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上海每天两万多吨生活垃圾分类了吗?记者随机挑一个小区跟踪,真相是这样......
分享至:
 (14)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18-05-14 17:04
摘要:记者随机挑选了一个小区,跟踪其生活垃圾从投放到处置的全过程,查看到底有没有“一分到底”。

 

在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启动7年后,上海发布并实施了《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建立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体系。

 

所谓生活垃圾的全程分类,其实就是“一分到底”:从源头的投放,到中端的收集、运输,再到末端的处理,整个过程都要坚持分类,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垃圾分类。

 

目标十分清晰,但上海准备好全程分类了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机挑选了一个小区,跟踪其生活垃圾从投放到处置的全过程,查看到底有没有“一分到底”。

 


开始跟踪

 

①跟踪从一只垃圾桶开始,一些居民已经在家中将生活垃圾进行了干湿分离,分别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内

 

②徐汇区汇东小区的垃圾箱房前,居民拎着垃圾袋,将袋内的湿垃圾倒入湿垃圾桶后,再把剩下的塑料袋扔进了干垃圾桶

 

③干垃圾车倒车进小区

 

④清运员将干垃圾桶推到清运车后的固定架上,随着固定架的抬升,干垃圾桶内的垃圾将倒入车内

 

⑤干垃圾车离开后,湿垃圾车驶入小区

 

⑥清运员将湿垃圾桶推到清运车后的固定架上

 

⑦一路颠簸后,干垃圾车来到生活固废集装转运徐浦基地,将垃圾倒入“打包槽”

 

⑧图中的黄色重锤可向下一次次施力,将垃圾压入下方的集装箱内

 

⑨集装箱塞满垃圾后,将被放置到集运卡车上

 

⑩灵活的举臂车可以钳住垃圾集装箱,将它们在码头边堆叠起来,方便吊车运至集运船上

 

⑪位于徐浦大桥下的徐浦基地,最近每天有近3000吨生活垃圾被“打包”到集装箱内,由这里通过水路运输到老港基地

 

⑫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路,“沪环运货6002号”集运船靠泊在老港固废处置基地的东码头,船上是总重近600吨的几十只集装箱,里面装着徐浦转运码头打包好的生活垃圾

 

⑬老港固废处置基地的东码头,远处可见焚烧厂的烟囱,正在排放经过处理的蒸汽

 

⑭老港固废处置基地的集运车将集装箱内的垃圾倾倒入待焚烧库区

 

⑮强有力的抓斗在待焚烧库区内灵活调度

 

⑯包括垃圾焚烧在内,整个基地的运作都实现了在线监控

 

⑰和干垃圾要焚烧不同,湿垃圾走了另一条路。在长兴镇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整座长兴岛每天产生的十几吨湿垃圾都被运来集中处理

 

⑱十几吨湿垃圾被分别送入7台处理机内,一周后,它们被特殊的菌剂“消化”成不到1吨的有机肥

 

⑲生产出来的有机肥,成了周边居民眼中的“香饽饽”

 


源头:垃圾箱房设置有学问

 

早晨8时40分,徐汇区汇东小区的垃圾箱房前,陈秀芳熟练地踩住门下方的踏板,打开门上方的“窗户”,解开垃圾袋,把菜皮和蚕豆壳倒进湿垃圾桶;再挪到左边,踩开另一扇“窗户”,把剩下的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

 

陈秀芳表示,做到垃圾的干湿分离并不难,但自己在小区里住了几十年,也是去年底才开始主动做到,主要因为过去的垃圾箱房脏乱差。“很多人嫌脏嫌臭,离得远远的把垃圾袋抛出去,砸在垃圾箱房的门上或是垃圾桶上。”陈秀芳说,这种情况下,居民们连垃圾都不想扔,更不要谈分类了。

 

后来,垃圾箱房保洁的频次增加了,居民敢靠近了,但垃圾桶没有标识,导致分类和不分类的垃圾都混在一起。“没几天就不分了。”陈秀芳说。

 

转变发生在去年,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后,小区垃圾箱房再次升级改造:水泥灰的外立面换成红砖红瓦,锈迹斑驳的大铁门换成光洁的不锈钢,门底部还安装了一踩就开窗的踏板,厢房前的地面安装了地漏……最为重要的是,每扇门前都贴上了醒目的分类标识并举例,让投放者一目了然。

 

“过去,我们忽视了投放者的心理,干净卫生、便于操作、提示明确的硬件对促进垃圾分类的作用明显。”汇东小区所在的殷家角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余美香表示,去年年底垃圾箱房改造至今,小区严格执行干湿分离的居民已经增加到总数的35%。近期,小区还打算引进一台可回收物投放机,引导居民把更多可回收物从干垃圾桶里分出来。

 

除了垃圾箱房,每家每户发放的垃圾桶也功不可没。上海霏霖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秘书长周美峰曾带领志愿者摸过汇东小区的底,发现许多居民家里只有一个垃圾桶,有些甚至不用垃圾桶。缺了硬件引导,垃圾在出门前就没有被分好类。而居民获发干湿分离的“二合一”垃圾桶后,结合志愿者的上门宣传和带教,很多人便不由自主地开始尝试分类。

 

要让居民有分类的欲望,垃圾投放设施的设置是门学问。业内人士坦言,在这一点上,上海仍有不小的“短板”——上海相关部门的一项联合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城市化地区里有物业管理的封闭式小区,按标准配置垃圾桶的不足三分之二。

 

因此,《方案》专门提出,要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多层、高层住宅小区可根据小区实际设置干湿垃圾桶;住宅小区垃圾箱房或垃圾压缩站应设四类垃圾桶;农村地区应以家庭为单位,设干湿垃圾桶;每个自然村应设四类垃圾桶。

