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天然玩具玩出创意,奉贤青村小学“校园泥吧”新花样: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沪上特等奖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许沁 吴口天 2018-06-04 15:22
摘要:学校地处农村,泥巴是最常见的东西,也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玩具”。玩泥巴有别于陶艺,无需高超技艺,突出一个“玩”字,不仅接地气,又能玩出创意。

小时候没什么好玩的,抓泥巴玩都觉得乐呵呵;而今,在钢筋水泥铸就的城市,充斥着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难寻儿时的记忆……在奉贤区青村小学,玩泥巴也能玩出花样经;不仅如此,还成为校本课程。近日,在“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上,从2400份作品中脱颖而出10个特等奖,这所城郊小学的《校园泥吧》成为上海地区入围的特等奖。

 

天然玩具中“玩”出创意

“学校地处农村,泥巴是最常见的东西,也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玩具’。玩泥巴有别于陶艺,无需高超技艺,突出一个‘玩’字,不仅接地气,又能玩出创意。”在校长奚玉兰看来,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个性发展,通过玩泥巴,让孩子回归自然。以参观活动、动手实践、主题创意设计制作、小课题研究等,体验童年乐趣,提高学生动手、创新和审美。

 

2015年,“校园泥吧”初创之际,只是一个30人左右的小小学生社团,由校长、美术老师、科技辅导员3人组成辅导团,探索“校园泥吧”课程开发实践;2016年,学校挑选补充了11位骨干教师组成项目组,深入推进课程建设,从2年级开始试行,每学期8—10课时。对于“校园泥吧”社团的小成员们,则继续保持每周6课时;直至去年,《“校园泥吧”校本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被列为奉贤区教育局“支点计划”,并将STEAM课程理念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被“嫌弃”到被“喜爱”,经过3年实践,“校园泥吧”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孩子们在课堂上就能拿着《校园泥吧》校本教材学习实践。

 

潜移默化中培育探究素养

今年四年级的韩广一,从小就很喜欢玩手工。二年级时,他加入“校园泥吧”社团。只要一有空,韩广一就会跑到美术教室找潘意如。“老师,我在家里捏了个大猩猩”“老师,你看我上周的作品怎么样?”……除了每周五“玩泥巴”课程,闲暇之余,韩广一也会在家里自行捣鼓。他对捏泥的兴趣和天赋,让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去奉贤区少年宫参加才艺展示比赛。小小的孩子说出了自己的大梦想——“长大以后,想成为捏泥巴高手,捏什么像什么!”

 

课程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师资很关键。今年58岁的潘意如,已在青村小学当了40多年的美术老师,一手硬笔字写得非常好,画画也不例外。在他的办公室窗台上、橱柜里、办公桌上,摆满了学生的陶泥作品。同事对他的评价是——“潘老师一直在美术室忙活,一刻不休息。”有时候,看到贝壳、塑料绿植等废弃材料,他总会拿到课堂上填充学生的作品。课程完毕后,他还会细心地为每个孩子的作品找地方摆放。每学期的教案,他都写得密密麻麻,每个学生的作品,也会有相应的点评。

 

“捏捏玩玩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引导关注对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潘意如说。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青村小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