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区势微头条 > 文章详情
崇明与互花米草的十年“战争”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丁沈凯 2015-12-09 09:29
摘要:东滩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十年,也是生态岛与互花米草斗争的十年。

30年前,互花米草被当做保护海岸的良方引进中国;之后,它在崇明东滩无法控制地蔓延,严重破坏东滩生态系统。而经过十年“战争”,依托科技手段,如今,在50000平方米的受损滩涂湿地生态修复示范样地上,互花米草终于不见踪影。在未来数年内,东滩保护区所开展的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工程有望彻底控制互花米草的扩张,“崇明之肾”将重获健康……

 

▲ 崇明东滩航拍,滩涂植物延绵一直通往远处的海中,这类滩涂植物就是威胁鸟类生存的互花米草。

 

▲ 互花米草一片青黄色,如同长高一两米的麦子,在崇明东滩曾随处可见。

 

水稻为何只种不收

 

时值水稻收割季节,种植户们理应都在为水稻收晒而忙碌,但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200亩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有机”水稻却为何没有人过问?

 

原来,湿地种植水稻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收获,而是东滩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的一项试验内容。为给鸟儿们创造一个合适的栖息地,市县两级部门、保护区管理处以及上海多个高校联手,通过调整水位高度,种植芦苇、水草等植被,营造生境岛屿等方式,让各种鸟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伊甸园”。

 

10月底,来东滩越冬的“客人”已经准时驾到,水稻田,是雁鸭类动物喜爱的活动区域,稻谷也是他们的食物之一,从去年春天开始,保护区内实验种植了近200亩水稻,科研人员只负责播种,听任其野蛮生长,但在小动物们的庇护下,水稻却无病无灾。

 

由于东滩食物丰富,远方来客并没有把稻谷一扫而光,目前只吃了“一仰脖子就能够到”的稻穗。但又有谁知道,就在几年前,“受损滩涂湿地”在未被修复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湿地遭遇外来生物“入侵”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崇明东滩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在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崇明和整个上海提供了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崇明东滩及长江口地区位于亚太候鸟迁徙路线(东线)的中段,每年约有数十万只的鸻鹬类在崇明东滩停歇并补充能量。每年冬季,有数以万计的雁鸭类在崇明东滩越冬。

 

就是这样一块“宝地”,近年来却受到外来入侵生物——互花米草的困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互花米草作为“固沙利器”被引入崇明东滩,用作护岸固堤的物种。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互花米草却在东滩疯长,排挤芦苇等本土生物,又因其根部特别茂密,鸟儿很难进入觅食,同时互花米草生长的地方底栖动物也非常少。东滩241.55平方公里的光滩和水草带上,互花米草扩张至24平方公里。鸟类优良的栖息地不断在减少。

 

▲ 近处为芦苇,远处为互花米草。

 

依托科技打赢“战争”

 

从2004年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生态专家和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技人员,联手成立专项课题组,开始探索治理互花米草,修复湿地。2005年,上海市科委又立项开展“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的监测、维持和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既符合湿地保护要求又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先将互花米草群落用围堰包围起来,水淹至40厘米以上,割掉地上部分,淹死水下部分,经过充分曝晒之后,种上一定密度的土著植物,再调节这块地的水分、盐度和水位,最终将其修复为适宜各种鸟类栖息的滩涂湿地。

 

▲ 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区和科普教育基地航拍

 

2007年,上海市科委与崇明县科委正式立项开展了“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的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入侵与扩张的态势,根据多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一套生态调控与物种替代的集成技术,有效地控制、清除互花米草并优化鸟类栖息地,逐步恢复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增加与稳定鸟类种群数量,确保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质量,为履行《国际湿地公约》、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建设世界一流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示范保护区”提供技术支撑。十年来,崇明与互花米草的“战争”,其实更是推进生态文明的一个部分。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