burton》(马克索尔兹伯里出版社,1995)中,把著名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运动描述成如同“将一个人头脑里面的内在状态外化”,他的电影语言深受此影响。
尤其是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和弗里茨朗的《大都会》,都为蒂姆·伯顿的电影提供了大量灵感。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是一部1920年罗伯特·威恩执导的德国无声恐怖电影。该片是影响力最深远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之一,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恐怖电影”。这部电影运用风格化的布景——油画布上绘制抽象锯齿状建筑物,演员采用一种夸张的、像舞蹈似的动作,使影片风格更加怪异。
《大都会》是德国知名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执导的表现主义科幻默片,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片中犀利的思想性和壮观的表现主义布景设计(基于导演对纽约的印象)及特效,还有用人体组成的几何图形,使得影片成为德国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在蒂姆·伯顿的经典之作《剪刀手爱德华》、以及《蝙蝠侠归来》等片中,依然能看到这些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
元素三:暗黑哥特遇上美式乡村
在蒂姆·伯顿的视觉想象中,经常把哥特式建筑氛围与阳光晴朗的洛杉矶相融合,这本该是完全不搭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充满阴暗荒芜的郊野和幽暗的城堡;一个是充满明亮柔和色彩的加州别墅小屋,尖尖的篱笆栅栏、翠绿的草地,就像一个甜美的苹果派……他将这两个落差极大的世界合并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对比几乎出现在他所有电影中,例如《剪刀手爱德华》,美式乡村中坐落着一座荒废的城堡就是典型的蒂姆·伯顿手法。他的另一部电影《黑暗阴影》中,科林斯家族所拥有的哥特式古建筑也隐藏在一个渔港边的树林中。
元素四:镜头移动
蒂姆·伯顿在拍摄手法上运用了非常多的镜头移动,镜头常常被放置在移动式摄影车、吊车起重机,有时甚至在直升飞机上、或者是传统的摄影机稳定器上。有时候,通过他的镜头,你会感觉到自己仿佛是坐上了过山车或是魔鬼列车。他最具有代表性的镜头移动手法,是高角度的滑行式迂回行进追踪拍摄,经常被用于卖弄他精美的场景设置和精心创造的空间感,通过挖掘镜头的最大潜力,最大程度上满足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这种迂回式的高角度移动几乎在他每个电影中的开场环节都能看到。
元素五:约翰尼·德普
说到蒂姆·伯顿,大家都会想到德普叔,他们至今已经合作了八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其中我们所熟知的有《剪刀手爱德华》、《断头谷》、《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僵尸新娘》、《斯威尼托德:舰队街的恶魔理发师》以及《爱丽丝梦游仙境》,两人的默契程度非同一般。毫无疑问,德普已经成为蒂姆·伯顿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对蒂姆·伯顿来说,德普又如同银幕前的另一个自己。有理由相信,未来他们也会一直合作下去。
(图片来源:illusion.com。栏目主编:章迪思 编辑邮箱:480566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