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砸了1050万元的西安无人机灯光秀,为何成了“崩坏”连续剧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8-05-03 17:18
摘要:一场为西安吸引眼球、塑造形象的“秀”,结果成功地吸引了无数眼球,却让这座古城颜面扫地。

5月1日晚上,1374架无人机在西安夜空上演绎光影盛典的画面在媒体热传,收割了海量流量,也收获了一片艳羡的惊呼声。

 

视觉中国

 

然而好景不长。紧接下来的剧情,就仿佛是一长串“崩坏”的电视连续剧。

 

先是有人指出,5月1日当晚的无人机表演“搞砸了”,现场的无人机光影画面出现大量乱码,无人机回收环节也几近失控,众多无人机从天空直线坠落,场面惊悚。“车祸”现场的视频和照片随即传遍网络。

 

那么,之前那些完美的表演画面是怎么回事?原来那些并非现场实况,而是彩排录像。有部分自媒体称,现场表演失败之后,一些负责宣传报道的媒体“急中生智”,拿彩排的画面来偷梁换柱。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证实。也有人认为,并非主办方故意掩饰,而是事前就发布了宣传通稿。总之,在很多媒体上呈现出来的报道,都是这次表演圆满成功,只字未提现场表演失败的实情。

 

另一项荣誉随即受到质疑。在5月1日当晚,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工作人员向主办方颁发证书,宣布主办方创造了“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演砸”还能创造世界纪录?质疑之下,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赶紧澄清,这一认证针对的是4月29日的彩排表演,跟5月1日当晚的表演无关。

 

事情还没完。眼尖的网友很快发现,这一表演项目的采购价竟然高达1050万元人民币,平均每架无人机的“出场费”超过7600元。整场盛典的招标费用则高达2828万元,而且采购方式为单一来源。千金买一“秀”,舆论再次哗然。

 

这一环紧扣一环的“崩坏”剧情,演变成为无法收拾的一地鸡毛。一场为西安吸引眼球、塑造形象的“秀”,结果成功地吸引了无数眼球,却让这座古城颜面扫地。

 

一座城市的形象应该如何塑造,如何维护?西安这次无人机表演事件,可以说树立了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案例。

 

大规模的无人机表演技术并不成熟,而且难度很高。操作失误、信号故障、外部信号干扰、机器故障、天气干扰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表演失败。因为难以确保万无一失,甚至存在较大的失败风险,所以在大型现场活动中是否采用,本来就应该慎之又慎。西安大胆上马,本身就是走了一招险棋。

 

平昌冬奥会开幕式上,1218架无人机表演的灯光秀曾经让人大呼惊艳。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场表演并非现场直播,而是提前录制的。因为主办方考虑到,开幕式当天的天气情况可能无法保证现场演出成功。

 

当无人机灯光秀表演失败之后,主办方在危机处理方面的表现也大失其分。“车祸”场面当然万分尴尬,但遮掩和粉饰绝非化解之道。如果试图用谎言把真相掩盖起来,结果很可能是用一百个谎言都无法讲圆,反而使舆情走向失控。即使不是主办方有意掩饰,那种提前发布通稿的做法也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当现场表演失败之后,那些提前报道的溢美之辞,以及一帧帧完美的表演画面依然在网络上传播,无异于一记记“实力打脸”。

 

在举国欢庆的节日之际,一座城市办点庆典活动无可厚非。只要规模和内容形式恰当得体,则既可以塑造城市形象,也可以营造节日氛围,还可以丰富市民游客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如果一味好大喜功、求新求异,就有可能跑偏了方向。

 

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这是不少地方政府的一种执念。有些地方甚至为此不惜代价,重金投入,无所不用其极。10分钟的无人机表演花掉1050万元,整场庆典活动花掉2828万元,这个花费对于西安这座城市来说是否合适,当然见仁见智。但从网络舆情来看,这两个数字还是让很多人觉得太铺张浪费了。而单一来源的采购方式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都是需要认真追问的。

 

费尽心机塑造形象,结果反面导致了形象的崩坏,这场无人机表演可谓教训深刻,也值得更多热衷于“打造名片,争夺眼球”的为政者深思。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