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记者跟上船收刀鱼,目击一天生意3万元: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孔令君 马炎杰 2018-03-23 17:35
摘要:“反正刀鱼再贵,也总有人要。”

上海崇明奚家港,老王一家和工人们早早吃完午饭,就招呼记者:潮水来了,要去收长江刀鱼。记者听了来劲,二话不说跟着上艇,沿着崇明岛南岸一路向东,向长江入海口去。

 

小艇快时似飞,恰如刀鱼行情之变。

 

那日是3月13日,王老板手上,超过2两的大刀鱼卖2000元一斤。王老板叹气,说是跌了,不过数日前,大刀鱼卖到4000元一斤。

 

3月22日,价格又涨回4000元。这价格据说还算“正常”。江阴一位老板手上,去年最高价卖过8000元一斤。  

 

在长江中下游,不少人都知道,长江刀鱼近年来已经是贵得让人看不懂的鱼了。说是“大刀”,可2两鱼肉连骨头都上了餐桌,不过是几筷子的事。因此即便是“土豪”吃完也要感慨,少则四五百元吃进了肚。

  

可若时光倒流18年,即便是已在江海上扑腾了数十年的渔民老王,也不懂得刀鱼金贵。2000年他还忙着在崇明团结沙收鳗鱼苗,偶然一次有渔民“搭着”卖给他一条3两多重的大刀鱼,老王不高兴,给了对方5元钱,还嘟囔:猪肉不过两三元一斤,一条鱼都够给船上数人换一碗肉吃了。渔民听了挠头,也觉得没错。 

 

可那条5元钱收来的3两多刀鱼,老王上岸转手一卖,值85元。他暗自吃惊,于是改行做刀鱼。

 

当年的老王也料不到,自己谋生的行当,竟成了日进斗金的生意,三两刀鱼如今售价动辄上千元。记者近年来与江阴、靖江、崇明的数位刀鱼经纪人打过交道,他们每次自我介绍说是“做刀鱼的”,对方都赞叹一声“有钱人”。

  

老王戴着粗粗的金手链子,成了“王老板”,渔船上渔民见快艇来,起身打招呼。江海上的人相处久了有默契,网到刀鱼者面带笑容,老王靠上去递烟,称鱼,拿小本子记账;若远远地看着船上人神情冷淡,坐着不动,便知一无所获,小艇便扬长而去。除刀鱼外,也有渔民捞了些几元钱一斤的杂鱼,老王根本看都不看。辽阔的入海口,唯有刀鱼最金贵。  

 

13日那天,小艇中午11点多出发,直到下午2点,靠了五六艘渔船,收来的刀鱼不足十条。老王有些失落,怪起前不久忽冷忽热的天气。业内已有判断,今年长江刀鱼产量未必高,可能是“小年”。  

 

他们心里都知道,哪里还有什么“大小年”。长江渔民祖传的老话,近年来愈发不准了。以往是隔年便有刀鱼大丰收,可去年虽是“大年”,产量却与前年相当,今年则更少。老王说起2001年那次大渔汛,一个潮水来一艘渔船凭一条网能打到五六百斤的刀鱼,普通的小艇都不敢出去收鱼,因为根本装不下。

 

说话间,老王下意识地瞅了瞅小艇上的刀鱼,一条条刀鱼被仔细、工整地摆在冰盒子里。而从前,刀鱼都是拿盆子装的,上船按条收,上岸论斤卖。哪像今日,称鱼时渔民与老板都眼巴巴地盯着,“两两计较”。 

 

小艇上的工人将刚收来的刀鱼仔细摆在冰盒子里。 孔令君 摄

记者跟着收鱼那日,老王还与一位渔民闹了不愉快。鱼拿到小艇上,老王发现其中一条“大刀”有点烂了,卖相不好只能折价当成“中刀”。当日行情,“大刀”与“中刀”每斤要差1400元,如此一条鱼便是近300元的损失。渔民不干了,非说是老王“调包”,于是一番赌咒发誓,翻账本重称,才在嘟嘟囔囔中平息下来。其中一位崇明渔民事后想想,也觉得好笑。莫说他小时候,且说上世纪90年代,刀鱼都多到没人要,清明前3毛钱一斤,清明后最便宜的不过几分钱,多了就喂猫,如今自己却根本不舍得吃。  

 

傍晚5点半,老王收工,快艇靠了奚家港,早有老板闻讯而来,等着收刀鱼。当日的渔获,大刀鱼约9斤,中刀鱼13斤8两,小刀鱼若干,按行情售价近3万元。称鱼装箱上车,靠岸不过20分钟,这批刀鱼便发货走了。

3月13日,收刀鱼的小艇刚进崇明奚家港,便有老板来收购。 孔令君 摄

 

“反正刀鱼再贵,也总有人要。”老王说。

 

记者追问:谁吃呢?

 

“这管不着了。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用买。”他笑道,颇有些大老板的风范。

 

老王的儿子王雷正发朋友圈,内容是渔民捕捞刀鱼的小视频,以及品相很好的刀鱼打包装箱,也算是互联网营销的一种。记者看着3万元的刀鱼,赞“大生意”,他们却说是“小花头”。因为小艇如此一趟,不过能赚数千元,若刨去快艇油钱、房租与工人们的工钱,利润并不算高,更何况做刀鱼投入大,风险得他们扛着。比如刀鱼多时若逢周一,饭店萧条,鱼价便低;大风大雨不出船,渔获少却逢周末食客多,鱼价便贵。还比如逢黄道吉日,江阴等地婚宴增多,则较为实惠且让人有面子的“中刀”价格上涨…… 

 

关于刀鱼的生意经,说来话长,不过却距离普通人越来越远。一位镇江大叔年年此时,都会通过相熟的刀鱼贩子买鱼,这是他从小吃到大的舌尖记忆。今年他却说不吃了,原因是“太贵”。他顿了顿,似乎还有话想说,却没说出来。

 

在江阴经营刀鱼饭店的老郑说起上世纪70年代,江边满是芦苇荡,落潮时江滩绵延数公里;滩涂有“江草”,孩子们摘回去捻成灯芯;滩涂上有小水塘,几下把水掏干,便能抓到小虾小蟹,小刀鱼也在其中。可如今的江边,早盖了工厂和码头,滩涂快没了,潮声成了拍堤声。记者随老王出去收鱼,见渔民收网,渔网入江海,深密且长,可潮水一涨一消,鱼不见几条,塑料袋、纸盒等垃圾却不少。

 

老王也会说起年轻时在舟山当渔民的日子,满船满网,常见蹦跶的鱼,鲳鱼、带鱼都不过每斤1元多钱——相比现今这动辄以千元计的刀鱼生意,有时他更怀念当年的日子。  

 

记者猜,他们想说的,或许是乡愁难平。那么,人们在年复一年感慨“刀鱼有多贵”的新闻之外,该如何记住那乡愁呢?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题图为3月13日,崇明岛以东的长江入海口,小艇靠上渔船收刀鱼,双方都盯着秤。 孔令君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