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一个诚实的读书人还是走了
分享至:
 (18)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鹏举 2015-12-25 00:51
摘要:一些年后,他将任职上海市委宣传部。那天欢送会上,大家说他当不了大官,随时准备他回报社。他也即席朗诵了王昌龄的两句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人生不是一部长篇小说。人生其实只是一句话。《安娜克列尼娜》,这么厚的一部小说,也就一句话 :“ 一个失恋的女人卧轨自杀。”

 

我的恩师萧丁(丁锡满)走了。

 

他的人生也是一句话:“ 一个诚实的读书人还是走了。”

 

1981年,我进报社文艺部。他是我的老师。他讷于言。第一天找我谈话。只是说我原本是工人,他原本是农民。能到报社工作,应该珍惜。接着就无话了。 之后,他对我的教导,都是书信。我和他的办公室,门对门,我门上的信件袋,不时有他留给我的书信。清秀和灵气的文字,讲述他的意见。他一直要我学会看昆剧,还有就是学习《红楼梦》。他认为曹雪芹的文字好,写新闻就要这样的好文字。

 

他喜欢请我吃饭。报社离他家不远。中午时分,到他家。他在家对面买上一斤绍兴黄酒,和我一人半斤。他天台家乡的土菜下酒。我没酒量。喝完了,就在他家床上睡一会儿。他乡亲有时带来了鱼鲜,他会提着些送我家来。也不进门,给了就走。他从不让我回请他吃饭。他说报社有个规矩。群众吃领导,非党员吃党员,年轻的吃年长的。我问他吃谁的?他说他吃张乐平。就是画三毛的张乐平。

 

他的新闻写得极好。有天宋长荣在中国大戏院演“红娘”,我们都去了。他看得激动起来。去剧场办公室打了个电话,和夜班编辑商量留点版面报道一下,结果只能挤出两百来字的地位。他写了,写得极好。后来成了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教材。

 

他是诗人。他提前毕业来报社夜班编国际版。他以“萧丁”笔名配些的讽刺诗,和人民日报的池北偶齐名。新闻是没日没夜的活,他失去了游历名山大川,叙写长篇诗作的最好时光。这是他的不幸,但是报社的大幸。

 

他是浙江天台的农家子,他和母亲和弟弟相依为命。他在报社,他的家人当时都在家乡。他曾经动心回家乡,去担任县宣传部长。他的恩师许寅严厉批评了他,说他太没出息了。许寅说,国家培养你丁锡满,不是为了培养一个县宣传部长。

 

一些年后,他将任职上海市委宣传部。那天欢送会上,大家说他当不了大官,随时准备他回报社。他也即席朗诵了王昌龄的两句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是个温和的读书人。因为是读书人,他有正直的人品,和位卑不敢忘忧国的节操。1975年,他看不见国家的前途,曾经想自我了断。又是许寅多次彻夜长谈,劝住了他。他告诉我,许寅曾对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他听懂了,历史到底不是个人可以左右的。感奋之余,他写了《一瓢赋》等三篇文章,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自己的忧思。他这三篇文章,后来在我所编的“朝花”上发表,已经是1984年的事了。

 

恩师待我,也像许寅待他。编报纸,总会有麻烦。我编的版面惹了麻烦,那时他已经退休了。后来他知道了,特地看了惹事的文章,打电话对我说,你没错,如果还有下文纠缠不清,他出面请还在世的上海各家报纸的前辈老总,一起来谈这事。

 

他生病了,不好的病。他料理了自己的后事,把他的文学和书画朋友送他的书籍和书画,捐给了他家乡母校。建了一个奖学基金会。他是读书人,临了,他把自己的所有留给了后来的读书人。 

 

他在晚报上写了文章,说他准备好了,要到李白的白玉楼工作了。我说白玉楼不是李白的,是李贺的。你记错了,所以你还不能走。他回我说,“我手头无书,我相信你超过我自己。”今天他还是走了。

 

一个诚实的读书人还是走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题图来源于网络。本文编辑:章迪思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