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区势微头条 > 文章详情
奉贤 | 南桥、奉城......古老的奉贤大地上,老集镇究竟有多少?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海奉贤 2018-08-04 12:37
摘要:位于沪杭公路黄浦江渡口,是本区北境咽喉。原名敏航渡。据记载有“秦皇驰道,秦时观海而筑,南起柘林,北达嘉定,中绝黄浦处设敏航渡以济之,来往繁剧,率至留滞”。

一说起奉贤区,可能很多人会想起南桥镇、奉城镇之类的知名地名,但是你知道吗,除了这两个镇之外,早在清雍正年间设立奉贤县之前,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众多自古就形成的极富江南滨海地区特色的地名,且大多留传至今。今天,图溯上海为大家精心编选了27个老集镇和习称地名,通过她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和趣闻,来窥看奉贤区的人文历史。

 


 

西渡

20世纪80年代西渡车辆轮渡站

 

位于沪杭公路黄浦江渡口,是本区北境咽喉。原名敏航渡。据记载有“秦皇驰道,秦时观海而筑,南起柘林,北达嘉定,中绝黄浦处设敏航渡以济之,来往繁剧,率至留滞”。横泾港东,原亦有渡口,称为东渡口,与浦北春申阁遥望(1958年停运)。该地原系南汇县插花地带。沪闵南柘公路修筑之前,渡口苇塘连片,户少人稀。1933年后,沪闵南柘长途汽车运输公司在客渡东侧建造车辆轮渡并设置汽车站,渐成市集。1949年后,西渡的交通、运输、建材、仓储业不断发展,已形成沿浦狭长的工业地带。

 


 

萧塘

20世纪80年代萧塘中街

 

位于区境西北部,曾为萧塘乡、西渡镇人民政府机关驻地。曾称秦塘,又名萧溪。相传春秋战国时,有学识渊博的萧姓学者,避乱隐居于此,在塘西农村中教授学生。几年后,人才辈出,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渐成市集。后人为纪念他,故取名萧塘。秦始皇南巡时,改称秦塘。明代称镇。清代中叶商业繁盛。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初三是传统地方节,至期各方商贾云集,热闹非常。

 


 

邬家桥

20世纪90年代邬桥汇中路旧貌

  

地处区境西北部之主要集镇,距黄浦江2公里。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载:“邬家桥即汇安桥”。明代中期,已成为当地棉花贸易的集散地。清末民初,里人与苏、浙、皖人士共谋经商。近临浦江,商船易集,货物辐辏,商贸活跃,商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日趋昌盛,各业兴隆。集镇呈窄长形,南北长1.5公里,原傍老沙港两侧,汇安桥跨镇中,连东西两街。港西镇中横贯东西小市河1条(民国初填废),形成河南、河北和河东三街,河北街为商业闹市。1958年沙港疏浚改道,镇傍新沙港西侧。现河南、河北合为一街,并新建南北街为商业区,呈丁字形。

 


 

庄家行

20世纪70年代庄行东街古韵至今犹存

 

庄家行,现简称为庄行,位于区境西部。元代,庄行东市捎一带有盛姓族聚,故曰盛家厍。明代初,有南桥之东北庄氏迁入,开设花米行。庄家行也由此而得名。明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郎中林文沛开浚南桥塘后,店铺兴盛,集镇逐渐形成。清乾隆年间,镇市繁荣,居民稠密。庄行镇市场起始以花米行出名。到抗战期间,花米行发展到24爿之多。镇狭长,呈带形,东西一条街延绵1.56公里,有混堂弄、油车弄、名园弄、露胥堂弄、四德堂弄、丁字街、石皮弄、小河滩等,南桥塘市河贯穿庄行镇。1980年起,剖老街腹部建南北新街。西街东段为老街热闹区,南北新街为新兴商业区。该镇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29年春,庄行农民暴动震惊了国民党反动当局。

 


 

潘店(潘垫)

今日潘垫村牌楼

 

潘垫俗呼潘店,位于区境西部,茜舍塘畔,冷泾西侧,距庄行镇3公里。唐朝末年,这里已有潘姓居住,形成村落。据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载,五代十国时,前蜀潘葛丞相及其妻李氏墓葬于潘店之东。原镇东西、南北大街,店铺、油坊、茶馆、货摊处处皆是。东与西两爿典当,生意兴隆,由唐氏开设。镇内,庙宇颇多,香烛甚旺,东有茜舍庙、西有关帝庙、北有静心庵、镇中红莲寺,规模为最大。清乾隆年间,由于红莲寺僧侣在佛前装设机关,奸掳进香美女,被松江白鹊寺禅师发现,一把火烧毁,有名“火烧红莲寺”传至今日。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潘垫再次被毁。抗日战争时期,已十分败落,凄凄凉凉。现潘垫老镇废除,与农村连成一片,形成了新的农村集镇,为“花米庄行”风景区核心所在地。

