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安置房小区私开23个小门,还有高档小区天天“葬礼直播”,城市化“阵痛”谁来破?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云龙 2018-04-17 15:46
摘要: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人的思维方式还落在原地。这怎么办?

 

来自开封的一则社会新闻,最近让人开了眼界:一安置房小区院墙被私开23个小门,业主圈地、种菜、设地锁……

 

据媒体在开封市金梁里路的祥和嘉苑小区一期调查发现,一楼的业主为了出行方便,也为了不交物业费(一期物业收费,他们说自己是二期的,二期来收费,他们说自己是一期的),他们就在这围墙上开了小门,一共开了23个。居民王大爷告诉记者:“这个小区一期是拆迁安置房,二期是经适房,好好的小区,没人管,随便圈地,随便建。小区的公共绿地都圈起来种上了菜,乱七八糟。”

 

有图有真相,当地的城市管理者估计要“头疼”了。其实,在这个急速变迁的时代,人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全新组合的社区、社群固然有新鲜感,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人际的矛盾、冲突,而且可能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

 

笔者的一位同事最近搬到某高档社区居住。这是一片新开发的区域,昔日荒凉地,今朝别墅群。住在那里的居民,要么是“富豪”,要么是“土豪”——本土拆迁安置的居民,有人戏称,他们是“新贵阶层”。

 

乔迁之喜才几日,声声哀乐贯耳来。某日清晨,小区里突然哀乐低回,而后是鼓乐齐鸣,隐约听得出《世上只有妈妈好》《真的好想你》的旋律。熟悉的音乐背景,好多人自行脑补的一组画面是,黑帐轻垂,鲜花翠柏,安然静卧……想想,庄严肃穆,也恐怖瘆人。当晚,又是一阵高过一阵的哭声,经鉴定是专业哭丧,声音借助扩音设备,分贝很高。哭声,凄厉而夸张,叙说着一种转型时期典型的“娱乐至死”的社会情绪。

 

在惊恐不安中,同事和他的所有新邻居一月之内被迫“旁听”了三场丧事。紧张,惶恐,后怕……向物业管理反映,向市民热线求助,向电视媒体投诉,最终得到的答复是,丧户都是当地村民,一直保留这样的民俗文化,刚刚住进高楼,习惯一时还难以彻底改变。

 

“一人升天,小区同悲”,这种近乎绑架式的葬礼直播,当然与现代文明相悖,也与传统礼仪不搭。问题在于,从自由散居杂居到集中分层居住,人的生活习惯没有同步进入相应的“高度”。核心点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人的思维方式还落在原地。当下,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快,不少人内心的价值观可能还滞留在上一个时代,甚至上上一个时代——人若不能根据时间、场合、人物的变化“切换”相应的文明样式,社会便难免有此起彼伏的窘境甚至错乱。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教授对人际距离有过研究,给出四种划分:亲密距离(小于50厘米)、私人距离(50厘米至125厘米)、社交距离(125厘米至350厘米)、公共距离(350厘米至750厘米),依次对应最亲密的人、好朋友、一般认识的人、陌生人的人际距离。如果一般认识的人闯入了私密圈,会造成不适甚至反抗。这是易于理解、可以感知的人际物理距离,但真正难以拿捏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情感距离,职场或商场上闯荡的朋友,都懂的。

 

这是一个众生皆谈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成就感还有仪式感的时代。我以为,这些积极感受的源头,是每个人心里的分寸感——对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认知与把握,对彼此差距的尊重或维护。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