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博物馆的“超级连接”:从收藏历史到面向未来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钟菡 张熠 2018-05-17 21:37
摘要:上海将实现每16万人口1座博物馆,在物理空间延展之外,人与博物馆的关系将更亲密

上海未来的博物馆地图:新建若干博物馆集聚区

 

文物承载历史,是博物馆的收藏主体。可如今上海的博物馆功能正在不断拓展,走进去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无法言语的器物。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目前,上海共有博物馆、纪念馆和陈列馆126家。其中,国有博物馆45家,行业博物馆52家,民办博物馆29家,各类博物馆百花齐放,市级、区级博物馆联动发展。未来,上海市博物馆的体量将进一步扩大,区域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上海将积极推进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新馆筹建工作,打造上海文化新地标;同时在沿江(黄浦江)、沿河(苏州河)、沿轴(城市南北轴线)、沿路(杨树浦路)重点建设若干博物馆集聚区。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将实现每16万人口1座博物馆,数量的提升,将带来人与博物馆物理空间距离的缩短。还有,博物馆的功能形态也在不断进化,人与博物馆的关系将更加亲密。

 

《上海市博物馆年报2017》显示,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分别以398万人次、239万人次、210万人次的参观量排在前三位。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红色博物馆的参观量激增。全市29座革命类博物馆全年共计接待观众407万人次,其中,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接待观众83万人次,日最高接待量达到7262人次,创历史纪录。

 

博物馆日益重视青少年教育,在本市“文教结合”项目的推动下,复旦大学附属小学作为试点学校,通过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场馆的对接,设计了分年级博物馆“课程单”,让博物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在5月18日上午的“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现场,国家文物局将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实现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博物馆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实施。“AI博物馆”计划同时启动,最新科技成果助推文物数字化建设,让文物以更多样的方式“活”起来。18日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将迎来“百川汇海 城市之夜——博物馆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晚会。晚会的关键词是“超连接”,二维码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链接方式贯穿全场,展现博物馆在过去、当下如何链接城市、文明与大众,探索博物馆在未来如何链接世界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不少本市博物馆相继开通了数字博物馆,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博物馆的网上虚拟展厅和高清文物展示。未来,上海将继续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让文物“活”过来,让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未来,每个馆内重要藏品都可以通过扫码阅读,真正做到把博物馆带回家。

 

“博物馆对城市而言太重要了,不只是文明水平的体现,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我们一直在说,上海和伦敦、巴黎、纽约最大的差别是在博物馆。孩子们在伦敦的博物馆看到的是一个世界,而在上海看的是一个中国,这决定了孩子的眼界和视野。”上博教育部主任陈曾路说。建设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能否在博物馆教育上弯道超车,未来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南通博物苑的展墙上,有张謇在百年前所说的一段话,“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这也为当下国内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启示。未来,上海博物馆东馆探索宫的定位是人类文明的探索,而非仅仅为中国文明。在上海,也许没有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资源,但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更多地认识世界。让更具全球化视野的博物馆教育品牌从上海起航,这也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所肩负的责任。

上海博物馆展位,通过古建筑展示讲建筑构造听历史故事。

 

博物馆的“新空间”:不只是走进才能享受

 

听讲座、欣赏音乐会、看话剧、做手工……如今,上海的观众已经习惯在博物馆里体验这些展览之外的文化享受。这些形式日渐丰富的教育活动,如今都已经是博物馆功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为公众提供了多样的走进博物馆的方式。最新发布的《上海市博物馆年报2017》显示,去年,全市博物馆共策划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近2.3万场次,其中公共讲座551场次,学生教育和亲子活动2万余场次。

 

5月18日,全市105家博物馆免费开放。除了票价“福利”外,多个博物馆推出主题教育活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设了“自然探索移动课程”,鼓励小小博物家在博物馆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东方乐器博物馆推出“中国二胡品鉴”讲座,带领参观者认识民族乐器的魅力;震旦博物馆推出寻找博物馆中的“十二星座”游戏,把侦探元素加入参观体验,让观众在博物馆里寻找自己的专属星座藏品。

 

浸入式互动情景剧也成为“打开”博物馆的新方式。

 

“我不识字,小同志你能帮我写封信给爹娘吗?”年轻的战士即将与敌人决一死战,他们向参观者递出纸和笔,恳求帮忙写封家书……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创排了互动教育剧《四行仓库保卫战》,利用纪念馆陈列场景为舞台布景,还原了“母亲之盼”、“遗书明志”、“人生抉择”、“孤军抗争”等场景。5月18日下午,进馆参观的青少年学生可以回到保卫战的四天四夜,近距离感受“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5月20日,另一出互动情景剧“神秘的三曾里”将在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上演。

 

购买文创产品,也是另一种走进博物馆的方式。去年,上海博物馆配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再度成为年度热点,160多种文创产品涵盖衣食住行各方面,累计销售额达1700余万元。《上海市博物馆年报2017》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总数已超过1.2万种。全年新开发文创产品1085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逾4900万。

 

5月17日,“海上文博”2018上海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的“藏品”、“展品”向“商品”、“产品”转化。“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要‘接地气’。”在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看来,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要突破“博物馆资源只能为博物馆所用”的局限,或可试验探索多方股份合作机制,各有分工,利益共享。“希望可以打造一个开放的文创平台,建立‘设计方—版权方—生产方’之间公开透明的‘二次授权’文创开发机制,形成全民文创的大氛围。”

 

