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老宅纪事(七) |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
分享至:
 (1)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慧华 2018-03-22 18:43
摘要:青壳的螺蛳,最喜欢吸附在水桥的石板下。没有荤腥,母亲总能在自家的水桥周围摸到一大把螺蛳,葱姜起锅,然后放水,鲜美无比的螺蛳汤,令饭桌增色不少。

 

位于闵行区颛桥镇中心村的老宅要动迁了,住了一辈子老宅的父母,在80多岁的高龄面临第一次搬家,可谓是——伤筋动骨。

有着我们童年、青春记忆的小河、村宅,将不复存在。我们姐妹仨成长的欢乐,当年过着感到煎熬、现在想起觉得珍贵的日子,仿若就在眼前。

半个世纪以上的日积月累,看着很多堆在家中经年不用的老物件,记忆就这样一点一点被唤醒。这些放着不用、丢了可惜的东西,被我们反复掂量着要不要保留,两代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割舍这些,如同去除身上的精血一般疼痛。

 

 

老宅所在,一直被称为李家宅或者叫徐家北宅。很小的一个自然村,7户人家一字排开,屋前屋后是两条自然河道。

 

在农村还没有通自来水,都用井水的时候,屋前的小河是用来淘米洗菜洗衣服的,清澈见底;屋后的小河,虽然也是清的,但农家人都用来冲洗马桶、痰盂,间或用来浇灌田地。

 

两条河都是活水,通往人工开挖的竹港。

 

门前的小河,有200米长,7户人家都有一个带台阶的石板水桥。间或有邻居用网兜捕鱼捉虾,总会有所收获。这时,捕者的神态是傲娇的,笑声很是得意。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小河总能给我们家的餐桌带来惊喜。

 

青壳的螺蛳,最喜欢吸附在水桥的石板下。没有荤腥,母亲总能在自家的水桥周围摸到一大把螺蛳,葱姜起锅,然后放水,鲜美无比的螺蛳汤,令饭桌增色不少。

 

姐姐和我成家后,母亲总是计算好我们回家的日子,提前摸来很多螺蛳,用清水养三四天。等我们回家,大灶旺火一炒,稍微焖会儿,就可以上桌了。

 

我姐夫和我先生都喜欢吃母亲的爆炒螺蛳,一大盘螺蛳还不够他俩吃的。

 

螺蛳的繁殖能力极强,可以吃春夏秋三季。当然,清明节前的螺蛳最肥美,因为还没有进入繁殖期,壳内没长小螺蛳。

 

母亲摸螺蛳很有一手。她居然找来几块瓦楞板,用绳子系住一端,放到河里。几天后,拽着绳子把瓦楞板快速提起,吸附在板上的螺蛳来不及缩回吸盘,便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

 

很多情况下,小河都是微波粼粼,波澜不惊。但每当遇到台风和暴雨,小河也会发“脾气”暴涨,老宅就有被淹的威胁。

 

那时,我们家还是三间平房,地势较低,只要河水上涨,屋内十有八九会进水。

 

看着暴雨如注,看着屋前屋后的水慢慢没过水桥、一点点向客堂间的大门逼近,还是孩子的我们姐妹仨,内心充满了恐惧。如果父亲在,他就会撸起裤脚、扛起铁锹,招呼左邻右舍们冒雨赶到小河最西侧,跳入齐腰深的小河,清理堵塞在连接小河与竹港的水泥管口的水草等杂物……

 

前几年,河道被污染,各类污染物堵塞了通往竹港的水泥管口,一下大雨,河水总要没上来。此时,母亲总是打电话给我们,袒露忧虑,一如我们儿时。我们则多加宽慰,说没有关系,水肯定不会进来的,因为造楼房时我们已经抬高了地基。

 

有一年,上海连续遭受大到暴雨,李家宅“一条街”浸泡在水里。一夜担忧,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先生驱车40多公里赶回家。李家宅成了水乡泽国,好在,水刚刚逼近楼前的台阶,雨势就渐渐小了。父母亲看到我们到来,尽管没有什么作用,内心却踏实了许多。

