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观点|《村戏》:黑白色调中,一段历史的碎片和反思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君娜 2018-05-22 22:00
摘要:借助文学家、艺术家的时光机重回现场。

“不要去想任何商业元素,顺着最纯粹的艺术追求去做,中国电影总要有一样这些影片。”在文学性与新时代艺术电影——电影《村戏》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借由电影《村戏》热议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电影创作建言献策。

 

重建中国乡村电影的传统

 

《村戏》改编自作家贾大山的三部短篇小说《村戏》《花生》和《老路》。电影的黑白色调、斑驳老房,将观众带入到1982年发生在太行山腹地的一段陈年旧事: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夕,村民们等待“分地”,包产到户,王支书要恢复老戏演出,迎接领导,由此引出一连串的利益冲突、感情纠葛。

 

这部小成本电影获得了第31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配三项提名。同时,也收获了第54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指出,《村戏》重新把乡村概念拉回到家国概念。“这些年,中国电影有很多不错的农村题材,但还是有不足,这些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完全割裂,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后者成为一个荒诞的地方。事实上,农村不只是农村的农村,《村戏》导演郑大圣重建了中国乡村电影的传统,重新打开了乡村题材。”

 

“《村戏》反思中国的当代历史,改变我们民族的健忘性。”复旦大学影视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俊蕾表示,农民作为中国农村的主体,长久以来,在电影中是牛马般的存在。“我们需要反思,给予他们在时代变革中应有的位置。但不需要道德拔高,而是还原到农村生生不息的原生态。”

 

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胡晓军坦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有这样的反思作品非常好,我们有必要借助文学家、艺术家的时光机重回现场。”

 

是上海电影人的一次胜利

 

《村戏》是一部实打实的“上海出品”电影作品。“《村戏》得以成功也是上海电影人的一次胜利。”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表示,中国电影产业化后,真正用心、用思考坚持创作的作品不多,《村戏》的导演郑大圣多年来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精神,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

 

“再过50年、100年,《村戏》还会是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的良知、风骨和责任。”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表示,“小鲜肉、美女、好莱坞……我们学好莱坞到什么程度了?郑大圣又把我们召唤回来。《村戏》中展现的历史千万不能遗忘。它不光是一个阶段的历史,它超越这段历史,放在哪段历史都是有可能的,我对上海电影肃然起敬。”

 

在毛尖看来, 《村戏》不应该只是成为电影界的一股清流,“上海作为诗学电影的期待,是不是可以再出发?《村戏》中找不到小鲜肉的脸,可以构成一个新的起点,不然到电影院全都是青春电影或靠脸吃饭的电影。”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村戏》非常能体现上海文化中海纳百川的品格,也能体现上海电影精益求精的品格,“但这也不能否认,《村戏》也存在一定的艺术手法争议。在电影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当中,我们必须永远保留一块特殊的生长空间,给电影艺术家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空间,就像《村戏》这样。”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直言:“这个电影的价值所在,也就是先锋实验性。在当下商业大潮之下,尤其是艺术电影和个人风格的探索被边缘化的大前提下,郑大圣导演的这部电影不仅是上影之光,不仅是上海电影之光,甚至是中国百年电影史之光。”

 

本次论坛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协办。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