除了买文创,还可以通过阅读博物馆图录、学术著作的方式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读懂风景画》近期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上海博物馆与英国泰特美术馆联合举办《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为契机,邀请了国内外13位该领域的优秀学者,多角度解读西方尤其是英国风景画艺术的各个面向,并揭示了三百年来人类自然观的变迁。

 

从馆舍天地到大千世界,博物馆正日益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功能拓展至更多的层面,将触角延伸至更大的氛围。

 

“未来的博物馆,不只是走进去才能享受。”陈曾路断言。他举例,如今上海博物馆每天限流8000人次,但博物馆网站、微信平台的覆盖面远远大于8000人。接下来,上博所有的讲座都将推出线上课程,约不到的讲座,都可以通过官网链接在线观看。

 

上博推出的“博物行旅平台”,则与各地文博机构长期合作,由专家导赏,在过去十年中策划组织过100条以上的文化考察路线,内容包括了博物馆、考古遗址、古城、古建筑、碑刻、摩崖 石刻、庙宇、纪念馆、自然风光、城市公园等。无论你在学校还是在家中,甚至是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机会享受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另一方面,博物馆对于城市文化而言,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和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上海博物馆携带了两个特殊的展览首次亮相5月18日开幕的“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从中也透露出重要信息:博物馆的展览将不只局限于馆藏范围,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将延伸至公共文化空间。

“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集中展示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和教育展品。

 

《可达之境》是一个关于中国建筑的展览,以图文、实物模型、视频形式,结合手工互动、探索课程,引领学生进入中国古代建筑的世界。展览所呈现的图片除了包含当下建筑原生态面貌、环境的照片以外,更有过去仅为古建专业人员研学使用的精准线图。不过,这些都和上博本身的藏品无关。陈曾路介绍,整个展览规划历时3年,它突破了馆藏的边际,也体现了很多年学术研究的变化。“很多人问为何要做建筑展览,上博所有的文物都放在建筑里面陈列,如果没有大空间的概念,就不能真正的理解文物。”

 

《艺匠古今》展览则脱胎于绘本《艺匠寻信人》,以绘本中的画面与故事为主线,将蓝印花、竹编、织绣、木版年画、宜兴紫砂、苏州制扇、常州梳篦、景德镇陶瓷、漆器、灯彩等十多种传统工艺的展品镶嵌其间,吸引观众跟随主人公寻觅传统工艺的脚步,一同思索关于手工艺的价值。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工作,亲自动手体验非遗,在线购买文创产品。“展览、体验、学习、文创、休闲等融为一体,它体现出,博物馆将来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陈曾路说。

 

辐射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带来更多可能

上博“艺匠古今“展位,展示缂丝的制丝工序。

 

借助数字科技游览南通博物苑苑中全景;拿起针线、扇骨,当一回苏州“工艺大师”;从扬州雕刻、拓片、装帧中体验一册古籍的诞生;感受浙博典藏历代古琴的独特魅力……5月18日至22日亮相世博会博物馆的 “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将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家参展场馆的秀丽英姿集于一地一馆,近1300平米的展陈空间瞬间变身为一间珍奇柜。36家博物馆纷纷拿出自己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和教育产品,吸引公众提升对博物馆的认知和关注。这也是国内首个以展示博物馆教育品牌项目、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提升博物馆教育能力为目的的博览会。

 

在南通博物苑展区门口,《梦想起自博物苑》微电影介绍了一个孩子通过参观博物馆,继而影响一生学术选择的故事,这也是根据真实事例改编的。南通博物苑由清末状元、教育家张謇于1905年创办,也是近代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声。南通博物苑副苑长金艳骄傲地对记者介绍,在当时,张謇就提出了“设苑为教育”的理念,并在一百多年间被良好的继承下来,博物馆对地方教育的作用,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南通博物苑用三块多媒体屏展示这些年的教育成果,希望能和其他长三角博物馆交流互鉴的同事,也吸引更多观众前往体验。

 

去年,上海市博物馆教育联盟成立,在博物馆联盟展示区域,有各个成员馆的教育成果展示,博物馆联盟还开发了约展的小程序,公众可以在联盟的官方微信平台上预约各个场馆的展览。5月19日,“博物馆:一个共同体”暨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成立仪式将举行,随着长三角联动机制的建立,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博物馆活动也可以在此平台上预约。

 

“其实成立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的想法早就有了”,陈曾路透露,上海市博物馆教育联盟之前,就有很多江苏、浙江等地的博物馆来询问能否做长三角联盟,而上海市博物馆教育联盟也是为长三角联盟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一切水到渠成。此前,上博已经和长三角的博物馆开始合作,比如去年上博和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做了游艺江南活动,将三地资源融合在一起。

 

未来,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资源将逐步打通融合,面向公众开发更加优质的公共教育活动。在资源碰撞中,也会有“脑洞大开”的设计。比如上海博物馆和浙江自然博物馆看似毫无关联,如今正开发《从绿水青山到青绿山水》的公教活动,观众可以在上博体验半天青绿山水艺术课程,下半天再去浙江安吉的大山里认识人和生态的关系。

 

长三角区域教育培训也是长三角博物馆教育联盟的另一重要职能,5月21日至22日,博物馆教育联盟第二期工作坊将举办,邀请全国多家博物馆教育部门负责人,结合各馆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博物致知——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内容开展教学。“既面向公众,又面向自己,一个对外,一个对内。希望将来能让博览会成为上海的文化品牌,不断做下去。”陈曾路说。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博物致知”首届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集中展示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博物馆教育项目和教育展品。
图片摄影:蒋迪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