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30年随访积累 2.5万份档案,这家二级医院有个罕见完整的中医肝病血清库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2018-04-09 20:13
摘要:张菁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中医肝病事业。她有个心愿:中医肝病血清库一定要妥善保存、规范建设、充分利用。

 

小小的区级医院里,竟不想藏着弥足珍贵的“宝贝”——纵深长达30年,保存2.5万份系列标本的中医肝病血清库。

 

徐汇区大华医院肝病实验室内,五个保存血清标本的硕大低温冰箱,讲述着张菁主任一辈子心血:30余年来,她以“整体调节,固本清源”为治疗原则,开拓中医药治疗肝病新途径。从患者首次就诊就保存第一份血清,到每月定期检测诊治。多年来一个不漏地随访,形成全市独一无二的中医肝病血清库。

 

“中医诊治肝病有特色,目前医学科学家已找到了部分作用机制,有了血清标本,更多谜底有望在若干年后揭晓。”如今,已近退休的张菁主任直言,“期盼能用好血清库的宝贵资源,去破解肝炎、肝硬化向肝癌转化和复发的机制,为攻克肝病立奇功。”

 

第一笔自然科学基金,用来购买第一台低温冰箱

78岁的李女士眼泛泪花,“母亲患有乙肝,母婴传播,弟弟妹妹从小携带病毒,后来分别演变为肝硬化,肝癌,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过早离开了人世。”28年前她发现自己胃纳不佳,1990年找到大华医院的年轻女医生求诊。坚持十年的中药治疗,眼见“大三阳”转为“小三阳”。2015年李女士在健康体检中竟然发现已产生表面抗体。可见十余年的持久战,乙肝病毒的复制才能得到持续的抑制,从而阻断及延缓了肝炎向肝硬化、肝癌的发展,整体康复,李女士健康生存至今。

 

当年的年轻女医生,便是大华医院张菁主任。2017年,张菁以中医药治疗肝病的卓越成就,被当选为数不多的来自二级医院的“上海市名中医”。在中医诊治肝病领域探索了近半个世纪,她颇有感触,“中医无愧祖国瑰宝。许多乙肝患者因肝硬化、肝癌走到生命尽头,西医治疗受到局限,中医为他们点燃了光明、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张菁与肝病的渊源,要追溯到38年前:原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她在青海磨练8年,返沪后在大华医院中医科工作。与其他小医生一样,张菁轮岗来到肝科病房。乙肝是我国第一病,每年乙肝演变为肝癌达到10%。看似无望的患者,中医治疗却能使其起死回生,别人听闻传染病避之不及,张菁却暗下决心,强烈的医者使命,促使她毅然作出决定:留在肝科,力争攻克“中国第一病”。

 

深厚的积累,并发出灵感火花。上世纪80年代初,张菁师从中医大家国医大师颜德馨,著名老中医张伯臾、顾丕荣及肝病专家姚光弼教授等,专注慢性乙肝的辨证论治。重点探索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三病联动。1994年创制院内中药制剂“肝复宁”,逐渐建立系列专方(肝复安、肝复康、肝复新),先后两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医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全国创造发明金质奖。1990年张菁悉数拿出当年自己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2万元的奖励,购置第一台低温冰箱,自此筹备起中医肝病实验室及血清库——

 

持续30年严密随访,成就2.5万份血清档案

血清,是造福千秋万代的无价之宝。业内专家举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爆发急性肝炎,甲肝、乙肝检测均为阴性,无奈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彼时,亏得留存个别患者血清标本,直至80年代科学家再检测,最终确诊为戊型肝炎。此后,我国某科技公司研发出戊型肝炎检测试剂及疫苗,一旦疫情爆发,及时检测诊治,死亡率可大大降低。张菁说,“血清为未知疾病的检测、诊治带来可能,它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十多年前,在设备简陋的二级乙等医院搞科研,谈何容易。大华医院的血清库设备并不豪华,十余年来,徐汇区历届区委、区府领导及大华医院党政班子始终呵护与支持中医肝科的发展,坚持“螺丝壳里做道场”,腾出几间房,建立“张菁主任工作室”、安置五台超低温冰箱及2.5万份血清标本。张菁如数家珍:其中数十位肝癌患者首次手术后坚持中药治疗。

