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吐槽青年”曹林:哗众不取宠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2015-12-14 09:26
摘要:曹林比较反感那些一看标题就知道想说啥、一开口就知道下一句的“大路货”。他认为,如果看到一条新闻就立刻作判断,很容易进入一种流行的平庸中。只有静下来仔细了解事件,解读更多背景,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进一步,克服那种“一看到就想到”的惰性,才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评到别人发掘不了的点。

近来,因为一篇《雪夜妄评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的气质》,中国青年报编委、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同时引发关注的,还有首发此文的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自认“哗众”却不“取宠”

 

在撰文批评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学生“浮躁、功利、不读书”后,曹林坦言自己“捅了马蜂窝”。

 

除了各种争议,他还要面对一些不大不小的尴尬。文章发表后的第三天,他在北大做一个面对多所高校师生的讲座,来得最早的,是坐了两个多小时地铁赶过来的中传学生。提问环节,一名中传学生站起来,对曹林的批评表达了感谢,并表示自己选择中传“无怨无悔”。后来,曹林去中传讲课,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因为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他就摇下车窗问一名女生。那女生大概是认出了他,开玩笑说:“你是曹林老师吧?那你说,我们浮躁吗,功利吗,不读书吗?”然后指着前方说:“第二个路口左转,路边就是图书馆。”

 

“学生们很幽默,也很宽容。”曹林感慨。

 

这不是曹林第一次遭遇争议。作为评论员,曹林戏称自己练就了“强大的内心”。喜欢他文章的人觉得他坦率、直接,不绕来绕去,不讲正确的废话;不喜欢的人认为他哗众取宠。“我不怕别人说我‘哗众取宠’,怕的是别人说我胡说八道,满纸假话。”在曹林看来,有时“哗众”是设置议题的一种技巧,平淡的表达难以引发关注和讨论,标题上说得尖锐一点,能有效地设置议题,成功地激起公众讨论的热情。“比如我批评中传学生,就是为了引发大家对于当下大学生读书问题的讨论。”

 

曹林自认虽“哗众”,却不“取宠”。写评论的时候,他不大考虑迎合和揣摩读者的需要。“我一向觉得,评论员不是服务员,不必问,大爷,您需要什么样的观点,给您来两斤?爱看不看。我有自己的评论自信,我相信有价值的观点总会有人看的,即使一时引发争论,即使一时有人接受不了,但时间会证明独到判断的力量。”

 

不能啥热就评啥

 

曹林与评论,结缘于大学时代。在华中科技大学念研究生一年级时,有一天看某条新闻,他突然很有表达的冲动,写出来后觉得不错,就投给媒体,没想到竟然一字未改地发表了,这给他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从此,他养成了每天起床后就先在寝室敲一篇评论的习惯,巅峰时期,光稿费收入每月就有两万多元。受他激励,好几个同班同学和学弟都学着他写评论,以至于当时一些媒体的评论编辑感到惊讶:华中科大怎么有这么多学生写评论?

 

评论既满足了曹林的表达欲,也让他感受到能在一些时事中推动进程、影响他人的观念,甚至提出有价值的议题。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选择了以评论为业。

 

2013年底,在报纸上写了十年评论的曹林,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以前他也玩过微博,后来觉得太碎片化,很多事情140字说不清,在公号上可以说得透彻一些,也更清静一些。而相比在报纸上写文章,公众号的表达又更自由,“毕竟,你是自己的 ‘总编辑’。”

 

在题材上,曹林认为自己不太喜欢追逐那些此起彼伏的“热点”。在他眼中,所谓热点,无非是几大门户网站编辑共同的口味。大家围着热点,过度评论、同质评论、跟风评论,第二天又扑向新的热点,“没什么意思。”从常态中发掘“冰点”,在别人忽略的地方看到微妙的变化,这才是有价值的议题。

 

