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钩沉】涂掉班机“青天白日”,蒋孝严来大陆商谈,艰难的两岸空中直航是怎么办成的?
分享至:
 (5)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葛凤章 2018-02-02 06:15
摘要: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海峡两岸的同胞魂牵梦绕,翘首等待了将近一个甲子。

2008年12月15日,空运直航、海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终于实现。

 

空中双向直达航路开通后,首架直航班机东航MU2075航班由上海浦东机场飞往台北桃园机场,台湾复兴航空323航班由松山机场飞往浦东机场,上海与台北之间的航程由原来绕飞香港的2075公里缩短为960公里。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这一天,两岸同胞付出了将近一个甲子的努力。

 

渔民“试水”

 

新中国成立后,两岸之间一直处于隔绝状态,电话不通,邮路不通,交通不通,更不用说经商贸易了。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首先提出“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尽快实现通航通邮,相互之间发展贸易……”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又发表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谈话中进一步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从此,两岸同胞把“通邮、通商、通航”简称为“三通”。

 

对于大陆方面提出的“三通”,当时台湾当局提出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陆的“三通”主张逐渐深入台湾民心,岛内民众采取各种行动与方法反对台当局的“三不”,首先“试水”的是渔民。

 

上世纪80年代,台湾渔民到长江口外东海海面捕鱼作业的很多。渔民海上作业,感受最痛苦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天有不测风云”;二是“人有旦夕祸福”。每当遇到台风或者船员伤病,最需要的就是进港。过去,每当发生紧急情况,台湾渔民要么去韩国,要么回台湾。

 

自从大陆方面发出“三通”呼吁之后,台湾渔民便试探利用避台风、抢救伤病员的机会,进入上海港。

 

1981年2月,上海市以水产局为主组成了台湾渔民接待小组。我也是接待小组成员,当月就接待了在海上作业时被钢缆绞断脚的台湾渔民刘铃木。这是第一例因伤来沪求治的台湾渔民。我们把他安排在市第六人民医院治疗,经过一个来月医治,伤情稳定后返回台湾,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这件事在岛内渔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第二年10月的一天,“志成八号”台湾渔轮在海上作业时,大厨张吉雄突然瘫倒在地,右手不能拿东西,嘴巴歪斜,说话都很困难了。当时,渔船在舟山群岛外海,返回台湾需要五十多个小时,到大陆只要四个多小时。船长认识刘铃木,对上海接待台湾渔民的情况有一些了解。想到救人要紧,船长决定把病员送到大陆急救。台湾渔轮到了舟山沈家门港以后,当地医疗部门立即对病人进行紧急救护。因为病情危急,决定和驻地海军联系,派炮艇把病人送往上海。

 

海军5302艇以最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到了上海。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确诊是脑溢血,立即采取了止血、降低颅压等措施,缓解了病情。船长看到张吉雄的病好转得这样快,联想到自己三个月前在东海海域捕鱼时,右手中指骨折,因为当时有些顾虑,就把船开到韩国去治疗。结果花了十五万新台币。可还是由于治疗措施不当,手的功能至今没有很好恢复,后悔当时没到上海来治。

 

经过半个多月治疗,张吉雄的颅内病灶稳定,肢体运动功能已经完全恢复。出院时上海水产工会给他买了衣服等生活用品,张先生感激地说:“这次我得了这样严重的病,你们治好了我的病,还送来这么多东西,真叫人过意不去啊!”

 

我们的接待口碑在台湾渔民中一传十,十传百。有一次台风来临前,进上海港避风的台湾渔轮创造了两百多艘的历史纪录。进港的渔轮都很了解我们的“规矩”,主动把船身喷的那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用废报纸加上黄油贴掉了。

 

台湾渔民与大陆接触后,把大陆这边的友善、热情和真诚带回了台湾,传达给了亲朋好友。近年来,由于滥捕滥捞,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渔民的鱼货产量不断下降,活络的台湾渔民还干脆和上海做起了小额贸易。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渔民可称为“三通”和交流的探路者。

 

老兵探亲船

 

许多背井离乡的台湾同胞从各种途径了解了大陆政府的主张后,强烈要求开放探亲,实行“三通”。在民众的呼吁下,台湾当局宣布自1987年11月2日起,台湾老兵可以返乡探亲。

 

老兵回大陆探亲,首先要找到亲人,然后是选择回家途径。两岸间数十年音讯隔绝,真可谓物换星移,沧桑巨变。流动,迁徙,老兵的家在何方?亲人在哪里?