 


 

常兴庙

  

位于区境西部,距庄行集镇4公里。晋初,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出生于松江之北机山下的华亭谷平原村,后陆氏家族向华亭东南部迁徙,常兴庙一带就有陆姓居住。明代,金氏密集于此,集成南北两大金家宅,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为便于南北交通,修建永秀桥。道光十年(1830年),这里已初具小镇规模,并日趋繁荣。镇中常兴庙,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单层重檐结构,庙旁古木参天。抗日战争时期,市场衰落。至1945年,常兴庙小镇已经破败。今两堍石建永秀桥尚在。

 


 

法华桥

法华桥近貌

 

位于本区西南部。南距胡桥集镇约3公里。历史悠久。法华禅院建于宋代,元至正廿二年(1362年)于镇东侧建升真道院。明天启年间建法华桥(又名环龙桥),桥身横跨下横泾,清乾隆元年维修。清代至民国年间,法华寺香火旺盛,每逢庙会,乡人云集,热闹非凡。清末民初,法华镇有南北大街,市中心与东西街交叉成丁字形,商贾众多,市面昌盛。午后街上人群熙攘,店员售货应接不暇,工商业繁荣。镇有东西一条大街,长750米左右。现为村集,存有古井一口、石碑一方。

 


 

迎龙庙

迎龙庙老镇遗存——迎龙村老宅

 

位于本区西南部,在胡桥集镇西2公里,镇跨上横泾南北两岸。迎龙庙庙宇建于明崇祯年间,系曹家驹建,香火旺盛,乡民陆续集居,逐渐成镇,以庙得名。抗战前夕,堪称鼎盛时期,市面超过法华镇,河中木排长达里余,每日午、夜两市,尤以夜市为盛。1938年1月,日寇来镇骚扰,纵火焚烧迎龙庙镇,大部店铺,付之一炬,从此该镇一蹶不振。现为居民村落。

 


 

胡家桥

胡桥老街现状

 

简称胡桥,位于区境西南部,地处古冈身西侧,成陆年代较早。晋朝起,奉贤西部沿海地区居民渐趋稠密。唐代,於姓在胡桥定居后建塔,塔毁建庙名於塔庙。宋代,浙江金华胡姓氏族移居胡桥,明代曾建一石桥,桥址在镇老街西石皮弄得意楼茶馆南面,跨上横泾,桥名胡家桥,镇名由此而得。清代,胡桥镇稍有发展,曾设官办蒙学所。清末民初,镇上工商业户已不下50家。民国初期,胡桥镇人吴仲华在镇西河南开设发电厂,以直流电机夜晚发电,供商店夜市及路灯照明之用。日寇入侵后,人心惶惶,工商业顿挫受抑,间有闭门停业者,故市容一度萧条。旧镇呈窄长形,东傍沙港,西至典当桥西堍,老街原为商业区。1981年辟筑新街,成为现今商业中心。胡桥集市贸易市场交易活跃,沿海特产海鲜较多,市场繁荣。

 


 

孙家桥

 

孙家桥镇又名孙桥,位于本区西南部,在胡桥镇直东2公里,镇成一条街。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于孙家桥镇建莫苏庵。明洪武六年(1374年)于庵前建莫苏庵桥。镇东永安桥为明万历年间所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重建,现存平桥。清代,孙家桥镇秀才马光裘著有诗文《长笛书楼集》9卷。其子马祖临天资聪明,13岁中秀才,乾隆甲寅(1794年)中举,历任山东潍阳寿张知县、德州知州,官居五品。孙家桥由马姓后裔兴业开店,遂成镇。解放前夕,市容萧条。1969年开辟新胡机耕路后,孙桥遂成僻角。

 


 

柘林

清光绪年间柘林城图

 

