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申工社 > 文章详情

高车速、闯红灯、忙抢单…我们上两会发声音:如何解救“困在系统里”的“小哥”?

转自:申工社 2022-01-18 15:44:08

网约车覆盖全国超过300个城市;

2021年的快递件数突破1000亿件;

手机点外卖成为大多数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这些行业迅猛发展的背后隐患重重:

为了准时送单,避免超时罚款和差评,“小哥”们不惜违反交规,用生命和时间赛跑,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由于行业门槛低,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小哥”们还面临着社保无保障、劳动关系难认定等职业梗阻,相关劳动纠纷也时有发生:

● 2017年4月9日,上海快递员朱某驾驶三轮车送货时,为抢时间撞倒了正在过马路的行人,致行人最终死亡;

● 2020年2月,南京配送员马某在送餐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因未签订劳动合同,申请工伤赔偿时公司不承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拒绝赔偿;

● 2021年1月11日,泰州外卖小哥刘某,因配送服务费结算问题与所属公司多次协商未果,遂在配送站点火自焚,造成自己烧伤。

……

据不完全统计,

上海以物流快递员、网约送餐员等

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规模已超过320万人。

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他们权益亟待保护!

2018年至2021年,全市各级工会共上报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纠纷共47起,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近4300人。

截至2021年11月,全市发生外卖快递行业助动车交通事故的803起,查处的违法行为有8000余起。

在即将召开的上海两会,

市总工会将提交2项提案

《关于推动建立健全本市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间诉求表达民主协商机制的建议》

《关于加强监管优化服务保障外卖快递人员作业安全的建议》

为他们发声!

能不能坐下来谈一谈?

提案背景<<<<

当前快递物流、外卖送餐、网约车等领域均未有效建立企业与劳动者间的诉求表达和民主协商机制,原因有三:

行业协会组织架构不完善

当前上海外卖送餐、网约车等领域均未建立行业协会等企业代表组织。

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未健全

互联网平台企业既把“算法”作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劳动者取酬的控制界面,又将客户或消费者评价作为对劳动者的约束责任,造成平台企业在劳资关系里完全“隐形”。

行业主管部门主体作用不突出

当前上海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较多的行业主管单位,更多侧重于通过传统途径对企业依法合规经营进行监管,对劳动者权益维护方面力度仍有欠缺。

工会声音<<<<

建议行业主管部门担负起相关责任

如外卖送餐行业由市场监管局牵头,快递行业由邮政管理局牵头,网约车行业由交通委牵头,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持续主导推进相应行业协会等企业代表组织建立。

支持行业工会组织建设,指导行业内企业配合工会做好劳动者入会工作

与市劳动关系三方四家加强沟通联系,共同推进行业协会与行业工会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切身利益事项开展平等协商,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劳动定额。

建议探索建立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由相关行业协会牵头,行业工会积极参与,尽快成立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遇到用工纠纷时,能第一时间找到行业调解组织。

提议探索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的民主协商制度

由市场监管、交通行政等部门会同工会,共同研究平台关联协商模式的新型民主协商制度,推动行业内头部平台企业工会和关联企业工会组织代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和关联企业就劳动者切身利益事项开展平等协商。

多方能否协同保障他们?

提案背景<<<<

快递外卖人员在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作业安全隐患其中主要有交通事故、充电乱象和劳动争议。

治理行业乱象,加强各部门出台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打好政策“组合拳”,平台、行业、制度、个人缺一不可。

工会声音<<<<

强化部门协调联动 ,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治理

● 消防、公安、应急、人社等部门重点加强业务领域内的专项执法工作;

● 交通、邮政、市场、民政、房管等部门重点加强对行业企业的综合监管与指导;

● 民政、商务委、房管等部门联动属地居委和物业,为外卖快递人员在居民小区和商务楼宇等进出、停车、卸货、送货提供方便服务。

强化平台责任、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优化派单机制

督促和指导平台企业用“算法取中”代替“最严算法”,引导平台企业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优化派单机制,将安全作业指标纳入奖惩考核要素,特别是针对风雨雷电等极端天气,推动企业通过协商协调机制,调整作业指标,引导从业人员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全作业的前提下,提高骑行速度和工作效率。

平台应加强充电桩、取餐柜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推进职业伤害保险专项互助保障计划落地实施。

平台企业要在安全教育培训、劳动保护用品配发、安全充电设备设施建设等方面主动加大投入力度,并形成长效保障工作机制。

全力为职工发声!

当好职工心声的“倾听者”、

诉求的“代言人”!

本期编辑:狄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