 

为了方便台湾老兵寻找亲人,1979年初,上海邮政局和电话局向台湾发出公告,开始受理来自台湾的邮电业务。

 

那时候,老兵要回家,要么经过香港,要么从日本、韩国绕道。生死离别几十年,老兵总想“衣锦还乡”。他们把多年的积蓄变成了见面礼,分给高堂双亲、手足同胞和家乡亲友。那时候,入境大陆的可以免税携带三大件五小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这类的为大件,收音机、计算器、小型照相机类为小件。老兵们带着这些笨重的东西,行李托运超重,转机十分不便。 于是,接送老兵回乡探亲的新事物——探亲船应运而生。

 

台湾“昌鸿航运股份公司”以189万美元的代价,从苏联购进两艘旧客轮,一艘命名为“昌鑫轮”,一艘命名“昌瑞轮”,开设了为老兵回乡“量身定做”的探亲船。这条航线从台湾基隆到上海。1988年9月9日,66名探亲老兵登上了“昌鑫轮”,开始了激动人心的返乡航程。但是,因为那时台湾当局规定不准直航,也不准一船抵达,所以“昌鑫轮”只能从基隆开到日本冲绳的那霸岛(琉球),然后连人带物卸下来,再转乘“昌瑞轮”从那霸到上海。抵达上海已经是9月12日了。这是两岸海上运输中断40年后的第一批台湾来客。

 

然而,营运不到三个月,“昌鸿航运公司”已经亏损了5000多万新台币。究其原因,大部分钱都花在那霸靠泊码头等费用上了,流进了日本人的腰包。另外,老兵的行李要在那霸换船,既费时又费力,仍然十分麻烦。无奈之下,航运公司只好于当年12月宣布停航。此航线总共运行了14个航次,运送台胞1880人次。虽然探亲船只维持了短短三个月,但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却是重彩浓墨的一页。

 

台商春节包机

 

探亲船停航之后,两岸之间的人员交通基本上都是通过香港转机。

 

1997年,我第一次去台湾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早上一大早赶到机场,七点钟坐上飞机,到香港后要带上所有行李出关,到台湾设在香港的中华旅行社办入台证。这个旅行社在中环,二层楼上只有两个办证窗口。屋子面积不大,显得十分拥挤。因为必须本人到场才能领证,所以这里是大陆赴台人员必到之地。

 

快轮到我们团了,可是上午的工作时间结束了,我们只好继续等到他们下午上班。办好入台证后全体人马再回到香港机场。因为心里没有数,我们只买了到台北的联票,却没有确定具体航班,只好再排队签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航班。就这样,我们一行人到台北出了关已是第二天凌晨一点多了。现在回忆起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随着跨越海峡的人数与日俱增,人们对直航的呼声越来越高。两岸航空业者都开始了直航的准备。早在1995年10月7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班机就涂去了“青天白日”,改喷“红梅”图案,准备谋求飞驶大陆的航权。

 

1995年底,台湾与澳门航空签订了航约。尽管班机被台湾当局要求到了澳门再改航班号码,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是同一架客机到了上海、北京。从台湾到大陆的同胞多少减少了一些劳顿之苦,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值得在中国的民航史上记载一笔。

 

我们知道,台湾海峡南北长380多公里,东西宽180多公里,在现代化交通的今天,早已不是天然屏障。然而,两岸民众往来于海峡两岸都得经过第三地绕行。当时,台湾的《中国时报》通过调查统计表明,直航到上海费用成本为1万元新台币,而经香港转机的费用却是直航的3.8倍,这种无谓的损失实在令人痛心。

 

为了早日结束这种局面,不少有识之士做出了许多努力。2002年10月24日,台湾知名人士、中国台商发展促进协会理事长蒋孝严(原名章孝严)提出了开辟“台商春节包机”的提案。回忆当时,蒋孝严坦陈:“老实说,当时很少有人认为它一定行得通。因为距离春节只有3个月时间,要把这项牵涉层面极广的工程在短期内完成,没有人敢抱乐观的态度。”

 

没想到的是,包机之事提出不到一周,10月30日,国台办发言人李维一就表示,“我们愿意采取积极措施,让台商以各种便捷方式返乡。”然而,台湾有关机构却持完全反对的立场,以强调包机证照查验的法律问题复杂等理由进行干扰。