位于杭州湾畔,上海市正南,区境西南部。镇因古时其地接连柘山,山上柘树成林,故名。唐咸通六年(865年),蔡赞在柘林建造方广寺。此时起,柘林聚成村落渐成集市,至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柘林始设专理盐务机构,名曰袁部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曾被倭寇占据,作为侵扰东南沿海“根据地”。倭患平息后,于嘉靖三十六年始筑柘林城堡。嗣后,柘林便为海陆要冲,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同治元年,太平军和英法联军洋枪队激战于柘林。敌军入城,大肆抢掠后纵火焚毁全镇房屋,百姓殉难,存者无几,古镇柘林从此衰落。后在西门1里外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柘林镇,民间称西门镇。老街仅一条,古而狭窄,镇东窄西宽,似三角形,东西长460余米。镇中有报恩桥,据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载,在华奉交界处,桥垮上横泾,建于明代初期,原为单孔石拱桥。镇西公路旁有明初栽的银杏1棵。镇西南有柘林古文化遗址。

 


 

西新市(新寺)

20世纪90年代新寺老街

 

地处上海市正南,区境西南部,沪杭公路南北贯穿镇之西市。镇由明代新禅寺得名,明末清初形成集市。后因有别于本县东乡新市,习称西新市。1922年南柘(南桥至柘林)公路筑成后,商业渐趋繁荣。镇区南为老街,北为新街,新老街平行,紧靠下横泾,水陆交通甚为方便。

 


 

道院

道院老街现状

 

位于区境西南部,西距新寺集镇3公里,为本地东半部城乡物资集散要地,镇近似长方形,清水港南北穿过镇中,道院港横贯全镇东西。镇以元代建有上真道院而名。清乾隆年间形成集镇。同治年间,林玉相在市河东建屋多幢,市况渐兴。光绪末、宣统初,市集向河西扩展。民国初期,道院镇正值鼎盛时期。抗战期间,道院镇商业强于日军扰乱的新寺、柘林两镇。

 


 

三官堂(光明)

光明集镇三官街

 

光明,原名三官堂,位于区境中部,为原光明乡、镇所在地。宋代初,该地已有移民流徙和渔民居住,自成村落。漳泉港与和尚塘分别从村南和村东而过。元末,村南原有三官庙1所,后迁至漳泉港北侧,名漳泉寺,内有三官殿,设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同坐一堂。香火极盛,常有商贩前来设摊叫卖。时有王姓在此造南北街(今三官街北段),名王边镇。铸铁业时已出现,集镇初具规模。明代初,王姓衰败,由蔡、朱、阮三姓联合把持,以元代三官庙名镇。街道向南扩伸到漳泉港北岸,并增建西街,形成丁字形街道。东受小河阻隔,发展东街受其影响。北街时为热闹地段,渔业、盐业、百货、肉庄、茶园等店铺已林立街头。清末民初,集镇市况较繁荣,街道热闹,生意兴隆。1925年,道南中学(今光明中学)创办于镇西。1949年后,该镇一直是乡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68年改名光明镇,沿用至今。现有胜迹仁寿桥等古迹,三官堂豆腐较为出名。

 


 

齐贤桥

20世纪80年代齐贤主街

 

在区境中部。俗呼徐里桥,自清同治元年后成市。明代为徐姓聚居故名。成市后镇上以高、尤、张3姓为主,高姓系齐贤首富,创设东半镇,西街以张姓为主,尤氏世居益家港河南。老镇成工字形,以后街为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盐民南来北往,为奉贤最大盐市场之一。清末齐贤镇已初具规模,各业渐全。1978年因开掘新金汇港拆除老镇,向东另建新镇。新镇楼房相峙,中间街道宽平,水陆交通方便,南航、齐金公路在新镇交汇。

 


 

刘港

  

刘港旧名刘家行,在区境北部,金汇镇西1.5公里处,柘沥港将全镇一分为二。旧时,有刘姓大族居此,并开馆设行,称之为刘家行。传说有一木行老板,将宝山刘家行俞姓大财主的一批木排误发至该地余姓财主家,事发后官府出面调停,并告示奉贤的刘家行改称刘港。抗日战争前,其地店铺林立,有6条航船定期往来于闵行、上海之间,商客络绎,颇为兴旺。抗日战争期间,日伪骚扰,村民不宁,店铺渐闭,市贸遂萎。现有银杏树1株,为祇园庵遗址。

 


 

金汇桥

1985年建成的金汇钟楼

 

位于区境北部,金汇港东岸,距黄浦江出口2.5公里。原名金汇桥,以金姓聚族建桥而得名,镇成于南宋间。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记载:“金汇桥(镇)在金汇塘东,距治三十里。花市最繁盛”。1938年1月,金汇镇被侵华日军放火焚烧,昔日闹市,竟成焦土。1949年后一改解放前萎靡不振之状。1978年始开挖金汇港,规模宏大,从黄浦江到杭州湾笔直相通,老镇大部分在新规划的河道中。因此,除老金汇港以西的街道外,其余房屋基本上都拆迁,金汇镇重新兴建,在原址以东形成正方形的新聚落,主街呈十字形,新建有钟楼,令过往人们印象深刻。

