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一篇虚假返乡日记激起的千层浪
分享至:
 (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晓青 2016-02-27 10:34
摘要:2月14日由《财经》杂志微信号刊发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一文,曾引起广泛转发和争议。目前,该文已被新华社认定为虚假新闻。

《春节纪事》被指虚假新闻

 

继“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这一热帖被认定为虚假信息后,2月14日由《财经》杂志微信号刊发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丨返乡日记》(以下简称《春节纪事》)一文,也被新华社认定为虚假新闻。

 

《春节纪事》一文中,作者高胜科描绘了其家乡“礼崩乐坏”的一面,列举的例子包括婆媳不和、农妇组团“约炮”、攀比成风等故事。

 

文章甫一刊出,即引发巨大轰动,既因为文章中描述的部分情境超出了许多人的意料,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例如文中提到儿媳嫌弃高寿的公婆是累赘,不仅打骂而且克扣吃喝;村民中不少人闹离婚,甚至有妇女通过微信想找外面的有钱人等。尤其是当部分媒体将此文标题改为《一个病情加重的村庄:农妇组团跨省“约炮”》刊发后,这一弹眼落睛的标题更令此文获得了更广泛的转发传播。

 

与轰动伴随而来的,既有大量的点赞,认为文章揭示了农村生活中的阴暗面,更引来了大量质疑声,认为此文反映的情况不真实,太像道听途说。

 

吉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刘鸣筝在朋友圈转发《春节纪事》这一文章时,附带的点评是“广大同学们,谁知道有这样的村庄请私信我。另:转发不代表本人同意文中的叙述和观点。”

 

对《春节纪事》文中描述的一些事实,刘鸣筝从新闻写作的技术角度上提出了诸多具体质疑,包括:

 

1、“事故发生在东北的一个极为偏僻的县城,县城中最为偏僻的村庄。”为什么不直接说辽/吉/黑某市某县某乡某村?而要用“极为偏僻”“最为偏僻”这种形容词代替新闻要素?

 

2、“城市中的刀具,传入村内,但村民并未用它切菜,而是无师自通地发明了用它来扼杀生活。”村民不用刀切菜?用刀扼杀生活?这是朦胧诗么?

 

3、邻家的阿婆对我说,“你这个写字的,应该写写咱们村不顾忙闲、不务农事的麻将风气。” 居然是直接引语,“不顾忙闲、不务农事”这种话一个群山环绕的极偏僻的山村里的农妇都能说出来?好文雅啊!

 

4、作者说东北农村是他的故乡,文中反复提到“阿婆”“阿公”“田婆”,可是东北的汉族人基本不会这么说话,尤其是农村。“阿婆”我们叫“老太太”,“阿公”是老头儿,“田婆”(天哪,这究竟是哪里的方言,太别扭了)我们叫“老田太太”……总之,文中这种语言习惯,肯定不是东北的。

 

5、“离婚之前,夫妻两人每天坚守牌局,不顾农事,家中经济窘迫,一处茅草盖成的房子因年代久远成了危房,夏天漏雨、冬天灌风。”东北冬天很冷的,再穷也不会盖茅草房,否则就看不到第二年春天了。东北穷人用土坯盖房子。所谓“茅草房”云云,还是不要搞笑了好么?

 

……

 

的确,《春节纪事》一文和传统的新闻写法相去甚远。今天,该文更被新华社以《哪来“礼崩乐坏”的东北村庄?——一则虚构报道的背后》为题的报道直指为虚假新闻,称文中“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而且文章作者2016年春节根本没有回乡。

 

对此,财经杂志也在其官方微信号上正式致歉,称《返乡日记/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一文作者今年并未还乡,只是根据过往返乡见闻和今年春节电话采访而成,却发表于“返乡日记”栏目,是不严肃而且错误的。《财经》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承认对发稿把关不严,发表未经严谨处理的随笔文章,给文中所述地区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并给广大读者造成困扰,对此深表歉意。

 

虚假文章影响了什么

 

在对《春节纪事》的讨论中,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对此事如是评价——

 

仅从新华社此文看:

 

1.“记者手记”也应该遵从事实原则,《财经》微信号在春节期间把关不严确有纰漏;

 

2、今年记者没返乡过年,不符合杂志社今年返乡写日记的要求,但今年未返乡不代表不可以根据往年返乡见闻撰写“返乡日记”;

 

3、若为免不必要的伤害,“地点、时间、人物”是虚构,在手记中这样模糊处理确实有不尽真实之嫌,但判断是否“虚构报道”关键是看“事实”是否虚构,而非看“地点、时间、人物”的匿名处理;

 

4、《财经》的这篇“返乡日记”提供了若干教训:记者手记如何遵从专业核实原则,返乡体验如何追求完整理性且具有”理解之心”的呈现,网站尤其微信转载如何避免抓住煽情细节搞标题党。

……

 

在就“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春节纪事”等虚假新闻答疑时,国家网信办发言人提到,这些文章均涉及城乡话题,一些媒体未经核实的跟进报道也推动了舆情升温。在许多有责任感的网民通过理性分析,指出帖文中的疑点,线上线下核实印证后,事实真相逐渐明晰。今后,希望有更多的网民能够理性发声,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此外,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构成犯罪的,均将依法追究责任。

 

返乡文作者也应为家乡出力

 

对今年春节期间蜂拥而出的各类返乡日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柏峰的说法颇具代表性——

 

“负能量”的返乡随笔写作,在某些群体中甚至发展成了一种“时尚”,返乡随笔因此有了这种倾向:“谁能写出更惨的故乡”,越惨的家乡描述文本越能吸引读者。这一倾向在媒体和新闻记者群体中最为明显,因为琢磨“吸引眼球”本来就是他们的职业习惯。

 

在大量“负能量”的返乡文背后,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亟待予以重视和引导。惟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返乡笔记的“负能量”。

 

也有乡村研究领域的学者肯定了“返乡体”的积极意义。个别性的、区域性的问题,仍然非常值得重视,而“返乡体”写作的广泛传播,无疑为人们重视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窗口。更多的人对问题有了初步了解,就可以引发更多人的思考,进而让这些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

 

而要解决乡村问题,既需要公共决策层面的引导,也需要包括这些返乡文作者在内的许许多多人,为家乡变好做出更多实际的努力——也许是募集一座小小的图书馆,也许是帮村民拍一组全家福,为家乡带去更多正能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