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老宅纪事(六) | 剑川路的前世今生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慧华 2018-03-22 06:22
摘要:我忽然有些惆怅:从学会走路到如今驱车往返,剑川路记载了我的半部人生。

 

位于闵行区颛桥镇中心村的老宅要动迁了,住了一辈子老宅的父母,在80多岁的高龄面临第一次搬家,可谓是——伤筋动骨。

有着我们童年、青春记忆的小河、村宅,将不复存在。我们姐妹仨成长的欢乐,当年过着感到煎熬、现在想起觉得珍贵的日子,仿若就在眼前。

半个世纪以上的日积月累,看着很多堆在家中经年不用的老物件,记忆就这样一点一点被唤醒。这些放着不用、丢了可惜的东西,被我们反复掂量着要不要保留,两代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割舍这些,如同去除身上的精血一般疼痛。

 

 

每个周末回家,剑川路总是一如既往地拥堵。

 

动迁前的某个周末,开车陪父母去镶牙,回来的路上,看到反方向的路上又是车满为患。母亲说:“太堵了,以后,你们就不用走这段路了。”

 

是啊,老宅不复存在。沪闵路以西的那段剑川路,那段家门口的柏油马路,就真的不用再走了。

 

我忽然有些惆怅:从学会走路到如今驱车往返,剑川路记载了我的半部人生。

小时候的剑川路,只有两车道,两旁的梧桐树遮天蔽日。从沪闵路向西沿着剑川路直行不到一公里,便是老中春路。老中春路向北400米,便是铁路道口。

 

老宅,就在这400米的道路西侧,铁路道口以南150米。

 

三四十年前的剑川路,很美。两侧的农田,随着季节的转换变化着颜色。

最美莫过春天,油菜花开时,一大片的亮黄摇摇曳曳,引得蜜蜂忙个不停,微风拂过,丝丝香甜沁人心脾,田埂上的野花盛开,我们常常编织一个花环戴在头上,心里美滋滋的。盛夏,稻子熟了,稻穗压弯了腰,金灿灿一片;秋天,要摘棉花了,朵朵白云散落在田间,一丛丛,一簇簇;肃杀的冬天,如果来一场瑞雪,大人们的心情便晴朗起来,瑞雪可以冻死田地中的害虫,来年的庄稼一定是好收成。

 

每天放学后,我们姐妹仨都会流连在剑川路两侧的田间小路上,不是玩耍,而是摘野菜,割猪草,捉蚯蚓,用以饲养家里的猪啊鸡鸭什么的,盼望它们快快长大,好下蛋,好换钱……

 

每当暮色四合,各处开始升起袅袅炊烟,我们都知道,不管有没有收获,都该回家吃晚饭了。

 

秋风起时,梧桐树便开始落叶。枯黄的梧桐叶,可是大灶最好的柴禾。因此,我们姐妹仨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捡拾梧桐叶,用以贴补家里永远不够烧的柴禾。

 

通常都是姐姐找来几根小木棍,在每根小木棍的一头系上长长的棉线。我们一人拿一根,把捡拾到的树叶穿在线上。

 

虽然单薄的衣衫抵不住秋风萧瑟,但我们总盼着秋风猛一些、再猛一些,气温低一些、再低一些,这样树叶就“绷不住”,纷纷落地,我们便欢呼雀跃地追逐捡拾。当我们姐妹仨分别拖着几条长长的梧桐树叶串回家时,那个得意劲儿,把秋寒甩得很远很远。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上初中,姐姐上高中。那时,家里条件稍好的同学都开始骑自行车上学。而我们姐妹,总是沿着屋后的那条铁轨,向东步行2公里去上学。

 

尽管家里不可能有钱买自行车让我们上下学,但学骑自行车的愿望,还是越来越强烈。

 

我和姐姐学骑自行车,都是在剑川路上学的。过了早晚高峰的剑川路,鲜有汽车经过。家里的自行车,是父母上班用的。父亲的那辆大,是28寸的。母亲那辆是26寸的。

 

学车总是会摔跤,母亲怕我们摔坏了车子(不是怕摔疼我们,呵呵),影响她上下班,不同意我们学。我们总是软磨硬泡,有时还偷偷地骑出去。父亲好说话,“老坦克”还经得起摔,我们就经常用父亲的“老坦克”来练习。一个小小的黄毛丫头,骑着28寸的“老坦克”,画面是不是很有违和感?

 

与剑川路平行、相距不过400米的铁路,也是儿时生活的重要印迹。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每当有运煤的列车经过,我们总是拎着竹篮,沿路追着捡拾掉落的煤块。嫌煤块掉落不够多,小伙伴们(我们姐妹仨肯定在)总是分列火车两侧,对着缓缓驶过的车厢上的煤堆扔大石头,期望可以击落更多的小煤块。但那时人小没有力气,准头又差,又在击打行进中的目标,结果总是“竹篮打水”。

1987年春天,我和妹妹还在念大学时,父母亲准备翻造楼房。父亲像燕子筑窝一样,开始准备造房用的各种建筑材料。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年的春节前,父亲托人弄来一卡车石子,卸载在剑川路老中春路口上。父亲不想让好不容易弄来的石子荒废,便借来了铁丝架子,一铁锹一铁锹地筛石子,再将筛好的细石装进蛇皮袋,用板车拖回家码好。

 

凛冽的寒风中,父亲干得满头大汗;阳光无力地投射下来,透过光秃秃的梧桐枝叉,落在只穿着单衣的瘦小的身影上。

 

母亲让我去招呼父亲回家吃午饭。当我走到路口看到这一幕时,内心的战栗无以言表。而今想来,当年父亲也已经54岁,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春节,让人感到特别扎心。

 

社会的变革,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水墨画一般的家乡,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渐渐失去了她清秀、俊雅、带点寒酸的脸庞,城市越来越近了。

 

渐渐地,剑川路上的车多了,路两旁没有农田了,梧桐树也不见了,被四季常青的香樟树所取代。再渐渐地,地铁都有了“剑川路”站了。

剑川路犹在,只是不复静谧。从早到晚,各式车辆川流不息。

 

望着近在咫尺的林立塔吊,很无奈的爸爸,居然在小本本上留下了如下记录——今天,我数到的塔吊有16台……

 

望着日渐逼近的片片高楼,很无奈的母亲,经常坐着门前的石墩上长吁短叹——看来,我们是应该搬家了……

栏目主编:黄勇娣 文字编辑:黄勇娣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摄影:吴立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