 


 

泰日桥

泰日老街中石桥

 

在区境北部,跨运盐河(后改道而名小闸)两岸,古名盐溪,俗呼塌石桥。集镇始于明朝,盛自清代。乾隆年间雅化改称泰日。泰日在清初以钱姓为主(明代刑部右侍郎钱士贵后裔),曾称“钱半镇”,继以周、朱为盛。周姓系清初从湾周迁来,朱姓旋由浙江湖州迁来。清乾隆七年(1742年),第一次开小闸港时,泰日镇已初具规模,后各业渐全,成为奉贤东北巨镇。清末民初盐市极盛。1949年后成为泰日区区治所在,现后为乡镇人民政府驻地。现在人民街(老街)南端往东辟建新街,两旁高楼相峙,街道宽平,街心绿树红花,相映成趣。

 


 

梁店(梁典)

 

在区境北部,西距泰日镇5公里。约于明末清初形成市集,乾隆年间以梁姓在此开设典当铺而得名。集镇面水成市,古名梁溪,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0米。解放前一直是梁典乡公所驻地。1949年冬起是梁典村驻地。过去梁典许洽兴铁店的镰刀、梁典港的大蟹,均享有盛誉。

 


 

青村港

青村老街

 

位于区境中部,地跨青村港老市河两侧,是南奉公路线上的一个主要集镇。原名青溪,唐初成陆。宋初有移民流徙和渔(盐)民居住,渐成村庄。溪水穿村而过,通大海,两岸芦苇茂密葱绿,故称青溪。宋元丰元年(1078年),附近东皋(即高桥)创立青墩盐场(后改为青村盐场),青溪食盐已有名气。元末明初,西北陶宅镇鼎盛时期,青溪受其影响得以发展,遂成海滨小集市,属青村(奉城)千户所陶宅巡检司管辖,设营汛以抵御倭寇。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县令舒慕芬引南桥塘水经益村坝通奉城城壕,称青村港,青溪镇为港畔唯一之集镇,故易名青村港镇。嘉庆年间,镇日趋繁荣。此间,镇上又建不少桥梁,如中市中和桥、广济桥,东市青龙桥,西市文星桥、广福桥,南市旺家桥等。清末民初,镇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较发达,市面兴旺,店铺、酒肆、茶馆、作坊和摊贩,应有尽有。抗战期间商市一度萧条冷落。现青村港镇呈梭子形,东西长,南北窄,两头尖,中间宽。长约2.3公里。老街东西,新街南北,商业区呈丁字形。特产有青村港大蒜。

 


 

钱家桥

20世纪90年代钱桥老街

 

位于区境中部偏南,里护塘北侧。钱家桥以桥名镇。镇本南北隔水,后人建桥以通。相传张堰东钱氏圩钱姓徙迁于此所建,故有钱家桥。据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载,“咸丰九年,里人唐庆延重建,勒石兴福桥”。“唐氏聚族居此成市”。清宣统元年,商务未兴,但殷富颇多。因地近海塘,颇多鱼虾海鲜特产。盐业极盛,镇后设有官办盐廒,抗战期间毁于日军。民国年间,市况兴盛,设有南北杂货店、京广百货店、小押当、药材店、豆腐面坊、茶馆酒肆等大小商店80余家。历来是乡、公社党政机关所在地。镇呈梯形,东西老街长而窄,南端临近公路,南北新街短而宽。镇南、镇西有西星、奉柘两条公路穿过,镇东公社中心河与金汇港会流,水陆交通便利。

 


 

高桥

20世纪80年代高桥石拱桥

 

高桥镇,亦叫南高桥,位于区境东部,奉城西1.5公里。原名东皋。成陆时为东海边高亢地,故名。北宋元丰年间,地设青墩(后改青村)盐场署。此后,盐民、渔民陆续群居是地,东皋渐成集镇。明永乐六年(1408年),里人陈宜捐款环形石桥1座,取名高桥。从此,镇以桥名,东皋仅作别名。元代到明初,东皋已发展到相当规模。据明正德《金山卫志》记载:“高桥市独盛,海渔者得鱼悉于此鬻”。说明当时盐业和渔业均很发达,由此而带来了商业的繁荣。青村(奉城)设县治后,高桥的经济活动开始向县城转移。民国初年,高桥开始出现榨油工业。商业亦再度繁荣,商店发展到四五十家。每逢四月半庙会,远近商贩云集,镇上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热闹异常。镇南长北短,呈钥匙形。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高桥天花粉,始于光绪初,盛于民国初,为民国采挖野生栝楼根加工而成的滋补佳品。


