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版“金陵十二钗”,换个角度品《红楼梦》

文艺清单 2016-03-14 15:5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篆刻家沈爱良在松江美术馆中展出了他的一整套篆刻版“金陵十二钗”,据称,把金陵十二钗完整用篆刻表现出来的,他还是第一人。

不少观众都看过小说、影视剧、戏曲、绘画版的《红楼梦》,但你看过篆刻版吗?日前,篆刻家沈爱良的一整套篆刻版“金陵十二钗”在松江美术馆展出。

灵感来自邮票

 

篆刻版的“金陵十二钗”怎么表现?沈爱良介绍,其实,他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1981年发行的一套《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这套邮票的设计者为刘旦宅,他画了大量的红楼梦插图和金陵十二钗题材的绘画作品,所设计的人物造型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形象。不过,篆刻版“金陵十二钗”并不是在图章上刻人物头像,而是刻十二钗经典场景的文字,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凤姐设局”、“迎春诵经”等,这些文字就是来自《金陵十二钗》邮票上的内容。

 

《红楼梦》原本名为《石头记》,用石头来表现这一作品天经地义,不过,这些印章基本都使用红花芙蓉石,并没有在石材本身上做文章。沈爱良说,他仍然坚持传统的篆刻路子,主要考虑的是文字本身的线条,如何根据字形来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一笔一划要符合篆刻的基本规律,而不是小说的人物形象。“我没有刻意去揣摩十二钗的人物性格,比如篆刻林黛玉时使用什么样的线条和风格,这些不是篆刻艺术应该考虑的,而且篆刻用笔和刀来写字,金石气比较重,不适合太过女性化的表达方式。”

 

红学家“坐阵”又出难题

尽管只是“就字论字”,在上师大工作的沈爱良一有空就去找他的导师——上师大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逊讨教。孙逊在肯定他创作的同时,也开出了新的难题。沈爱良的“金陵十二钗”的边款刻的是人物“判词”,孙逊建议他参考清代改琦的白描红楼人物图,在创作中,把“林妹妹”、“宝姐姐”等人的形象都刻在边款上,这样,“人”和“字”对照起来,更有“十二钗”的感觉。“白描线条比较简单,很适合篆刻来表现,上了颜色就不行了。”

 

孙逊研究发现,过去用篆刻表现《红楼梦》的也有,但不多,比如沙曼翁曾刻过几方红楼人物的别名,像是“凤辣子”(王熙凤)、“蕉下客”(探春)等,都很有味道。然而,沙曼翁并没有刻全,孙逊建议沈爱良将“潇湘妃子”、“稻香老农”等红楼人物的别号全部刻成图章,相比“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更多原著的文人情趣。在《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大的场景,如“藕香榭咏菊”中,许多人都有吟诗,把每个人的代表诗句刻成图章,也会很别致。又比如宝玉生日“怡红夜宴”上,众人行花名签酒令,黛玉抽到了画着芙蓉的“风露清愁”,宝钗抽到画着牡丹花的“任是无情也动人”,过去往往用绘画来表现这一经典场景,而这些花名签如果用篆刻来表现出来,将会更加耐人寻味。“十二钗人物毕竟有限,像这样每个主题都刻一套,把红楼篆刻丰富起来。”

 

换个角度解读《红楼梦》

孙逊手头有一套线装影印本的《红楼梦》,别出心裁的附上了海内外红楼梦研究者、艺术家及红学之友的钤印,他本人的印章也在里面。“过去也许是因为审美情趣上没有想到可以用篆刻表现《红楼梦》这一题材,它要求篆刻者有更多的文化积累,但这个题材无疑有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空间。”篆刻的前提是对原著的理解,毕业于上师大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沈爱良在这方面有着良好的底子,也是出于对原著的浓厚兴趣,接下来,他打算把这一题材作为篆刻的主要创作内容继续下去,并且逐步形成系列。

 

为什么有那么多“红迷”,并且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自发去重新解读、表现《红楼梦》?“因为红楼梦确实写得好,也留下了很多谜团,吸引大家都来研究。”孙逊举例,现在学者普遍认为《红楼梦》是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的,但在他的生卒年上有将近十年的争议,“如果按照四十岁去世,那么他出生前就被抄家了,听人转述的事情不可能写得那么真切。”此前,台湾学者黄一农通过“大数据”搜索获得的结果,为揭开曹雪芹生卒年的谜底提供了有力旁证,也给红学研究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发现。《红楼梦》就是这样的神秘而有魅力,让人每看一遍,都能找出些新东西,吸引着学者和艺术家们用更多的手段去发掘其中的深刻内涵。

 

想要近距离欣赏篆刻版“金陵十二钗”,可以去看看《停云倚松——沈爱良宋巍作品展》。

 

展览地点:松江美术馆

展览时间:2月27日~3月27日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图片来源:钟菡提供  编辑邮箱:ljnjf@163.com)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最新评论
打开上观新闻APP,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