 

在两岸对待“包机”的态度及意见大相径庭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包机胎死腹中,11月21日,蒋孝严带着部分台湾立法机构的有关人士和6家航空公司的代表到了北京。第二天,大陆的民航部门即与他们进行磋商。大陆民航总局支持春节包机,并坚持要由双方业者参与对飞。因为包机属于商业行为,商机应该公平分享。磋商中,蒋孝严认为大陆方面言之成理,无法否决。但他一再力陈当前实际的困难和复杂性。

 

当天下午,国台办主任陈云林会见了蒋孝严一行。陈云林说,在两岸实现直接通航之前,大陆的台商和家属希望在春节期间包机直航返乡过年,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也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事情。我们的希望和合理的要求是双向直航,如果台湾方面认为目前实行有一定困难,我们也愿意听取和考虑你们的要求。关于包机经停港澳的问题,我们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蒋孝严回顾那次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会谈,深有感慨地说:“在整个过程中,对方展现了具体的善意和弹性,做了相当大的让步。比如,把所谓‘政治问题’和‘政治符号’都予搁置或淡化,对困难度极高的‘证照查验’、‘文件适用’等可能涉及到‘国际国内法的’问题均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法。晚上,双方达成最主要的结论有:大陆在第一次包机案中不再坚持对飞。但第二轮包机运作中,大陆航空业者必须参与;同意以‘时势变迁’不引用任何过去之法律文件为审批台商包机的依据;不坚持但仍希望台北包机飞上海途中,不要中停港澳;有关‘三照两证’的查验,大陆主管机关人员不登机执行,而另由各航空公司出具证明书函之变通方式为之。”

 

12月4日,台湾当局终于通过了“大陆台商春节返乡专案”,规定只允许台湾民航业者申请在春节期间以包机方式运载大陆台商回乡过年。包机的出发航点限于台北桃园机场或高雄机场,抵达机场只能是上海浦东机场或虹桥机场。包机来回都需在香港、澳门中途降落,乘客只能是大陆台商及其眷属。

 

尽管这次台商返乡包机是台湾航空公司单飞的仍绕停港澳的“曲航”,但是,这毕竟是经历54年漫长岁月后,台湾的民航班机首次飞抵祖国大陆。2003年1月26日8时52分。女机长陈蓓蓓驾驶尾翼喷有红色梅花图案的波音747—400型18206号客机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从“曲航”到直飞

 

2004年初,正当台商期盼包机运作有所进展的时候,台湾当局一方面拖延时间,一方面提出包机的洽商要以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会谈为前提,当年春节包机的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2005年新年伊始,大陆民航部门考虑到广大台商的愿望,向台湾航空同业发出开通台商春节包机的提议。这一提议立即受到台湾航空业者、媒体和民意代表的拥护。

 

1月9日,国民党中央政策会执行长曾永权、知名人士蒋孝严、国民党发言人张荣恭等5人组成了“推动台商春节包机”参访团,来到了北京。第二天,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曾永权一行。

 

陈云林在会见中说:“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合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日子。我们愿意为台湾同胞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台湾同胞的事,我们都愿意去做。我们希望促成2005年台商春节包机,以便利台商安全地返乡过年。”

 

这次会谈,用蒋孝严的话来说,“双方达成了突破性的原则共识”,两岸民航客机在春节期间实行双向对飞,并且不再由港澳中转。

 

这次春节包机的磋商过程,两岸航空业者之间合作得很默契,最终达成了共识:2005年春节包机采取双方对飞、飞经香港不落地的方式。包机时间确定为1月29日至2月20日。两岸确定北京、上海、广州、台北、高雄5地为飞行地点,两岸各有6家航空公司参与飞行,双方各飞24个往返航班。消息传来,两岸航空业者和台商都感到无比兴奋。

 

从这年的春节包机开始,“包机”这种两岸之间独特的交通形式范围不断扩大。按节气分,有了中秋包机、清明包机、端午包机。按种类分,有了医疗包机、货运包机.......包机促进了两岸之间的交通状况变革。

 

等到了2008年12月15日,空运直航、海运直航、直接通邮正式启动,海峡两岸直接“三通”终于实现。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海峡两岸的同胞魂牵梦绕,翘首等待了将近一个甲子。

 

(作者系上海市台办原调研员,本文原载《档案春秋》,由作者授权转载)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