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记忆培训让学渣逆袭?短短几天课程上万元?世界记忆大师究竟如何炼成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凌云 2018-03-18 08:30
摘要:成功,本就没有捷径。

郑敏给9岁的儿子君浩设定了目标:3年后成为世界记忆大师。 

 

她从去年开始,辗转杭州、济南等多个城市咨询、试听课程,只为了给君浩挑选最合适的培训机构,最终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了武汉。近几年《最强大脑》等脑力竞技综艺节目的热播,催生了众多脑力明星的同时,以教授记忆法为核心的脑力培训机构也在国内遍地开花。而武汉,正是其一。  

 

为了今年3月初在武汉的集训,刚一开学,郑敏就硬着头皮帮君浩向学校请了10天假。在她的规划里,君浩的记忆大师之路要先从今年的城市区域赛出发,终点则是世界脑力锦标赛。  

 

2003年,首次有中国人参加这个脑力爱好者的记忆力赛事,并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的奖项。目前,拥有此称号的中国人超过400位。  

 

世界记忆大师究竟有多神奇?而当记忆法走向实用领域,到底能在孩子的学习中发挥多少功用,又为焦虑的家长们带来什么?一批批人向着记忆法前赴后继的同时,完成的却是一次次祛魅。

 


是天方夜谭,还是轻而易举? 

 

君浩是训练基地年龄最小的学员。在这个以成年人为主的集训营,他和另外几个10岁左右的孩子是课堂上的积极分子。第一节课是记忆常识和编码讲解,要将00-99这些数字编码成对应图像,以完成图像联想记忆。在一套数字编码中,00被转化成双筒望远镜,46则是石榴——对于孩子而言,吸引力确实较强。  

 

训练基地的创始人郑爱强,2014年成为世界记忆大师,而且是获得5000分以上的“特级记忆大师”。他见过不少像郑敏这样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家长。

 

郑敏和其他陪读的家长一样,坐在最后一排旁听。每到关键之处,后排的家长们便齐刷刷站起拍照,生怕遗漏知识点。

 

心急的家长们,有些刚把孩子送来时就口出豪言:我家孩子今年打算拿记忆大师。  

 

据基地提供资料,在过去3年间,郑爱强的训练基地走出了54位世界记忆大师。2017年,一位11岁的小学员拿到儿童组总冠军,并成功获得世界记忆大师奖项。  

 

这无疑给了家长们巨大的希望和动力:试一试,或许自己的孩子也可以。但实际上,对于儿童组的参赛选手来说,成为世界记忆大师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 

 

若想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上成为记忆大师,需要在数字速记、快速扑克牌、人名头像记忆等10个比赛项目达到相应标准。而随着世界纪录不断被打破,成为记忆大师的标准也在逐步提高。最新的评定标准是:1小时内记住1040个随机数字;1小时内记住最少11副(572张)扑克牌;90秒内记住1副扑克牌。 

 

在普通人眼中,这或许是天方夜谭,但对于经过长时间、高强度训练的高水平参赛选手来说,则是轻而易举便可办到的事。  

 

竞技记忆训练并不神奇。要点在于充分开发形象思维潜能,将抽象内容视觉化甚至感官化。每一堂有关记忆法的课程,开篇都在强调:记忆法就是以已知记未知,以熟记新。毫无规律的数字,在脑海中成了一幅幅已经编码的立体图像,再将这些图像放置在特定的地点桩——这是每个人之前记忆中所熟悉的有序的地点。  

 

记者在训练基地见到陈倩时,她正独自练习数字速记。双手撑头,紧闭双眼,戴着大大的抗干扰耳机,因为一点点微弱的变化可能都会影响零点几秒的成绩。

 

25岁的陈倩算得上是训练基地里最勤奋的学员之一,这是她二度准备参加世界脑力锦标赛。去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她就全身心投入竞技训练。在她用于数字速记的训练册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着当天训练的所有记录,出错的地方用红笔标注,再写下思考后的优化方案。这样日复一日的常规训练,她每天坚持好几小时。    

 

陈倩坦言,备赛对于刚刚毕业的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包括训练吃住在内,一年至少需要花费3、4万元,若是在国外参赛,还需要承担高昂的国际机票和住宿费。

 

动力是什么?兴趣。陈倩答得简单。她说,父母并不懂记忆法,倒是依然支持她,她也不向父母过多解释。对她来说,若能成为记忆大师,成绩就是对外人最好的证明,“但在没有成功之前,所有的付出都不值一提”。  

 


记忆工厂  

 