 

从家家户户的垃圾桶到小区的垃圾箱房,这是实现全程分类体系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关,做不好,后面都无从谈起。

 


中游:清运车转型消除居民疑虑

 

8时50分,陈秀芳扔完垃圾10分钟后,一辆蓝白色相间的干垃圾车驶入小区,背对垃圾箱房停下,分6次将小区一天积累下来的12桶干垃圾倾倒完毕;干垃圾车驶离后,一辆灰黄色相间的湿垃圾车也背对着垃圾箱房驶入小区,“吃”下两桶湿垃圾后,扬长而去。  

 

记者在两辆垃圾车驶离前,查看了其后舱,里面有刚从垃圾桶里倾倒出的垃圾,发现除个别干垃圾桶里倒出混有剩菜剩饭的外卖盒以及几个塑料或玻璃瓶外,大多数干垃圾都得到了有效分类;而湿垃圾桶更挑不出刺,“清一色”的厨余垃圾,以菜叶和果皮为主。

 

清运了多年垃圾的许师傅告诉记者,一个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效果往往和垃圾清运车“分工”的细致程度成正比。垃圾车分工越细,对居民按类别投放垃圾的引导作用就越强。

 

对此,余美香深以为然:“以前就有热心居民拦住垃圾车,质问清运员为什么要混装混运,让他们‘白忙活’。现在车辆都分类,就更没有理由分不好了。”

 

杜绝混装混运,在《方案》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方案》要求,分类后的各类生活垃圾,必须实行分类收运,尤其是湿垃圾和干垃圾,都要采用专用车辆收运,而可回收物由经上海商务部门备案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或环卫收运企业收运,单位产生的有害垃圾交由环保部门许可的危险废弃物收运企业收运。

 

与之配套,沪上环卫车辆也将陆续换上“新装”,垃圾清运车以黄灰色为主,车身中央不同标志色来区分垃圾类别,红色对应有害垃圾、蓝色对应可回收物、棕色对应湿垃圾、黑色对应干垃圾。不过,由于一部分已经投运的老式清运车尚能使用,所以全市清运车全部实现“换装”还有待时日,但已经发挥出显著的示范作用,让热心分类的居民们吃了“定心丸”。

 

除了清运车要转型,上海两大生活垃圾的集散地——徐浦转运码头、蕰藻浜转运码头也正在为提升分类效率而实施改造。中午12时许,记者在生活固废集装转运徐浦基地看到,一辆辆垃圾清运车正有序地排队上桥,来到四五层楼高的卸料区,轮流将垃圾卸到身后的竖式“漏斗”。车辆驶离后,“漏斗”上部的重锤向下一次次施力,将垃圾压入“漏斗”下部的集装箱内。

 

徐浦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最近每天有近3000吨的生活垃圾被“打包”到集装箱内,通过水路运输到老港基地。此次改造,就是将原来横卧的数个卸料槽全部改成竖式“漏斗”,通过节约空间,“腾出”14个“漏斗”,增加打包效率。改造完成后,预计日均可打包生活垃圾6000多吨。

 

“这样做,还能对垃圾进行更细致的分类。”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可能会将数个“漏斗”专门用来倾倒湿垃圾,与上游的湿垃圾车和下游的湿垃圾集装箱无缝对接。在这一点上,横卧式的卸料槽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

 


末端:提高湿垃圾周转处置效率

 

下午16时45分,经过5个多小时的水路,“沪环运货6002号”集运船靠泊在老港固废处置基地的东码头,船上是总重近600吨的几十只集装箱,里面装着徐浦转运码头打包好的生活垃圾。

 

没多久,集装箱被吊机逐个吊放到运输车上,分别送去焚烧发电或填埋。老港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该基地每天填埋的生活垃圾在1万多吨左右,而焚烧发电的约有3000吨。

 

不过,他坦言,就末端而言,要将上海生活垃圾严格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置,尤其是湿垃圾的专门处置,目前条件还不够成熟。2017年,上海生活垃圾清运量超过800万吨,日均清运量约2.2万吨,假设清运的垃圾都进入末端处置环节,且其中近三成是湿垃圾,那么全市需要配套近7000吨/日的湿垃圾处理能力。因此,在老港基地规划的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等投运前,上海湿垃圾尚无能力做到100%的针对性处置。

 

对于未来全市日均需要处理的湿垃圾量,《方案》也作出了类似的判断,提出要重点推进一批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力争到2020年,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7000吨/日。“随着设施到位,届时上海的湿垃圾就将真正实现全程分类。”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解决湿垃圾的处置问题,并不能把“宝”都押在老港基地,根据日本、美国等国的经验,就近处置是最为环保、经济的方式。因此,《方案》提出在老港基地以外,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在浦东曹路、闵行华漕、普陀桃浦、宝山月浦等地再设置一批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提高湿垃圾周转和处置的效率。

 

目前,上海一些农村和社区,湿垃圾已经初步实现小区域“内循环”。

 

在长兴镇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中心,整座长兴岛每天产生的十几吨湿垃圾都被运来,分别送入7台处理机内,一周后,它们将被特殊的菌剂“消化”成不到1吨的有机肥。如今,这些有机肥已经成了周边居民眼中的“香饽饽”。

 

“不时有人过来,免费领回去种花种草,所以几乎没有库存。”长兴镇市政市容环境事务所所长施鸣表示,湿垃圾产自居民,又回归居民,这样的“内循环”让全镇居民在垃圾分类上有了切实的获得感,更直观地看到垃圾分类的意义,如此促进垃圾分类的方法,远比村居委会干部一次次登门拜访、苦口婆心要有效。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内文图片来源:陈玺撼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