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书香上海 > 文章详情

好书·推荐|孩子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接纳本质,不断地重新创造生活

转自:书香上海 2022-01-18 13:41:50

《萤火虫的勇气——

我在儿科重症当心理师》

[法]穆里叶·德罗马

[法]阿斯特丽•埃里亚尔 著

刘舒怡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穆里叶·德罗马是法国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司法鉴定人。二十多年在儿科重症病房接待重病、残疾、瘫痪、重伤儿童和家属的经验令她深信,只有接受真相、讲述真相才能使心灵得到自由。

她教会临终的姑娘用眼神拼写向爱人表白,她陪伴小男孩向妹妹的遗体告别、与他讨论死亡,她帮助猝死女孩的家长度过难关并允诺器官捐献,她见证医疗团队决定终止治疗时的伦理挣扎……以诸多真实案例为线索,她讲述筚路蓝缕的职业生涯,带我们进入医院的日常,展示病患家庭的痛苦、勇气与真情,为闪耀在逆境长夜中的点点萤火击节而歌。

亲历,一般人讲述的不一般的人生。

亲历系列《萤火虫的勇气——我在儿科重症当心理师》最近出版啦!本书堪称心理咨询室中的“人间世”。通过女心理师儿科重症逾20年的亲身经历,讲述那些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女心理师儿科重症逾20年亲历实录

◎感人肺腑的临床案例,

为闪耀在逆境中的生命萤火存照

◎真诚朴素的自白,

揭秘心理师成长历程

◎还原真实工作场景,

全面展现心灵对躯体世界的“逆袭”

◎法国亚马逊4.9高分好书

后记

文/穆里叶·德罗马、阿斯特丽•埃里亚尔

有时,我会不知道如何讲述我的一天。我所经历的事往往难以名状。于是,为了帮助我自己消化我经历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故事,我就把它们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本书即诞生于这些工作笔记、实习生们的记录,以及与阿斯特丽·埃利亚尔的交流。她花了很长时间倾听我的叙述,然后将它们化成文字。她还很贴心地答应在我工作时低调地跟随我,连续几周把自己沉浸在科室的氛围里。

您读到的是我二十年的从业经历。书里所有故事和场景都真实发生过。不过,为了保护患者及家属的隐私,我们修改了一些可能会让他们被认出的细节。

书中孩子们的每句话都是如实记录。我尝试以最忠实的方式记录这些对话,对我的弱点、感受、疑惑和情感也毫不掩饰。我经常想要修改我自己说的某一段话,重新读到我的某些反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理想化的心理学家形象,恰恰相反,我想展现的是我们在工作中可以与自身的缺点、局限……以及人性共处!

我讲述了一些或多或少顺利进行的,或者那些让我受益最深的陪伴经历;但我也不想忘记由于我的鲁莽或失误而大失所望或受到伤害的所有儿童、少年和他们的家属,还有医护人员;不想忘记那些我曾选择逃避的人,或是因为他们没能让我看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自己,或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我真想告诉他们,我是多么遗憾自己过去没有能力或无法帮助到他们。

我也在书里分享了一些私人生活中的瞬间,来证明日常面对痛苦、残疾、疾病甚至死亡给我带来了多么根本性的变化。这些经历并不容易。它们原本可以将我摧毁,浇灭我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和期望。然而,结果恰恰相反。

在陪伴这些儿童和少年、他们的家属,以及长时间照顾他们的医护团队的过程中,我获得了那么多宝贵的经历。我想向他们致敬。他们与痛苦、恐惧、焦虑、悲伤、疾病或死亡顽强斗争,同时又坦然接受。他们以这种方式给了我一份珍贵的财富。他们帮助我用更加正确的眼光看待我自己和我的生活,回归本真。

对于科室里每一名住院儿童来说,他们所患疾病的特点、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存在于世”的方式都赋予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特质。

他们教会我,当我们不刻意逢迎他人对我们的期待,而只是简单地做自己时,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接受自己的身体,接受情绪的起伏,接受疑惑、焦虑和恐惧,把它们当作健康的自我反思的可感信号,当作一张安全网,乃至自己人性的标志。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不停地变换视角,哪怕有时要忘掉熟悉的、令人安心的经验。有趣的是,医院里被时时监控、管理得井井有条的生活反而教会了我,任何事都不会完全可控——幸好如此,因为过度的控制会让生活窒息。

这些年里,我也必须学着如何更好地照顾我自己,因为我渐渐明白,这对于更好地照顾他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为了与病儿和他们的家属保持适当的关系,我必须考虑到自己的需求,允许自己失误,允许自己有所局限。

这并不意味着面对危难封闭自己,保持距离或者习以为常,因为,正如阿尔贝·加缪所言,“习惯绝望比绝望本身更糟糕”。

要更好地保护自己,反而应该学着留意自己身上的哪些地方会被触动,以便更好地把目光投向那些积极的或建设性的信号,哪怕它们再微不足道。有时,我也要寻求帮助。最终,正是任由自己迷失,保持创造性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我才得以在尊重自我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人。

在医院的这份如此特殊的从业经历让我意识到,只有接纳我的缺失并同时保持信心,我才能更好地调动我的潜力。尤其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的缺失并非一片空白。空白需要被填满,而缺失需要存在来弥补……

在二十年的陪伴生涯中,我经常要面对无力感、缺失感和不可预知的事。这培养了我的创造性,向我揭示出我身上连自己都不了解的能力。它使我身心俱疲;但令人惊奇的是,它也让我得到了休息。有点像退出比赛的选手。在这些患病的儿童面前,按照我们社会当下的评判标准寻求最好是毫无意义的。我要做的只是不断创造,做我自己。我只试图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仅此而已。

孩子们全身心地迎接自己的感受。他们在难过、气愤、害怕或者感到疼痛时会哭,但他们也会在几分钟后为再简单不过的事赞叹不已。他们不会反复回想不顺利的事,不会让负面情绪成为一整天的主旋律。他们懂得运用想象带来的积极力量。他们对于人生应当如何没有具体的期待,也不会让躯体上的局限决定一切。在很多成年人会举手投降的时刻,他们反而会获得力量。他们甚至能从大悲中汲取至乐。

这些孩子和他们处世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并拷问着我们这个往往容不下最弱之人的社会——恰恰是这些最弱之人极为准确地为我们稍稍揭示了人性的秘密。他们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接纳本质,全身心地活在当下,不断地重新创造生活……这不正是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之途吗?

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徐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