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老年“红色段子手”,走街串巷传播“时代强音”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18-07-16 06:30
摘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课内容丰富、例子生动的背后,是丁昆源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丁昆源告诉记者,他至今仍保持着军人的生活规律:不搓麻将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不讲课的时候,每天大部分时间只忙一件事,从“两眼一睁”一直“忙到熄灯”:读书看报,并做剪报。

“什么叫小康社会?我这样说你们就明白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新房;小康不小康,还要看书房。”

 

简简单单一句话,84岁老党员丁昆源就把小康社会的含义概括了出来,讲台下的听众们发出会心的笑声。“‘新房’指物质富裕,‘书房’指精神富裕,讲法通俗易懂,押韵幽默,我们都爱听老丁伯伯给我们上课!”听众姚阿姨感慨。

丁昆源在讲课。

这是丁昆源最近一次宣讲,也是他13年来第613次宣讲,地址是青浦博物馆报告厅,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作为青浦区形势教育宣讲团和夏阳街道讲师团成员,丁昆源肚子里装满了这种“红色段子”。

 

从2005年起,他就志愿走街串巷进行宣讲,把党的理论、国家政策、国际形势转化为群众语言,接地气地讲给基层百姓听,目前已累计讲了1000多课时,听众达4万多人次。“把理论越说越深奥,这不是水平;能用大众语言、基层实际来阐释理论,这才是基层理论宣讲员的真本事。我虽然‘半路出家’,但也想用自己的努力,把‘时代强音’用‘家常话’传播给更多人。”丁昆源说。

 


讲课接地气,听众求返场

 

一个环保袋,一本党章,一枚党徽,一黑一红两支钢笔,一摞翻看得已起皱的手写材料,这是84岁老党员丁昆源出门的“标配行头”。

“我是‘草根’,不是理论专业人员,随身带纸笔就能随时做笔记、写讲稿,有好的点子就记下来,下次宣讲就能用。”由于讲稿都由自己反复琢磨,而不是照本宣科,老丁的讲课内容非常接地气,老百姓一听就懂。

 

有一次,丁昆源讲国家发展时讲到一个词“数字时代”,听众席上有个老太太提问,不知这词啥意思。早有准备的丁昆源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小摊贩卖菜,什么品种的萝卜、什么品种的茄子全凭摊贩自己介绍;超市卖菜,扫一扫条形码,菜名、单价全都一目了然,这条形码就是‘数字时代’的体现之一。现在还有二维码,扫码可以骑共享单车,扫码可以知道一件商品的产地等详细信息,这都叫‘数字时代’。”一番话说得老太太连连点头。

 

丁昆源讲课接地气,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在抗战年代长大,经历过战火纷飞,长期在西藏当兵,还干过空军飞行员,复员到地方后在市属国企从事管理工作。“2005年,夏阳街道筹备形势教育宣讲团,我住在夏阳街道桂花园社区,社区党支部推荐我为宣讲团成员。退休了还能发挥余热,我特别高兴!”

 

听丁昆源讲课的很多都是农村人,这部分听众是很难“取悦”的:一旦讲不好,或者照读网上下载的材料,听众很容易打瞌睡,或者闹哄哄地讲话。

“丁伯伯讲课,讲台下很少有人出声,都是聚精会神在听。有一次他在夏阳街道泰来村讲课,讲完后全体听众起立欢送,一直把他送到了村部门口。还有一次,丁伯伯为社区党员讲‘遵义会议放光芒’,讲完后党员们强烈要求返场‘加演节目’,希望丁伯伯再讲讲红军长征的内容。”夏阳街道党建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王坚说。

 

不止讲课内容接地气,老丁的讲课时长、形式也特别贴合百姓实际情况。“我每次讲课都控制在一小时左右,不会再长。为啥?讲座一般都是上午九点开始,如果讲课超过1小时,社区党员、楼组长、村民志愿者们都要回家准备午饭了,坐在下面也不会定心,讲课效果不会好。有时候我的讲座是接在党员会议后面的,前面的会议已经占用掉一些时间,那我就会压缩自己的讲课时间,半小时也能讲,20分钟也能讲,我会灵活安排内容,达到最佳宣讲效果。”

 

丁昆源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他给自己准备了两个“题目”,目前正在积极备课:一个是“改革开放40周年青浦取得的成就”,一个是“进口博览会召开对青浦的影响”。“用青浦百姓的身边人物,讲青浦百姓的身边大事,大家就爱听。”