翻看公众号的历史文章可以发现,曹林的不少评论都不是评说时事本身,而是分析同行在报道或评论时的专业性问题,比如为什么是假新闻,为什么属于营销炒作,逻辑为什么是错的。“评论员的选题应该是问题导向,而不是热点导向,有自己稳定的议题关注,而不是见啥评啥,攀附热点。”曹林说。

 

道义不等于道理

 

至于角度,曹林比较反感那些一看标题就知道想说啥、一开口就知道下一句的“大路货”。他认为,如果看到一条新闻就立刻作判断,很容易进入一种流行的平庸中。只有静下来仔细了解事件,解读更多背景,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进一步,克服那种“一看到就想到”的惰性,才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评到别人发掘不了的点。他常常在各种交流和讲座中举这样一个例子:看到旅游景点满地垃圾,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批评国人缺乏文明素养,可为什么不能去反思我们的垃圾管理水平呢?为什么不去追问景点只顾收门票而不顾垃圾满地呢?

 

曹林直言自己评论的缺点是没什么文采,有时甚至文字比较粗糙,但这也就是本色的自己。“我不喜欢拐弯抹角引经据典,直话直说、直抒胸臆,不必让读者去猜文字背后的意思。”

 

他最不愿听到的,是“观点犀利、敢说话”之类的评价。因为,评论不是比拼胆量,而是比拼逻辑。一个成熟的评论员,文章应该是越写越温和,而不是越写越犀利。“越写越尖锐,反映的是智识的退化,不得不用情绪和态度去吸引读者。”曹林告诉记者,“批评不能失去批评的基因,但道义不等于道理,一味地骂,是智力的懒惰。”

 

虽然自称“吐槽青年”,但他希望自己能透过这个个人的平台传递一种理性,在快得令人窒息的时代,让人们的思考慢下来。在这里,他用自己的方式提醒大家防范感动、防范心灵鸡汤,因为人在热血沸腾和义愤填膺的时候,可能是最不理性的。

 

【对话:认错不是丢人的事】

 

解放周一:写评论就难逃被评论,在你眼中,什么样的批评是值得尊重和吸纳的?

 

曹林:我会尊重那些把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批评,尊重那些在反思基础上求同存异的批评。比如,我在《雪夜妄评中国各大新闻系毕业生的气质》 一文中,也批评了中山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格局小”,院长张志安的回应就让我非常尊重。他说,“尽管对中大新闻教育,曹林是几年前给 《新闻评论》集中授课所得观感,但‘格局小’问题值得深思。如何提升学生们身在岭南却重家国的格局意识、增强认知和把握复杂中国的能力,也是我们搞教改的方向之一。”他把这当成是“挺好的提醒”。

 

解放周一:你的“强大的内心”,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会不会遮蔽一些“理性的争鸣”?对此你会有所警惕吗?

 

曹林:我时常警惕自己走进一个自闭、自我强化的陷阱,那样自己的观点会不断走向极端,所以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一些观点不同的媒体人和学者。我有一种可能被别人说服的心理准备,也不觉得认错是丢人的事。如果别人的观点更有道理,我会吸取。我以前批评过媒体人王志安,也在微博里有过口水战,但在观察中意识到有些问题确实是我的判断错了。我也批评过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后来了解到很多背景后,特别是最近看了他受访时的言论时,觉得自己的批评错了,很想跟王勇平说声对不起。

 

解放周一:你在多家媒体担任特约评论员,也常常在高校和政府机关做演讲,如何挤出时间来打理公众号?

 

曹林:倒没觉得忙不过来,因为都是我的兴趣,这些工作都是相通的。我挺喜欢在交通工具上,尤其是飞机上写作和读书,因为可以远离手机。人在有手机的环境下是很难保持专注和深思的。现在都谈“互联网加”,我想,我们写作者要做的是“互联网减”,静心思考,避免浮躁和碎片化。不过据说以后飞机上也能用手机和上网了,那恐怕最后一点远离手机的空间都没有了。

 

(本文刊登于今日《解放日报》。原标题为《“吐槽青年”曹林:不怕被人说“哗众取宠”》。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