 

 

屋前的小河还为我们家作出过经济贡献呢。

 

那是1987年春季,父母亲准备把平房翻造成楼房。那时,我和妹妹都在上大学,姐姐刚刚工作不久,家里的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家里只有2000多元存款,父母亲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造房子用的17000元。

 

为了还清1万多元的巨款(那时父母亲的工资每人每月只有36元),第二年,根本不懂养殖的父亲,毅然承包了门前小河的养殖任务。

 

当年春天,他和母亲借钱买来各类鱼苗,撒入小河中,开始了一年的期盼。

 

这一年中,每逢休息日,总有城里人骑车到小河岸边钓鱼,只要看到,我们总要劝阻,说小河已经被承包了,不能钓鱼了。

 

11、12月,满河的鱼已经长大,丰收在望。父亲更是紧张,生怕有人来偷鱼,功亏一篑,遂夜不能寐,一夜起来3、4次。

 

终于到了捕获的时候。按照农村抽河浜的习惯,先用抽水机把小河的水抽到屋后的河中,待水基本没有时,父母请来的亲朋好友踩着高筒雨靴,下河捉鱼。我那白面书生般的姐夫,也不甘示弱,像村里人一样下到河底,受到亲戚朋友们的一致夸赞。

 

 

付出总有收获。小河没有辜负父亲的辛劳和我们一家的企盼。那一年的鱼啊,比往年都要多,都要大。农村人情重,来帮忙捉鱼的、前后左右邻居一共60户人家,母亲都送上了我们家养的鱼。

 

剩下的,母亲和姐姐又顶着寒风,推着满满一车的鲫鱼、鲤鱼等,到市场上售卖。最终,去掉七七八八的成本,这一年的承包结余是500多元。这对1988年的我家来说,可是一笔巨款!母亲用它还掉了一笔大户头欠款。

 

儿子小时候,经常住在父母家,还在闵行区江川路小学读了一年书。

 

每年的春夏之际,住在隔壁的东家伯伯总是在晨曦微露时起床劳作。他最喜欢做的就是悄悄站在水桥上,用网兜快速伸向水桥一侧,一网兜兜起一群活蹦乱跳的河虾,然后送给我儿子吃。母亲用些许水、加一点点盐蒸熟。那美味,还真不是今天的河虾所能比拟的。

 

 

都说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对儿子而言,老宅是他笔下的故乡,也是他的风水宝地。

 

许是得到的滋养多了,以奥数见长的儿子一路从小学直升至市北初级中学理科班,又以奥数、奥物均优的双保险从初中保送进复旦附中高中理科班;2008年秋季,在奥数、奥物和奥林匹克信息学的全国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骄人成绩的儿子,最终以在一场全国中学生科技竞赛中荣膺一等奖,并入选中国青少年科技竞赛代表团赴美参加世界中学生科技竞赛的佳绩,被早已盯住他的清华大学理学院相中,保送进了他心仪的物理系——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

 

 

2013年,本科毕业且特立独行的儿子,放弃了去美国名校深造的构想,执意先工作再择机硕博连读。毕业前7个月,他就被百度研究院签约录用。其后他又放弃百度,毕业后即和几位清华同窗根据导师授权,在京参与商汤科技的筹建……而今,26岁的儿子,已是堪称国内人工智能独角兽——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和研发带头人。

 

高尔基曾经说过,“苦难是一所学校”。虽然我们的童年、少年不能说是苦难,但艰难的生活促使我们早熟、独立,懂得珍惜和感恩。

 

门前的小河,曾经一度富营养化,鱼虾绝迹;自从有了自来水,也不再需要小河洗洗刷刷。在河道治理的今天,小河又逐渐恢复水清岸绿,相信不久的将来,鱼虾又将游回来了。

 

只是,规划中的生态园建设,还会保留这条小河吗?

栏目主编:黄勇娣 文字编辑:黄勇娣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吴立德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