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王丽萍:与徐家汇的故事,还将继续
分享至:
 (1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6-02-29 09:38
摘要:从初见惊心到落笔写下,王丽萍知道,关于她和徐家汇的故事,还将继续讲下去。

 

编剧天生关注细节。走进一幢陌生的高楼,旁人很少会留意开电梯的阿姨,但在王丽萍眼里,眼前默默坐在轿厢按钮前的阿姨,俨然是熟谙整幢楼秘密的关键,是一部波澜壮阔小说的起始句。随着电梯逐层升起,王丽萍也随之来到这座城市的高处。一部关于城市秘密的故事,也就从这里展开。

 

1999年,作为引进人才,王丽萍全家调来上海后,就在上影厂对面的漕溪北路上安下小家。她租了一间两室户的房子,每日进进出出,都从电梯间开始。楼里的密闭空间、楼外的热闹商圈,成为王丽萍认识上海的起点,这个叫做“徐家汇”的地方,就此成为王丽萍讲述上海故事的坐标原点。

 

从家族群落到城市中心

 

徐家汇的历史,俨然就是上海城市历史的浓缩。从三百多年前徐光启归葬于肇嘉浜和法华浜二水汇合处的墓庐,到清朝天主教在此设立教区,再到徐镇老街小市集和商业区蔚然成形,及至上世纪9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上海城市副中心、商业中心、商务副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徐家汇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作为一个繁华商区,徐家汇起步很早,但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时,徐家汇还只是有150多家经营日用必需品的小型商店的小商业区。上世纪50年代后,随着肇嘉浜路沿线棚户区得到整治,徐家汇一带的商业发展才开始进入快车道。一大批国营粮食、日用品、油脂等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出现,数十家国营零售商店、合作社供应门店开门。1954年,区内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性百货商场——上海市第六百货商店出现。1959年起,在肇嘉浜路以南的新建工人新村陆续配建商业网点。到20世纪60年代,徐家汇作为徐汇区商业中心已初具规模。

 

资料显示,1977年,徐家汇新建了与徐家汇高层建筑群相配套的营业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的上海市第十一百货商店(后改为中兴百货)。1978年后,扩建了上海市第六百货商店、衡山食品商店、宏伟文化用品商店、新标准钟表店、得天酒楼等店面。1989年,配合地铁一号线建设,在天钥桥路(南丹东路以北地段)新建营业面积达13000平方米的汇联商厦等一批商店,作为徐家汇商业的延伸部分。1990年底,徐家汇商业共有商店174家,其中90家在华山路上。与此同时,徐家汇陆续改建、新建了一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在拓宽的漕溪北路两侧有上海气象大楼、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华亭宾馆及徐汇新村高层住宅群,还有闻名全国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徐家汇藏书楼、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天文台,以及徐汇剧场、徐汇区图书馆、徐汇区文化馆等。1990年底,徐家汇已成为徐汇区的文艺、体育设施较集中的活动中心地区。

 

地方志记载:1992年,徐家汇商城一期建设开始实施。商城第一期工程新商厦、新楼盘以徐家汇广场绿地为中心的核心区域,有东方商厦、上海六百(扩建)、汇联商厦(加层)、大千美食林、西亚宾馆、太平洋百货商厦、三街口(徐镇老街、同仁街和华山路口)商场、地铁徐家汇地下商场、地铁漕溪北路地下商场、中兴百货商厦(改建)等10个工程项目,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比原徐家汇商业网点扩大10倍。1993年,徐家汇商城二期工程全面投入施工,汇金百货、美罗大厦、美罗城、港汇广场、嘉汇广场等一批日后耳熟能详的地标建筑拔地而起。它的地域范围,以漕溪北路、虹桥路、华山路、衡山路、肇嘉浜路、天钥桥路、天平路等7条街交汇的徐家汇广场绿地为中心,沿诸街作放射状辐射,东至宛平路、宛平南路,西到文定路、中漕路,南临零陵路、凯旋路,北达广元路、广元西路,占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商圈内名店林立、商业繁荣。

 

从初来乍到到深入肌理

 

1997年到1999年间,王丽萍为了拍摄电视剧《岁月如歌》《夫妻冤家》 来到上海,合作公司安排她住的地方是位于徐家汇天主教堂边的上海气象宾馆。出门几步就到了当时象征着新时代交通工具的一号线地铁站,再走一些路,各大商厦裹挟着滚滚红尘的热闹气息扑面而来。这冥冥之中的安排,让初来乍到的王丽萍对“海纳百川”有了最初也是最直观的认识。

 

人对陌生城市了解的第一步,往往是从住的地方开始的。正因为对上海的第一印象委实深刻,因此当1999年全家调来上海后,她选择安营扎寨的地方也是徐家汇。

 

大楼里,王丽萍租的公寓在二楼。一楼的邻居家养着一条大狗,一开始还冲陌生人叫,但时间一长,每当王丽萍趴在窗台看它,它就安静地回望。从公寓出门进门,门房阿姨永远会客客气气问一句:“回来了?吃过了?”大楼外,白领脚步匆忙,车水马龙昼夜不停,来自全国各地的购物者在商店的货品前驻足,乡音各异,表情纷呈,当有旅人开始向王丽萍问路时,她恍然意识到,时光就在这些细枝末节中,把自己从异乡人打磨成了自己人。

 

王丽萍的女儿莎莎在位于徐家汇的市四中学读到了南模中学,又从那里考上了大学。工作中,因为比邻上影厂,王丽萍的许多同行前辈和朋友也都住在徐家汇。有时在咖啡店、邮局、菜场,一个转身总会遇到熟人,惊喜之余也意味着这座城市的盲区正在一点点变成熟人社区,上海开始向她展示对自己人的情谊。

 

回馈这片土地的小心思

 

王丽萍喜欢在咖啡馆写作,每天4小时雷打不动。徐家汇上演的人间冷暖,往往化入她的笔下,成为一个个剧本里的故事情节。在咖啡馆,她常常看见巡警和邮递员在同一个地点擦肩而过,于是以这两种职业为背景,虚构了《天使的翅膀》;在街头她看见双层公交车开过,由此也有了灵感,写下发生在车厢里的爱情小品《麦子》。她和小店里的店主成了朋友,也和书报亭的卖报人成了老熟人,她随时随地记录着俯拾皆是的上海故事。徐家汇再也不是她暂时落脚的栖身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家园,也是灵感的宝库。

 

2010年,王丽萍写了一部电视剧《双城生活》,说的是一个北京女人和一个上海男人的爱情故事,可当初给男主角取名字的时候,她咬着笔头想了半天。有一天早晨,当她在衡山路上的凯文咖啡馆写作时,透过落地玻璃窗,她看见车子徐徐开过,隐约听到自行车铃声“滴铃铃”地响过……嗯,有了,男主角就叫“徐嘉惠”。

 

这个名字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变得家喻户晓,而这也成了编剧王丽萍回馈这片土地的小心思。从初见惊心到落笔写下,王丽萍知道,关于她和徐家汇的故事,还将继续讲下去。

 

(本文来自解放日报。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