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外惊奇 > 文章详情
谁是斯坦贝克?他以小说《我们不满的冬天》荣获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下)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阙维杭 2018-03-16 07:02
摘要:他小说中写到的李昌杂货店便是“克隆”自莎琳娜斯当年的“荣昌行”。事实上华裔移民很早就在当地聚居了,那儿的中华会馆1934年还在离斯坦贝克故居不远处建了“孔教会”。

斯坦贝克生长于莎琳娜斯一个面粉厂主的家庭,父母的文化教养对他影响至深,从小就接触了不少古典文学名著。长期的小镇、乡野、牧场的自然环境熏陶,使他对家乡的风土人情熟谙在心;细腻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观照及描绘清贫困苦物质环境下人类各种生存状态得心应手,栩栩如生。他读大学时修文学外还研读过海洋动物学,在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他描写从奥克拉荷马州迁移加州的失业寻梦者如何千辛万苦地奔向梦想中的“黄金的西部”,就像“群体动物”似的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这个“群体动物”之喻应该是来自他海洋动物学知识的启示。大学毕业后,斯坦贝克相继在牧场、筑路队、制糖厂和建筑工地打工,这些经历折射在他的写作中,便是更多的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充满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宽泛的人道主义精神,刻画底层小人物的善良、质朴的品性,创造了“斯坦贝克式的英雄”形象。同时,他的小说,将写实风格与幻想风格有机地糅合起来,艺术造诣自成一体,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尤其是西部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写于1944年的长篇小说《制罐巷》和1955年创作的《伊甸园以东》,在幽默恢谐中隐含着对美国物质文明的批判之际,还提及中国人的勤劳耐苦和慷慨、忠厚,这大概是他在家乡接触到中国移民的直接印象。他小说中写到的李昌杂货店便是“克隆”自莎琳娜斯当年的“荣昌行”。事实上华裔移民很早就在当地聚居了,那儿的中华会馆1934年还在离斯坦贝克故居不远处建了“孔教会”。我那次观摩斯坦贝克艺术节时,在西部风情浓郁的小镇上漫步浏览,顺便穿过几条街到传说中的“中国城”寻迹访古,倒是看见了“孔教会”的建筑及其牌匾,孤零零地坐落于那条没落萧条的街区。

 

认识斯坦贝克,寻访斯坦贝克,就从那时开始了。这些年,读他的书,访文豪的故居,参观“斯坦贝克图书馆”,仿佛亦是认识美国社会、生活、积累常识的途径之一。

 

事实上,早在2002年启动“纪念斯坦贝克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以来,他的家乡即成立了“斯坦贝克图书馆”和“斯坦贝克中心”(www.steibeckcenter.org)。加州人文科学委员会和加州图书中心当年并策划发起了全州146个图书馆分别举行“加州的故事:朗读《愤怒的葡萄》”专题活动,旧金山中国城图书馆是极少数用中文(汉语)来交流此项节目的图书馆之一,由知名华文作家分别引导读者用汉语朗读这本20世纪30年代美国文学的扛鼎之作,体验斯坦贝克“蕴涵同情的幽默”与“对社会的敏感”。想一想,这样亲近文豪的怀旧也很别致。

 

在纪念斯坦贝克逝世50周年的时候,我又路过莎琳娜斯,到镇上和斯坦贝克中心都绕行了几圈,仿佛再度寻访斯坦贝克的故乡乃至他的人生、创作足迹,对这位很早就见识并且描写中国移民生活的美国作家,不禁再度生出向往和敬重之情,几年前造访莎琳娜斯的情景又不断在脑海里翻涌、叠现......

 

(本文编辑朱蕊)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