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孩子住院害怕怎么办?“大家一起做游戏”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泳 罗燕倩 2018-02-06 18:10
摘要:80%的住院儿童会出现消极行为,54%的儿童出院2周后,会持续出现这种心理问题,包括沮丧、不安、焦虑的消极情绪随之而来,严重者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心理问题。

 

“来,摸摸小肚子的右上方,我们身体里最大的一个内脏器官——肝脏就住在这里。他是我们每个人身体内新陈代谢的中转站。”今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房里,穿着道具“内脏背心”的游戏师和医院医务社工,被几个小朋友围在中间,小朋友忙着把不同内脏器官粘贴到背心上。游戏师和医务社工们,一边指出器官正确位置,一边给小朋友讲解主要功能……这并非单纯的“做游戏”,而是一种具有辅助医疗功能的“医疗游戏”。今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携手儿童乐益会(中国),共同启动全国首个“同心童趣、医路相伴”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

游戏走入医院,在不少欧美发达国家中普及推广。台湾基隆医院临床心理师陈静怡透露数据,“根据研究数据显示,80%的住院儿童会出现消极行为,54%的儿童出院2周后,会持续出现这种心理问题,包括沮丧、不安、焦虑的消极情绪随之而来,严重者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心理问题。引入‘医疗游戏’概念,将医疗和游戏有机结合,非常值得探索。”

 

儿科医院引入儿童医疗游戏辅导,建立在已有成熟的医务社工服务体系和完善志愿服务基础。项目负责任、儿科医院社工部主任傅丽丽说,“我们成立项目基地,探索医疗游戏辅导如何与医院原有医务社工服务、志愿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最终通过建立完整医院游戏辅导体系,为临床提供帮助、帮助儿童消除就医恐惧。”

据悉,全国首个“儿童医疗游戏辅助项目”基地,将研发一套包含7个游戏的“医疗游戏包”(具体包括“分散注意力”游戏包、“陪伴”游戏包、“认识身体”游戏包、“我是小医生”游戏包等),主要针对不同年龄、病种、医疗场景,配合符合患儿特点的专业医疗游戏,用于日常项目开展。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个游戏包会有不同主题和道具,包内均有“使用说明介绍卡”,详细介绍游戏包内的物资、使用方法、游戏示例、注意事项等。志愿者或医护人员带领患儿及家长一同进行创作,通过游戏模拟医疗过程,将“看病游戏化”的概念融入到项目中,让患儿了解治疗过程、熟悉常用医疗器械产品,消除对于医院的恐惧心理,提升他们各项检查的配合度,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

 

作为基地合作方之一,儿童乐益会(中国)已在全国10个城市,11所医院开展医疗游戏辅导项目。未来,这种模式将复制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患儿受益。

 

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教授表示,“加强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消除儿童的医疗恐惧,提升患儿依从性,丰富医护人员照护技巧,为提升患儿及家属就医体验、缓解医患矛盾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栏目主编:孙刚 文字编辑:孙刚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