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上海人口的拐点来了?
分享至:
 (1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赵翰露 2016-03-01 19:34
摘要:上观“观见”,与你聊一些关键的事情。比如差点被人们忽略的上海常住人口总量下降,“拐点”真的来了吗?

昨天发布的这条消息,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十分留意;但它的重要性,或许会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16年2月29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显示,2015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

 

这个数字,比2014年年末减少了10.41万人。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上海的常住人口总数首次出现了减少。

 

有人说,“人口拐点”就这么来了。

 

 

“负增长”

 

上海历年的人口增长,是一条先陡后平的曲线。2010年上海人口超过2200万,随后增速便开始放缓,而且越来越慢。此前已有不少专家推测,上海很快将出现常住人口的“负增长”。

 

长远来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大趋势。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长年在0%上下浮动;如果没有外来人口的补充,上海的人口实际是在缓慢减少,或者至少是不增长。

 

由此,这一次的“负增长”算是在意料之中,却也有些意外——户籍人口数量与上年相比还增长了4.36万人,减少的主要是外来人口,共计减少14.77万人。

 

这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比如1990年是全国人口增长的“拐点”,之前中国处于人口高增长阶段,1987年达到峰值;1990年后则相对平稳,年出生人口逐步降至1600万左右。相应地,近几年全国18—25岁劳动力中的新鲜血液就在不断减少,进入上海的数量自然也随之下降。

 

又比如,上海近年来生活成本持续上升,促使一定比例的外来人口自然流出,也就是所谓的“逃离北上广”。

 

更直观的因素是,去年下半年起轰轰烈烈开展的环境综合整治,代表了一种“主动调控”的思路。常住人口的下降,也是短期因素的结果。

 

针对大批“城中村”和重点区域的整治,实质上也是重新“治城”,尤其是要疏解过于密集、充满风险的人口集聚。

 

 

“底线”

 

“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是这些年包括上海在内的特大型城市,都在做的一件事。其目的,是疏解“特大型城市非核心功能”。

 

今天遇到的大多数“大城市病”:环境污染、房价畸高、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稀缺、城市运行安全……或多或少都与人口过度集中有关。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特大型城市要严控人口规模。

 

而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的人口调控任务自然首当其冲。对这座城市的发展而言,接近2500万的常住人口,已经到了一个“天花板”;而控制常住人口总量规模,则是不能不做的“减法”

 

2015年3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明确提出,上海要严守建设用地、环境、人口、安全四条底线。而在当年年底讨论“十三五”规划的市委全会上,“守住常住人口规模底线”,被列为底线之首。

 

随后,这条底线明确地写进了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纲要里。根据目标,到2020年,上海的常住人口必须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

 

2415.27万的数字,如愿控制在了2500万以下。可以说,人口调控取得了初步效果。

 

但在接近“天花板”的点位上轻言“拐点”,显然为时尚早。因为一旦措施不当,人口规模和集聚度,是很容易反弹的。

 

 

“疏解”

 

涉及地域的人口问题,总是被搞得很敏感。多年来,舆论在外来人口问题上不断拉锯,甚至屡屡爆发尖锐冲突,多少让人有些无奈。

 

这是任何一个不断接纳新移民的发达地区都会遇到的问题。对此,许多问题可以讨论,但至少有些常识需要明确。比如“控制常住人口总量”绝不是一些人认为的“赶人”——当人口流动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关上大门。况且,不由分说地“赶人”,现实中根本不做不到。

 

上海不是不要外来人口。但与任何方面一样,接纳人口也有一个基础。去年7月起,上海实行“居住证积分制”,确定申办《居住证》条件为“两个合法稳定”:即合法稳定居住、合法稳定就业。而人口导入和产业导入、资源导入一样,也要考虑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承受力。

 

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这样说:加强“人口综合调控”,要更好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以产业升级调整人口存量,以功能疏解调控人口增量。

 

去年起的环境综合整治,其实就秉承了这样的逻辑。上海观察“观见”作者曾赴某城中村拆违现场。村委会将集体用地违法租给企业,企业建设了标准极低的”外来务工者公寓“,每户每月租金仅300—500元,生活垃圾任意堆积、废水稍加处理随意排入河道。高峰时租户2000余人。整治完毕后,“公寓”被推平,租住者自然离去。

 

这样的情况在全市多个城郊结合部可见。所谓“调整人口存量”,就是要淘汰低端甚至违法的产业和居住形态,并合理设定“留在上海”的成本,促进人口自然流动

 

而对于竞争中能够“留下来”的人口,居住证积分制等政策,亦确保了“可预期”的公共服务。

 

绝对的公平无法实现,但至少要有相对的公平。

 

 

房地产

 

在这个背景下看这次的“外来人口总量减少”,显得犹有意味。不必轻言“拐点”是否到来,倒可以借机想一想,过去这些努力是否经受住了检验;“天花板”下的调控成果,又能否长久保持。

 

多说几句的话,对于最近火爆的房地产,常住人口数字的下降,也有些微妙的影响。毕竟,房价增长的预期,某种程度上建立在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人口少了,价格自然也就不涨了。

 

当然也有人会说,基于环境整治、结构调整的人口增长停滞,与房价大概并没有什么太大干系。但无论如何,随着上海常住人口数量接近2500万的“天花板”并停止增长,随着全国性的人口红利消失,那个人人都知道的故事迟早会出现:以后的小孩,爷爷奶奶一套房、外公外婆一套房、爸爸妈妈一套房,房子只会太多,不会不够。

 

到时候,需要我们考虑的,就不是现在的问题了。

 

你们说呢?

 

 

(题图照片:视觉中国     本文编辑:朱珉迕。编辑邮箱:jfguanjian@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