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思想密码”、“精神基因”和“文化逻辑”

上观新闻 作者:王多

8月23日,“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中国理念中国话语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峰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主办,来自全国近百位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聚集一堂,围绕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大话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终于来到了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的全球化背景下,更有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给出中国的理念和中国的方案,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国理念中国话语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深知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水平,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作用,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要应对的挑战还有很多,我们借这样一个机会,与全国各兄弟高校,包括今天来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期刊的同志们一起共勉,也一起相互学习,在思想交流中产生更多的真知灼见!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解超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聚焦于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探索中国理念中国话语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全球化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当前全球化进程出现很多新的变数,有人称之为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或者全球化的中断,当然也有人说不是中断,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新的表现形式。对于全球化的这些新内容新变化,中国学者中国学界应该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主义科学。2016年3月,上海成立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5.17讲话之后,我们很快组织了覆盖若干基础学科的十三个项目的立项和研究,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和建党一百周年三大系列研究,旨在通过加强对三个时段历史的研究,通过对历史总结和经验概括提炼出相关的标识性概念,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现在第一个系列,四十周年的系列已经结项了,成果已陆续推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中国确实是走过了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走过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第三世界其他国家的道路,而且这条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有义务有责任有使命,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许多新鲜的经验与案例,创造出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话语。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改革开放的经验、案例和话语加以总结,从实事求是、战略定力、辩证思维、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等角度提炼科学的方法论原则,进而提炼出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为世界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不断把握丰富的改革开放的实践特点,把握其中蕴含的深刻方法论原理,深化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韩喜平在主旨报告中认为,只有能破解现实发展的问题,一个学科的体系或者理论的体系才能构建起来,才能强起来。按照旧的思路建立起来的学科是不能解决当下现实问题的,因为学科是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应该并且有能力构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果我们能把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解释出来,这个理论体系就构建成功了。我们要把经验提炼成学术规范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力,要关注人的发展,站在人民立场,依靠人民,以人为本,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引领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宋进在主旨报告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具体化,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进而读懂中国,为中国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国际传播的受众群体庞大,应该做到分众传播、精准传播、分层传播,注意传播难度应从初级到中级、高级的递进。要善于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明确传播的目的和意图,在国际传播中做到扬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创新传播的方式和手段,生产有传播力的概念和话语,借鉴国外先进的传播经验并为我所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江海学刊》主编韩璞庚研究员在主旨报告认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让大众话语和网络话语盛行,原有的话语体系无法解释当下,我们的知识系统无法把控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实践,现有的话语不能引领一个民族走向伟大的未来,我们面临失语的窘境。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处理好全球话语和本土话语之间的关系,研究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精髓,兼容并包,深耕脚下,这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的本源和依赖。树立文化自信,不要陷入文化自卑的怪圈,不能唯西方话语是瞻,忘记自己该说什么。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经让我们具备了刚性条件,在中国承担越来越多责任的同时软实力格外重要,我们要构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要有能力运作全球传播的渠道。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立伟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正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时期。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呈现前所未有的脱序状态,全球治理失灵日益凸显,治理赤字与日俱增,担忧焦虑有所弥漫,不确定性正在增加,世界分化日益加剧,世界并不太平。与此同时,西方政党政治出现新的变化,西方内部自身体系面临重构,也正在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前全球治理失灵的主要特征,一是全球治理规则偏倚不公,主要以大国为中心,发展中国家主要为被治理者;二是全球治理单边主义盛行,为世界增添诸多不稳定的因素;三是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四是全球治理机构力不从心。因此全球治理赤字出现,并且治理和矫正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矫正全球治理失灵的智慧良方。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志丹教授认为,改革开放40年,开启和演绎了一场新的伟大的“第二次革命”,国家整体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冷静思考改革开放的峥嵘岁月和奋斗历程,可以说意识形态变革是其中首要的革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实践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抛弃束缚我们发展的意识形态偏见的过程,是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变革创新来开启、破解和引领改革开放的过程。主流意识形态变革不仅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破解了改革开放的危机和难题,而且推进改革开放重构与实现自己的愿景和梦想,进而成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强大的思想保障。意识形态变革是改革开放的发动机、领航器、望远镜和保障器。因此,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需要对现有“实践优先”“实践第一”的研究进路加以反思,从意识形态变革视角来深刻领悟和把握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思想密码”、“精神基因”和“文化逻辑”,更加全面辩证理解改革开放伟大创新,为我们进一步清晰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事业指明方向。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庆寺教授认为,在重视国际治理和国际传播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关注本国治理,在全球腐败治理中,要从渐进参与到积极引领。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场合,无论是出访还是参加国际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外交活动中八十多次就反腐败和追逃追责进行过重要论述,主动设置反腐败国际合作议题,旗帜鲜明地表达中国反腐败的坚定立场和态度。国际合作是反腐败的重要平台,仅靠单个国家的努力,反腐败必然出现孤掌难鸣的困境,如果没有国际反腐合作,就会使腐败分子逍遥法外。许多国家日益认识到,必须把各国力量广泛调动起来,加强国际反腐败合作,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惩处腐败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和发展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社会结构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思想,对于指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把握改革方向,保持改革定力,将改革推向更高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不是单线的,而是多元的,且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在根本上蕴涵了社会主义全面改革和不断深化完善的历史必然性。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和教授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改革有待深化,教学吸引力感染力不够且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往往存在形式重于内容的问题,对学生关注的问题缺乏有说服力的解答。受教育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具有多边性和瞬时性。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的创新,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体现就是要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这样才能让思政课由冷冰冰、干巴巴,变得有温度且润物细无声。

 

空军军医大学李兴选副教授认为,如果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那理论是苍白的。面向“中国问题”构建新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自主性的实践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时间上继承历史、关注现实、引领未来;在空间上源于西方,扬弃东方,面向世界;在逻辑上源于实践,创新理论,又投入实践,蕴含着从何而来、现在何处、向何而去的丰富意蕴;在文化上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华民族文化在融合中实现创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多维立体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这一命题,对于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富有启迪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健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科学地反映出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实现双赢、多赢、共赢目的,符合全球化价值链的历史发展过程。它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秉持开放包容原则,是以宽容的心态超越对立的思维,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是以合作共赢超越“零和博弈”,融通了中国梦与世界梦,共筑人类美好家园。但作为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的人类共同价值并不是西方竭力鼓吹的传统价值观,而是符合现代国家民族和平相处的共赢的新型价值观,这就不能再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学理论来进行阐释与传播,而应当着力构建与运用能让西方人理解的中国话语,逐步让各国民众了解和理解,做到从理念认同到实践认同,从价值认同到利益认同,实现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栏目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