 


常常深夜起床修改讲稿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课内容丰富、例子生动的背后,是丁昆源付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丁昆源告诉记者,他至今仍保持着军人的生活规律:不搓麻将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不讲课的时候,每天大部分时间只忙一件事,从“两眼一睁”一直“忙到熄灯”:读书看报,并做剪报。

 

走进丁昆源的书房,一股油墨味扑鼻而来,书桌上摆着《环球时报》、《半月谈》、《宣传通讯》等十几种刊物和近十种报刊,学习资料、剪报本摞起厚厚几大叠。

丁昆源的学习资料和剪报本。

 

“宣讲最关键的是什么?我是个老党员,深刻明白这个道理:讲得生动,讲得幽默只是锦上添花,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讲得对、讲得准。如果内容不正确,讲得再‘花哨’也没用。”

 

为了“讲得准”,老丁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做各类学习资料的剪辑、分类、归档工作。他是青浦图书室的常客,还经常到街道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翻阅书报,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每次讲课前一晚,丁昆源总要在脑中过一遍讲课内容,一旦发现不合适或者不确定的说法或例子,不管多晚他都要起床翻看资料查证清楚,“不然整晚睡不着”。

 

有着军人般规律的生活方式,长期保持着和他年龄不相符的学习欲望,每天主动获取连年轻人都“望而生畏”的大信息量,这些习惯让丁昆源至今仍有很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头脑灵活,耳聪目明。“很多数据、说法、概念他都不用看稿子,张口就来;给他一叠书籍材料,他很快就能写出一篇优秀的‘双色讲稿’——黑笔写理论概要,红笔写例子和‘金句’,看起来一清二楚。”桂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吴学军说。

 

年纪这么大了,为啥还要这么拼?“很多老年人喜欢怀旧,老想着过去的事儿,还有一些一起床就搬个藤椅到屋门口晒太阳,一直晒到日落。我没有怀旧和晒太阳的闲工夫,脑子里整天想着的就是我的课程:讲课框架怎么搭?什么地方应该插个例子?什么地方应该讲个小笑话活跃气氛?不止白天想,晚上夜深人静了还在想。我很珍惜每一次宣讲的机会,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要不然讲课没人要听,我不愿意。”丁昆源说。这十几年来,他已写出成熟的讲稿75篇,累计已有40多万字。

 


讲课无需接送、不计较报酬

 

这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是约好的讲课,丁昆源从未缺席或要求改期,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宣讲任务。尽管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但他长期以来坚持不拿宣讲报酬。居委干部曾经找到他,提出给他一点交通补贴,可丁昆源却说:“没关系,我有老人卡,乘公交车去讲课,即免费又方便。”

 

夏阳街道章浜居委会有个“章浜小茶室”,社区居民可以在此聊天聚会,小茶室负责人是79岁的刘金瑞,和丁昆源是多年的老朋友。刘金瑞向记者展示了丁昆源这些年在小茶室的讲课记录:从2008年5月7日讲“西藏今昔”开始,一直到“美丽中国梦解读”、“全国两会精神宣讲”、“我国的外交政策”、“十三五规划与中国梦”等,丁昆源已在小茶室讲了33次课,没有一次拿过讲课报酬。“每次他都是自己坐车来,讲完以后自己坐车回家,有些小茶室的常客提出可以用车接送他,他不要,我们都很感动。”

 

有一次,丁昆源在夏阳街道侨联讲课时,考虑到丁昆源讲课辛劳,主办方硬是要给他200元作为讲课费,他拗不过收下了,后来将这200元捐给了汶川地震灾区。

 

2015年起,夏阳街道考虑到宣讲成员虽是志愿讲课,但基本的交通开销、教材资料等费用必须要给予保障,所以按规定提供宣讲成员少许经费,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一再坚持,丁昆源这才愿意收下。

 

讲了那么多课,丁昆源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不讲自己。“我这一辈子,看到的、经历的事很多,有一肚子故事可以讲,但我从不在宣讲时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很容易被人觉得在吹牛,会影响宣传公信力。所以哪怕有时候可以举自己的例子,我也不讲。”

 

谈及生活中有何遗憾,丁昆源想了想,笑着说:“有时候出门,别人会对我说,老丁,你今年85啦!我就说还没到,今年是84周岁。时间过得太快了,想做的事很难一件件都做完,这有点遗憾。我热爱宣讲事业,会尽我所能在这个岗位上继续做贡献。”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夏阳街道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