 


 

头桥

20世纪90年代头桥老街

 

位于区境东北部。古名头梁,后以元代在镇西有一古老小石桥,故易今名。中市有拱际桥,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是南来北往必经之路,清代初期日趋繁荣,吸引着外地客商前来投资设店,有典当、酒坊、酱园等店铺、作坊。清末民初,头桥已有机器轧花、碾米等新兴工业,经济日益活跃。头桥镇自清代至解放,向为奉贤东乡政治、经济的重要集镇。1968年,建新街辟为商业区,老街改作居民区,镇北新奉公路两侧、奉新港两岸为工业区。

 


 

东新市

东新市的重建新市桥

 

在头桥集镇东北4.5公里,是本区东北边远小集镇,现东新市村所在地。镇建于明代,明嘉靖甲辰年(1544年)当地人宋贤中进士后官至御史。隆庆元年(1567年),当地乡民因离城远,艰于贸易,请于宋贤,贤利用宅边空地,设店集商,称为新市。后因有别于本县西乡新寺,习惯称东新市。现南街有石牌坊1座,上镌“金榜题名”4个大字。进西街有白虎庙、新市桥(昔名青龙桥),新市河西原有宋贤宅第怡晚堂遗址。

 


 

柴场

 

在区境东部,距四团集镇3公里。柴场一地,曾经历600余年的芦荡时期,荡内有一高亢地用作堆柴之场地,世称大场地。因该地临塘,交通便利,将收割的芦柴集中一起,柴垛甚多遍遍皆是,故柴场之名由此而得。据光绪《重修奉贤县志》记载:“柴场在三团,距城十五里,近海塘,道光成市”。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柴场镇商业逐渐兴盛,其街四出成十字形,砖铺街道,市河东西横贯,商铺开设在河南、河北两地。清末民初柴场镇趋于鼎盛。南街有杨社庙,每年农历十月,有一次庙会,历时3天,届时镇上车水马龙,非常热闹。抗日战争时期衰落。现老街旧迹无存,为农村居住地。

 


 

四团

1995年四团集镇鸟瞰

 

位于区境东北部边陲。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曾设青墩(今奉城)盐场,本地属青墩盐场第四团故名,原为四团灶聚,故称四团聚。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筑里护塘后,青墩易名为青村盐场,时盐民、渔民集居于四团聚成村落,隶属华亭县白沙乡十五保。明初为防御倭寇沿里护塘筑烽火墩,本地为四墩,设营汛守御,隶青村守御千户所。因别于南汇县四团仓镇,故解放前曾一度称为南四团。集镇兴起于明末清初。光间曾设县城署。清末民初,全县划分1城7乡,四团镇为东一乡自治所,尔后设区、乡、镇、公社等机构。镇旧有章半镇之称,清乾隆间章姓由吴江县肩挑汤团担至四团镇落脚,设摊为业,因用料精细,工技高超,深受群众喜爱,故生意兴隆,遂发家致富。嘉庆年间,章姓先后开设长兴布庄、花米行、南北杂货、药材、鱼行、肉庄等店铺10余爿。十字街周围章姓店房有50余间,并建有厅堂等第宅。至清末章姓家业衰败,店铺大都停业变卖。老镇街形四出,呈十字形,聚落略呈东西向矩形。

 


 

平安泐

20世纪80年代平安集镇

 

平安泐,简称平安,位于区境东部,南距杭州湾6公里,分新老两区。老镇区形成于清末,位于新平安镇东、圩塘(彭公塘)内3公里。老平安原名偷鸭泐,清光绪年间,有一条泐脚流入海中,两滩野鸭成群,人们间隙捕获野鸭于泐内,传为偷鸭者,故名。到1925年,黄仁斋的孙子黄传香独自来偷鸭泐开设盐廒,嫌偷鸭泐名称不雅,而改为平安。此时已成为小集镇,东西坐落,临四团港,商业清淡。1978年以来,沿街设摊渐多,个体经营大增,各种农副产品应有尽有。由于距海涂和五四农场较近,故较多水产品之类拥进市场,使农贸市场更加活跃。

 

栏目主编:徐敏 文字编辑:舒抒 题图来源:上海奉贤 图片编辑:舒抒
内文资料来源:上海奉贤、张渊源
题图说明:奉贤法华桥近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