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木心热,只是一场出版盛宴?
分享至:
 (8)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深河 2015-11-26 16:58
摘要:这一场“木心热”,是否足以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如此火背后的时代机理又是什么?

 

木心美术馆开馆了,由木心的学生、他最热心的推广者陈丹青担任馆长。水乡乌镇,在这两年的乌镇戏剧节后,又多了一处文艺青年流连之地。这从开馆以来,微信朋友圈晒出的众多美术馆馆内外即景可见一斑。

 

由此,木心,从书籍出版,十足“火”到了我们身边。让人纳闷,这一场“木心热”,是否足以称之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如此火背后的时代机理又是什么?

 

2006年,木心是谁

 

从早年两位文艺气浓厚的演员黄磊、刘若英主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开始,乌镇似乎就走上了一条超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的文艺升级之路。乌镇强有力的发展,据说与镇上的实干家分不开关系。2006年,也正是在这位实业家、家乡人的热情邀约下,时年79岁的木心在陈丹青的陪同下,返乡定居,直至2011年去世。

 

2006年,也是大部分内地读者第一次知道长期旅居海外的木心的名字。

 

陈丹青牵线自己作品的“东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木心作品。第一本《哥伦比亚的倒影》出版时,还附了一本《关于木心》的小册子——原因很简单,当时,大多数读者根本就不知道“木心是谁”。

 

只听陈丹青说,他是“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即便是周氏兄弟所建构的文学领域和写作境界,也被木心先生大幅度超越”,“他的文字有一种真正的母语的力量,非常精致,非常典雅,而且非常具有表现力”……陈村、陈子善、阿城等国内诸名人也纷纷赞赏木心的散文成就,并称之为承接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好的中文”。

 

薄薄的《哥伦比亚的倒影》很快热销,其后,木心其他著作纷纷问世,《鱼丽之宴》、《西班牙三棵树》、《琼美卡随想录》、《温莎墓园日记》、《素履之往》、《我纷纷的情欲》、《即兴判断》、《云雀叫了一整天》、《伪所罗门书》、《巴珑》、《诗经演》等,追捧者众。

 

这倒是应了陈丹青曾说过的,“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

 

木心作品在大陆已经出到了13本

 

被高估、被低估,还是被误读?

 

木心作品出版不久,时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批评文章《木心的尴尬》,称木心在美国多年,对中国当代社会缺乏基本了解,其文已然对当今的中国文学界不构成价值,“一个老人所代表的文化,只是文化的过去”。

 

朱伟后来在审稿时毙掉了记者采写的陈丹青访谈《再谈木心》。陈丹青在博客上发表该篇访谈,批评朱伟“小器而用权”。朱伟则一直拒绝媒体的采访,也不在博客上对陈丹青发表任何回应。

 

木心的文学价值,到底是被高估、被低估,还是被误读?其后几乎成为文化圈的“年经”话题。

 

批评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曾公开表示,“木心热”是民国文化怀旧氛围的一部分,“学界现在对民国文化、文学有一种缅怀的氛围,怀旧的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木心也在这个范畴里。这和出版界这些年推台湾作家,推胡兰成是一个道理。”

 

木心在大陆最早的推广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的观点是“文学争鸣,不足为奇”,“对一个作家有不同的评价是很正常的现象。文学史中一位作家受到不同的评价再正常不过,对鲁迅也会有不同的批评。假如你说‘木心不过如此’,能说出批评的理由,进行商榷是完全可以的。读者喜欢是他的自由。在喜欢的人那里,他说木心是世界第一也不要紧。”

 

2012年底,木心逝世一周年之际,陈丹青公开了18年前的木心讲义——1989年至1994年间,木心在纽约给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学史”时,陈丹青的课堂笔记。

 

陈丹青将五大本笔记一一录入电脑,交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逾千页的《文学回忆录》。2013年上海书展,陈丹青在《文学回忆录》报告会上这样说:“这么多年来,我四处推介木心,实在是不得已。很多人一直看不起他,也看不懂他。”对于“木心热”是否违背了木心本身的恬淡性格?另一位出席嘉宾陈子善的金句是“‘木心热’能热得过郭敬明吗?”

 

木心《文学回忆录》中涉及的中外作家

 

同“木心”站在一起的人

 

不管“木心热”在文化圈掀起多少波澜,某种程度上,木心仍旧是小众的。有人从木心逝世的新闻才得知他的名字。更多人是从春晚上唱红的“从前慢”知晓词作者木心。

 

木心是奇特的。喜欢他文字的人推崇备至,不喜者则抨击激烈。书评家何平的观点是,“喜欢也用不着强加于人,不喜欢也不要罗列一些‘罪名’。”

 

围绕木心的争议,在文化圈成为品味的划分。而在大众层面,文艺青年把拥护这位在热与不热之间浮沉的“文艺范的活化石”,看作某种圈子的暗号。

 

今年8月上海书展,陈丹青、陈子善、金宇澄、孙甘露等作家、学者漫谈《木心谈木心》(同样是陈丹青记录木心的课堂笔记)的报告会,让思南公馆排起长长人龙。

 

 

 

读者会现场

 

人们到底是冲着木心而来?或是陈丹青?又或是因《繁花》而走红的金宇澄?其中的隐喻可能是,“木心热”从来就同与这个名字站在一起的人分不开。

 

陈丹青在木心美术馆开馆仪式上

 

如今,木心美术馆开馆了。自称这几年“只推介不评论”、非不愿而因专业原因没有能力评价木心文学作品的陈丹青担任首任馆长,且“可能会对木心的美术作品做一些评论”。对于作为出版现象的“木心热”来说,近10年来的最大尴尬则恐怕是,对于其人其作的解读始终停留在“粉丝式的反应”上。读者印象最深的,始终还是口号式的“超越周氏兄弟”、“最美中文的代表”等定语。

 

有谁真正理性、系统地研究、解说过作为文学家的木心的妙处何在?好像还没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片均来自网络。本文编辑:柳森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