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区势微头条 > 文章详情
一百年前,你住城里还是城外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上海黄浦 2015-12-08 09:20
摘要:吊古怀今,细数老上海城内城外事。

 

今天,城里人越来越多了。不过,如今的城里人,一百年前可能还是“乡下人”哟。翻翻旧地图,看看你是不是真正的“土著”吧。

 

463年前,为了不让城外的倭寇进来,上海人建了一堵墙。360年后,城里人为了出去,又把这墙拆了。此后,城里城外再无一墙阻隔,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和扩张,当时农田或许今日广厦。城里城外连为一体,再无分彼此。

 

1553年,松江府治下上海县一片愁云惨雾。本来就漂洋过海常来常往的倭寇,忽然间大规模侵犯,两个月来抢了5次。面对职业海盗,县民们毫无还手之力,死伤无数,因为相继殉职,衙门的文武官职都空缺出多个。

 

面对顺江而来的倭寇,上海人民欲哭无泪,仰天长叹,然后低头建墙。建县260多年,水路四通八达靠江吃饭的上海终于需要那么一堵墙来抵御外侮了。

 

县城的几个大佬,后来建了露香园的顾家、后来修建豫园的潘家,还有倪家、王家,甚至居住浦东的陆家都纷纷捐款。三个月内城墙便修好了。

 

因为倭寇是从海上溯黄浦江而上的,沿黄浦江的区域被排除在了城墙之外。但由于港口本身的活力,这一片仍然是与上海县城不可分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在的十六铺、董家渡一带。

 

而原来上海城中的河浜在修筑城墙之后基本延续旧貌,城墙设了水门,船可以从黄浦江沿着方浜、肇嘉浜和薛家浜(乔家浜)开进上海县城。

 

除了水门,这一座周长九华里,高二丈四尺的城墙(古长度单位), 辟有城门6个:朝宗门(今大东门)、宝带门(今小东门)、跨龙门(今大南门)、朝阳门(今小南门)、仪凤门(今老西门)、晏海门(今老北门)。城墙的建成,也把本来不断扩张和变迁的上海县的格局给固定了下来。

 

倭匪平息,上海城内继续繁荣,成为江南重要贸易港口。1685年设置江海关,此时的上海是商品集散地,各地物产输入,洋货也很多,小东门外的洋行街就专卖进口商品,这样热闹的街市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开始。

 

一堵墙挡不住西方的坚船利炮利炮。上海开埠后,城北的租界发展成近代都市。

 

当时北门外的租界发展很快,到了19世纪70年代,有钱人去租界买东西成了风潮。一到晚上,福州路、南京路灯红酒绿。但在一开始,中国人是不能居住在租界的,而这城门每晚六点就关上了。再后来人们通过贿赂官员来取得随时进出城门的自由。再后来,北门外晚上12点仍积聚有近千人,小吃、水果、点心摊到处都是,县署只得把关门时间延长到晚上十点。

 

此时的城墙除了隔断交流,阻碍交通已经形同虚设。1903年,有人提出拆城,城里的人想出去了。

 

1907年,清政府采取折衷办法:“不拆城,增辟门”,于是在1909年,增开了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还升高、拓宽了宝带、朝阳、晏海三门。至此,上海城有了10个城门,但并无用处,车马依旧拥堵。

 

直到1911年,清政府垮台了,上海开始正式拆城墙。

 

到1913年6月,北半城拆完,筑城路面850丈(约2833.3米),最初命名为民国路,也就是现在的人民路。南半城拆除后,筑城路面890丈(约2966.7米),于1914年冬天竣工,定名为中华路,该路名沿用至今。中华路和人民路围成的一条环城圆形路,也成了识别上海旧城厢界线的一个标志。

 

如今,在黄浦区小北门大境路一带,还可看到被保护下来的一段上海古城墙。吊古怀旧,方知城内城外事。

 

晏海门(老北门)是现在河南南路人民路口

障川门(新北门)现在是人民路丽水路口

宝带门(小东门)是现在东门路人民路口

朝宗门(大东门)是现在复兴东路中华路口

跨龙门(大南门)是现在中华路光启南路口,向南为跨龙路

朝阳门(小南门)是现在中华路黄家路口,向东南是董家渡路

仪凤门(老西门)是现在复兴东路中华路口,向西是复兴中路

尚文门(小西门)现在是中华路尚文路口

拱辰门(小北门)现在是人民路浙江南路口

福佑门(新东门)现在是人民路新开河路口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