 

63岁的美英有肝癌家族聚集性,有易发肝癌的倾向。肝癌手术后随访11年(未作化疗等西医辅助治疗),她是其家属中唯一幸存者。具有相同肝癌聚集性病史的肝癌患者,术后健康生存至今的,还有53岁的陈先生;48岁的孙女士;80岁的姚女士(带癌生存10年)等。西医侧重于疾病的局部治疗,“斩尽杀绝”不能全盘改造肿瘤生存的内环境。对于这类患者,通过整体调节,固本清源,“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恢复机体正常的免疫调节及自我保护机能,发挥人体最大的正能量与疾病作斗争,争取改变癌症基因重组演变,阻断及逆转家族基因中易发肝癌的倾向。张菁带领团队,对以上患者已积累的数百份系列血清仔细分析,严密观察,跟踪随访,及时调整诊治方案,判断预后,力争改变患者的命运。

 

恩师姚光弼的谆谆教诲,她始终铭记在心,“做好随访是对患者负责,更为我们医生留下了基于研究的巨大财富。张菁,你要保存患者的血清,这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工作。”数十年诊疗过程中,她对数百例患者每月定期监测、诊治,一个不漏随访。肝科有六个病史柜,保存了近千例病案,最早的病案至今已记录了22年,最重的一份病卡封面已经泛黄,重达1700克。张菁动情地告诉记者:柜中有20份是已过世患者的病例,这一层摆了两盆“绿植”,缅怀敬爱的患者,他们为医学研究留下了最珍贵的资料。

 

血清库结合丰富病史,将为中医诊治肝病提供数据基础

千金难买时间积淀。张菁完成了中医肝科的基地建设——血清库和病史库,为中医诊治肝病提供了大数据。著名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教授长年与张菁合作,闻院士评价,“张菁数十年立足于肝病临床第一线,创建了血清库。难能可贵的是,血清库前瞻性在于,不仅具有患者人数的横向广度,更具有千金难买的纵向跨度。从事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既要紧跟国际先进水平,时代前沿;又不能忘记解决国计民生的根本。张菁对前途有信心,对事业有恒心,立足于中医这块坚实的土地,深入展开机理研究。科研推动中医的创新,阐明中医诊治的疗效,展示了祖国医学在肝病领域独特的优势。”

 

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约占全球的55%,绝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或失去了治疗的机会。文献报道显示,癌症早期肿瘤细胞的遗传信息会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从而泄漏它们存在的“蛛丝马迹”。张菁利用一手创建的血清库以及患者高随访率,与市肿瘤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重点实验室及中优高科技公司,建立了新课题,以个体系列血清动态变化为客观依据,开展“液态活检”(衰老细胞和DNA甲基化),定期跟踪监测血液中癌细胞的动向,共同探索中药对肝癌前期的干预及术后抗复发防转移的机理研究。她把研究和工作重点放在“上游”预防上,早检、早诊、早治,根据个体特质,辨证论治,祛邪安正,“防患于未然”;争取“反败为胜”使肿瘤早期得到控制,尽早阻止癌症的发展,不能等到肝炎演变为肝癌才唤起医生的关注。

 

2017年10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全国综合性医院的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进行复评审。组长方佩英带领团队对大华中医肝科进行实地考查。她说,“张菁主任能在一所基层医院数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完善血清库的建设,难能可贵,令人震撼!她不仅对肝病诊治有前瞻性的意识,更是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或许当代不一定能完全看到社会成果和绩效,持之以恒维护宝库,利在春秋功德无量。”

 

“奖状只是昙花一现,血清库却能留存后世”,张菁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中医肝病事业。当前肝炎、肝硬化演变为肝癌的机制正在进一步探索,治愈“中国第一病”还属世界难题。她说,自己对祖国医学还有不少未完成的心愿:创建了二十余年的中医肝病血清库——祖国医学的无价之宝,一定要妥善保存、规范建设、充分利用。张菁认为:中医诊治肝病的疗效要进一步提高;传承和培养年轻中医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精准用好血清库宝贵资源要进一步提速。唯有如此,才是对国家和医院、对恩师和前辈、对肝病患者的最好报答。

栏目主编:孙刚 文字编辑:孙刚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大华医院张菁工作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