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中国燃料电池发动机应用新标杆,这家企业以持续创新助力能源转型

创新之城 2019-12-02 17:42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重塑,意在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明年2月,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将在东京水素燃料电池展期间发布新一代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可用于中重型载货车和公路客车。

重塑,意在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这家日前获评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的初创企业,建成了中国最早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之一,实现了Caven系列32千瓦至51千瓦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截至目前,Caven系列燃料电池发动机累计销售超过1700套,约占国内42%的市场份额,销量居全国首位,还远销日本、德国等海外市场。短短4年,重塑科技由最初4人,发展到近400人,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团队之一。


贡献了超过2080吨二氧化碳的减排

“一辆氢燃料电池车加满氢气仅需3至5分钟,可以跑350公里左右。”重塑科技董事长兼CEO林琦告诉记者,氢燃料电池汽车是通过车载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在燃料电池发动机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驱动前进的,具有零碳排放、氢气加注时间短、对载重不敏感、续航里程长等优势。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与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国际氢能委员会认为,氢能源技术的普及将在未来五至十年迎来决定性突破。至本世纪中期,氢能源有望贡献全球能源需求的18%,实现6Gt(1Gt=10的9次方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创造年均2.5万亿美元总产值,并提供3000万份工作。

正是看到了氢气作为能源是大势所趋,重塑科技2015年应时而生。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一共有400多个零部件,其中许多关键部件的研发国内都是空白。在林琦看来,氢燃料电池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大幅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成本,而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正是关键所在。因此,重塑科技始终秉持“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自主研发了面向商用车的Caven系列燃料电池发动机旗下32-51千瓦三款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零部件已实现批量生产和广泛应用。

从成立之初,重塑科技就瞄准了国际化道路。2017年,国际一线汽车公司和国际能源巨头在达沃斯论坛成立了国际氢能委员会,重塑科技作为中国第五家企业于去年6月加入。尽管它体量最小成立时间最短,却创下了多个行业里程碑纪录:2017年,搭载重塑科技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500辆物流车陆续投入使用,助力20多家物流电商进行每日高效的快件配送服务;截至2019年11月底,由重塑科技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驱动的车辆总运营里程突破1600万公里,贡献了超过2080吨二氧化碳的减排

从货运车辆入手,这正是重塑科技选择的市场化推广路线。货运车辆一般停泊在近郊,货运路线也相对固定,只要在近郊建设一个加氢站就可以满足150-200辆商用车的需要。为此,重塑科技与合作伙伴在嘉定建设了一个全天候运营加氢站。目前上海已建设的加氢站设施有7座,分布在金山、嘉定、奉贤。

氢燃料电池物流车队在上海嘉定江桥加氢站排队加氢。


“我们正面向中重型卡车,研发大功率的氢燃料电池,来适用于未来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林琦对此充满了信心。我国目前约有1300多万辆中重型卡车,考虑到2021年7月1日前全国实施新的环保标准,许多车辆本身的更新需求叠加政策拉动,未来三年将主导行业的更新需求。

 

重塑科技位于广东云浮的大型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量产基地。


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

由于氢气是危险化工品,重塑科技在初创阶段碰了不少壁,甚至找不到办公场所。这时候,嘉定区江桥镇慧眼识珠,帮助解决了五、六百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并予以了企业税收减免、优秀人才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重塑科技的运行渐入正轨。

“两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目前已有近50个城市相继出台规划,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利好和机遇。”在林琦看来,上海是全国氢能示范最好的城市之一,重塑科技的发展能驶入快车道,正得益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和上海的“领先一步”。当国家对燃料电池大型车补贴50万时,上海就出台了配套政策,按照1:1.2进行补贴。市科委和市经信委以关键技术研发和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对重塑科技分别予以了资金支持,并帮助其对接金融机构。考虑到重塑科技这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嘉定区在2018年协调了33亩地助力重塑科技建设研发中心。

目前,重塑科技的研发总部位于上海。公司自主研发并已批量生产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中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达近70%。

在强化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重塑科技还与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并积极推动行业机构的创建,携手产业链伙伴共同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重塑科技第一代Caven 3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建议上海出台更多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的独立政策

“公司刚成立时,类似的企业不超过10家,但现在已超过了100家。从产业基础、技术成熟度、政策趋势来看,燃料电池产业已步入向市场导入产品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积极探索,需要能源行业、汽车行业、政府、学界、用户端的共同努力。”林琦表示。

林琦坦言,目前约有1千辆氢燃料电池车在上海上牌,这与《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中的“到2020年实现运行规模达3000辆”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年5月《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发布,再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目前上海集聚了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建议上海能出台更多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的独立政策,而不仅仅是配套政策,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内文图:采访对象提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