3月5日一早,开课前,基地的助教更换了墙上的倒计时数字——距离2018年的世界脑力锦标赛还剩273天。  

 

走进基地大厅,如同置身冲刺阶段的高三教室,抬眼便见贴满左右墙壁的各式励志标语。午间休息,除了笔和纸的摩挲声,偶尔几句低语也是学员们在讨论编码。

 

郑爱强说,基地的竞技训练一直保持半高考模式。在他看来,这是他们培训成功率每年可达20%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基地提供资料,近3年从基地走出的54位世界记忆大师的平均分达到4428.9分,最高一位以7848分排名世界第六。世界脑力锦标赛的官网排名显示,目前世界第一的分数为8792分,是一位德国人。

学员们正在训练基地里练习记忆法。 由受访者供图  

在很多学员和家长的眼中,这里是一座可以实现世界记忆大师批量化生产的“记忆工厂”。  

 

为了让学员保持最佳训练状态,基地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按照比赛标准,每周都有一次小测,每月一次大测;每天早晨9时20分,基地都有一次早点名;多次迟到、旷课、不参加测试的学员,视情节严重将被劝退;训练期间一律不准玩手机,一经发现,手机将被没收半天。

 

集训营开课期间,学员的每一天都被满满当当的课程所填满。白天的课程中,除了数字扑克记忆讲解、抽象图形讲解、中文词汇讲解等比赛相关的培训外,今年新加了实用类的记忆法讲解,例如古诗记忆、单词记忆,晚上则是日常训练和教练答疑时间。  

 

脑力竞技训练,对准确率、持久性、稳定性和速度都有着极高要求。参赛选手需要至少保证每天6小时的训练时间,而临近比赛,很多人的训练时间会超过8小时。  

 

训练基地每天从9时开放至22时。然而,每天清晨4时30分就有学员在微信群里早起打卡,有的学员最晚可以训练到凌晨。  

 

记者发现,这些比赛项目水平的提高,大部分靠的是自我闭关训练。  

 

既然如此,岂不是在家也可完成?但很多学员在参加完集训后依然选择留在基地,“因为这里有氛围”,学员之间遇到问题可以互相切磋,若再难以推进,还可向教练请教。  

 

章雯是集训营中另一位孩子的母亲,家在武汉,每个周末都陪孩子奔波于各个课外辅导班。尽管如此,哪怕只有几小时的空闲时间,她都会特意将孩子送来这里。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训练基地,一戴上耳机,面对眼前的一行行数字,立马神情专注,像是换了个人。章雯说,才刚刚开始一个星期的训练,目前孩子可以40秒正确记住20个数字,14行数字只错了2个。 

 

成为世界记忆大师的学员几乎都要保证至少5个月的集中训练,若想成为高手,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的训练。从每年8月开始,这些学员就会陆续迎来区域赛、中国赛、亚太赛,不少熬不过去的学员中途退出,只有少数人可以挺进最后的世界脑力锦标赛。  

 

郑爱强反复拿自己的经验告诉学员,即使身边高手众多,他们需要战胜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性。  

 

每一次测验后,教练都给每位学员设定下一次测验应该达到的目标,“只要比之前的自己有进步就足够了”。  

 

最大的对手,实际上就是自己。  

 


另一条路

 

并非每个奔向记忆法训练的人都抱有一颗成为记忆大师的心。

 

在武汉,以记忆法作为核心宣传点的培训机构大大小小有十几家。其中,竞技培训机构尚属小众。

 

让记忆法走向实用领域,是曾为武汉大学记忆协会总教练的刘大炜正在做的。在他开设的培训机构,他以亲身经历宣传——运用记忆法,3个月考上武大硕士研究生,1个月考取博士研究生。 

 

这家机构在寒假集训营的宣传手册上承诺:英语单词记忆速度达到每小时70个;阅读3-4遍就可记住一首古诗。

 

焦虑的家长们很难不被此吸引。机构内,除了个别想要提高记忆效率的成年人,报班的全是中小学生家长。

 

就连郑敏,最初也只是为了试试能不能借此帮君浩提高记忆效率,省出更多时间超前学习。刚了解到记忆法,她就在家报了网络课程让君浩自学。去年下半年至今,从网课到竞技培训,郑敏已在记忆法上投入近4万元。

 

在学习成绩上看到效果,是这类家长最迫切的需求。  

 

郑爱强坦言,这也是他的团队未来转型方向。在他的训练基地里,不少学员将未来的职业规划定位为从事记忆法培训。陈倩告诉记者,从去年接触记忆法起,她就着手研究如何利用画图的方式帮助古诗词记忆,她已经画了几十首小学古诗词的记忆方法。   

