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任我行 > 文章详情
文化、旅游融合思考:不只去远方读诗,还要带着我们的诗歌去远方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卫红 2018-04-22 19:02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旅游业者如何践行旅游和文化的融合?这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考文章值得一读。

本月上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的图片在旅游业者的朋友圈广泛流传,大家都笑言“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玩笑之余,作为一个旅游行业的“老兵”,我也一直在思考文化和旅游的关系。从我之前多年的会奖旅游经验,和现在每年数以亿计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来看,我们不能只读远方的诗歌,也应该带着诗歌去远方。这个诗,就可以是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古人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旅游历来被认为是民间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也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从国家旅游局201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去年中国国内游人次达到50亿人次,中国游客出境游达1.3亿人次,这样一个庞大的旅游人群,是一个很大的文化传播载体,不可忽视。怎样在旅游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让我们的国内游客了解、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在出境游时展现出中国人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从而进一步自觉地传播我们的优良文化,是值得旅游业者努力去践行的事情。

春秋国旅每周五的“旗袍值日生”


 

【每个中国游客都是文化传播者】

 

说到旅游对文化的传播作用,我早年在从事会奖旅游的时候有很多感受。可以说,入境游产品的设计,在加入文化元素上是有意识的。

 

我们的美国分公司组团的入境游客到西安、到北京,到泰安、曲阜,都会打一把中国的太极拳,这在外国游客眼里是非常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体验。上海一家精品酒店为所有住客提供太极服打拳,据说一群意大利游客穿上太极服,在酒店宽敞的天井区域打太极的时候,也感到非常新奇和兴奋。我想,这既是他们在中国旅游的美好体验,也是可以带回去品味的中国文化和故事,太极拳里其实蕴涵了很多中国人的养生知识和行为准则,比如强调柔、韧、自我修为等等。

充满中国元素的精品酒店

 

现在,我们每年都有很多游客出境,去看国外保存得很好的的历史建筑,体验当地热闹的集市或者节日,去读“远方的诗”。但我们每一个游客,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去远方的时候,又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给世界?我认为,我们的领队除了履行对游客的基本服务,也应该传播我们的文化。

 

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去日本,曾经去品尝当地著名的米其林三星餐厅“菊乃井”。很多中国游客去日本都会尝试穿和服,但当时我们一行8人是穿着中国的旗袍进店的。店主看到我们的服装非常惊叹,连连说我们是她见过的最美的中国女人,征得了我们的同意后她还和我们合影留念。当然,我们也向她简单讲述了旗袍这种服饰在中国的变迁。

 

我们说文化是一种身份的识别,服饰文化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经常参加一些境外旅游局的活动,会发现俄罗斯、奥地利和捷克这些国家非常注重自己的民族特色和身份辨识度。他们许多官方主办的活动,工作人员几乎每次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做接待,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仪式感。

 

在出境旅游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有很多机会把中国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带出去。有一年我在波兰的华沙,正好遇上中国的端午节,导游专门安排了一家会做粽子的中餐店给我们用餐。我们吃着赤豆粽,还邀请旁边的美国游客一起品尝这道特别的中国美食,告诉他们屈原的故事。当他问我屈原为什么要投江时,我说:你们国家的海明威为什么会自杀呢?可能这是某些大文学家的共同特质。这样一类比,他觉得有点明白了。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交流,比起我硬生生向他灌输一堆有关屈原的中国故事,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旅游线路上的中华文化元素】

 

前几天召开的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提到,旅游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有其自身优势,寓教于游、寓学于游,在恬静休闲中感知文化、领略文化,细雨无声,自然流畅,可以起到教室、图书馆、会议等起不到的作用。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最近我们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是在具体的旅游线路上尝试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让中国游客在国外也能有机会重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同时也变成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比如我们的暑期亲子线路设计,今年的获奖作品是一条西安的“考古之旅”,这条线路通过兵马俑、延安、壶口瀑布等景点把秦文化、中原美食、延安的红色文化、黄河文化串联起来,在讲解时注重加入中华文化中“善、孝、和”的解释,意在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我们的优秀历史文化,但形式很生动。在法国里昂,一般游客只会去拿破仑广场、红土广场、各种教堂,但是我们希望在行程里加入中法大学的行程。这是因为当年周恩来、邓小平这样的革命先辈,都曾经在中法大学勤工俭学过,实地去了解他们当年到过的地方,再去介绍那一段中国的历史,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既有亲切感,也会对那个时代革命先辈的爱国选择留下更深的印象。

嘉峪关,无声地向游客讲述着天下第一雄关的故事

 

在出境游线路上,可以加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柏林有犹太人纪念碑,波兰有奥斯维辛集中营,犹太人在这些地方都曾受到纳粹的迫害。我们的中国游客到了这些景点,导游会讲述这些景点本身的故事,但是我们的领队可以多做一点,上海的虹口区就有犹太难民纪念馆。1933年到1941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三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可以讲到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这样的实景式历史教育和爱国教育,胜过书本上的寥寥几笔介绍。

 

我们的游客去英国,导游都会讲到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他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的传世之作。和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汤显祖,在中国写出了昆曲《牡丹亭》,两部作品中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样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却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连接起来。我们的领队能不能把这样的中国文化元素放进英国线路中?完全可以尝试。在童话国度丹麦,有美人鱼景点和传说,德国有格林童话,中国有女娲造人、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样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其实有着相通的精神内涵——歌颂真善美、赞扬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在境外旅游时,我们有很多机会将我们的文化深入地普及给游客,同时也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对于旅游人来说,这也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

 

当然,中国游客在境外的言行举止,同样也是一种文化标签。这一点我们也要求我们的导游领队首先做到文明礼貌,比如在酒店分房间时,尽量不要大声呼喊游客名字,通过提前安排,完全可以做到得体地分配。除了文化元素的加入,文明旅游同样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到那时,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将令我们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丰收。

 

(作者为资深旅游人,春秋旅游副总经理。)

栏目主编: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