 

这个春节假期,刘颖花了十天背完高中英语课本上的所有单词。这是她之前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她和母亲都将之归功于记忆法。 

 

刘颖参加完寒假集训营后,小有所获,母亲孤注一掷,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让刘颖继续跟随世界记忆大师进行高考冲刺,以在最后阶段冲上一本线。刘颖告诉记者,除了她之外,这里还有两名高三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思维导图这种图形化展示工具梳理整个高中所有课本的知识点。“这些记忆大师都是学霸中的学霸!”刘颖的话语里满是崇拜和信任。  

 

包括刘大炜在内,机构里目前7位世界记忆大师皆毕业于名牌大学,自然成了招生的金字招牌。据刘大炜介绍,这些记忆大师主要负责记忆法在实用类教学中的研发。  

 

在他们研发的其中一本《图忆道德经》中,每一章节都通过谐音或联想的方式转化成一幅离奇、夸张的图像。据称用这种方法,普通人24课时就可以完整背诵整本《道德经》。

 

记者又翻开一本语文练习册,每首古诗词旁都配有简笔画,通过让孩子描摹简笔画,加深图像记忆。那诗词的真正寓意和情感该如何理解?一位学员告诉记者:“就想象自己身处于这幅画的场景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 

 

这种方式相比于死记硬背,显然更受孩子们欢迎。家长们似乎也看到甜头,几乎众口一词:即使不能立刻提高成绩,起码学到了一种方法。  

 


勤奋的“天才”

 

家长和学员们终究会发现,记忆法并非是解决所有学习问题的万金油。 

 

郑爱强不止一次在和家长交流时,听到他们对记忆法的过高期望,“如果精通了记忆法,岂不是无敌了?”他一遍遍地向外人解释,不要过分夸大记忆法。   

 

在他看来,记忆效率可能相对来说会提高,可是并非处处都适用,“学习本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思维、阅读、记忆、应用,缺了任何一项都不可,而无论夸大哪一方面都会走向极端”。 

 

持相似观点的刘大炜说:“学会这种方法,就好比驾照拿到手,但是开不开车、敢不敢开是另一回事。”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他理解家长的焦虑,但希望家长更为理性。

 

不可否认,曾经极其小众的记忆圈和他们所推崇的记忆法,已经影响越来越多人。  

 

如今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记忆培训”,各类打着“全脑开发”、“学渣逆袭”旗号的培训撩人眼球,短短几天的课程,价格轻松过万元。 

   

“如果经过长时间训练,在提高熟练度的基础上,记忆大师的确可以在某些特定方面达到过目不忘的水平,但并不意味着凡事都能做到过目不忘。”郑爱强说,就他自己而言,实际上不算学霸。在他眼里,大部分的记忆大师不过是普通人而已,本质上更像是竞技运动的运动员。 

 

他觉得,成为记忆大师,两成靠天分,八成靠后天的勤奋和刻苦训练。只要智力水平正常,通过刻苦训练,每个人都有成为记忆大师的潜力。“很多人为了在比赛中缩短几秒,需要付出的是几十甚至几百个小时的反复训练。”而这些枯燥的日日夜夜,往往都隐藏在所谓智力超群的光环下,不被外人看见。他甚至认为,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天才。   

 

目前,全中国拥有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的人逾400位,仅2017年就激增154位。在近几年的世界脑力锦标赛中,中国人的身影占绝大多数。去年,亚太记忆公开赛和中国学校脑力锦标赛也相继在国内首次开赛。

 

某种程度上,对记忆大师的追逐已慢慢变成一群中国脑力爱好者的自娱自乐。郑爱强坦言,世界记忆大师的数量在逐年递增的同时,也在慢慢贬值,“至少目前来看还算稀有,那再过十年、二十年呢?”   

 

回望初衷,为什么要成为记忆大师?陈倩如今依然坚定,“就是想不断突破自己,看看潜力究竟在哪”。她慢慢发现,在一次次的回忆、联想和试错中,提高的并非智商,而是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她来说,这是一段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她所在的训练基地的一间教室墙上,留下了几张之前的学员贴上的记忆大师成绩排名。在排名一侧,用水笔认真写下的,是这个人超越每个目标的具体日期。就像是一座往上的阶梯,只有攀爬,才可能向上。  

 

郑敏明白,孩子最后能够成为记忆大师当然是最好,但过程本身,对孩子已经是一种锻炼,“让他明白,想要得到什么,总得有所付出”。 

 

毕竟,通往成功的这条路,本就没有捷径可走。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所有学员和家长为化名)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