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小镇达人 | 74岁的“方言故事大王”,每天带着“护工”奔走乡间讲故事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付婷 2018-01-26 06:29
摘要:“她的双手残疾了,连水杯都握不住”……然而,她依然每天坐公交到乡间讲故事,只不过,身边多了一位热心志愿者当她的“护工”。

 

74岁的唐秀芳,是枫泾镇一位颇具知名度的乡土故事员。她常年活跃在金山各镇的田间村头,为百姓讲演一个个生动有趣而有教育意义的方言故事,一晃就过去了40多年。

 

最近,记者再次听闻唐阿姨的消息,居然是“她的双手残疾了,连水杯都握不住”……然而,她依然每天坐公交到乡间讲故事,只不过,身边多了一位热心志愿者当她的“护工”。

 

去年11月以来,作为金山区十九大宣讲团成员,唐秀芳已经在全区各村居、单位宣讲了24场。她那充满感情又特别“接地气”的生动宣讲,让农民、教师、党员、干部等不同群体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当地不少村居、单位都争相请她去“讲课”。

 

“我脑子里有几百个故事,可以连续讲5个小时”

记者见到唐阿姨时,她刚在金卫小学讲完“一堂课”,听众是学校的老师们,内容是十九大报告宣讲。

 

一见面,她立刻叫出了记者的名字,并乐呵呵地伸出了右手来握手。记者赶紧也伸出手去,当握住老人的手时才感受到,她的手已明显丧失了抓握的能力,而手臂也并不能轻松地抬起来。但看到她一双大眼睛还是炯炯有神,熟悉的脸上也依然盛满了笑意,记者总算放下心来。

 

“事情也怪了。我的手不行了,但脚还是行的,而且,脑子好像更灵了。我现在的每一场宣讲都不用讲稿的,内容全部都背下来了。我以前讲过的几百个方言故事,也都在我的脑子里呢,可以连续讲5个小时……”似乎为了证明自己说的话,唐阿姨立刻站起来,给记者表演了一段快板《社会主义农村真真好》。

 

整整4分钟的表演,150多句快板语句,她居然一气呵成地背出来,而且表情、动作、语气活灵活现,感染力十足。难怪她能获得上海市故事讲述家、上海东方讲坛“法制故事演讲员”、枫泾故事大王等一系列称号,并在金山当地百姓中广受好评。

 

唐秀芳告诉记者,她1974年在枫泾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村妇女主任、地毯厂厂长、枫泾图书馆图书采编员等职务。年轻时,镇里进行故事员培训,她被成功挖掘出来,后来越讲越精彩。1995年,她退休了,枫泾镇成立了唐秀芳故事队、唐秀芳工作室,她也成了一名比退休前还要忙碌的志愿者。

 

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让她对很多案例信手拈来,讲解起来也真实可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唐秀芳表达能力强,操着一口娴熟的金山方言,声音清脆洪亮,讲起故事来不用道具、不化妆,轻装上阵就能讲得绘声绘色。

 

为了更好地让听众掌握讲解信息,她针对普通党员、乡村妇女干部、敬老院等不同群体,制定了不同的演讲方案。在十九大召开期间,她以“回顾十八大,喜迎十九大”为主题先后宣讲了四十多场,足迹遍布枫泾镇、金山卫镇、石化街道、金山工业区等地域,成为金山区宣扬十九大精神的一道喜人风景。

 

既是“宣讲”也是“对话”,百姓的故事百姓自己说

“过去老百姓盼温饱,现在老百姓盼环保;过去老百姓求生存,现在我们求生态”;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组织上入党一生只有一次,思想上入党要一生一世”;

 

“过去老人是根草,现在老人是个宝”……

 

枯燥的大道理,也可以讲得很通俗、很生动。对于唐秀芳讲的这些“接地气”的顺口溜儿,台下的观众总是听得聚精会神,还不时频频点头。

 

唐秀芳宣讲十九大精神,就像是一场生动的交流会,没有过多的理论,大多是从身边的小事讲起,中间不时与听众互动。一个半小时宣讲下来,在座的听众很少有人离席。“不仅仅讲理论,以情制胜,报纸故事加案例”,成为她进行十九大宣讲最朴素的原则和特色。

 

由于宣讲的对象大多是农村党员、老干部、妇女代表等,因此她在讲解中格外地注重和听众达成生活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讲解到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方面内容时,唐秀芳声情并茂地说,“以前钞票(农村养老金)每月只有两三百块,十八大到现在钞票每年都在增加。就算是夏天弄堂里乘风凉、冬天屋底下晒太阳,照样一个月有千把块钞票拿……”这样朴实的大白话,把百姓的获得感展示得活灵活现,在百姓中引起强烈共鸣。

 

“原来农村的老人到镇上去办事,舍不得吃一碗三块钱的馄饨。现在的老人到镇上来,丁蹄、羊肉也照样吃!”提起这几年农村生活发展变化,唐秀芳阿姨感慨万千,也将自己的感受融合在每一次宣讲活动中,“以前农村老人‘小病缓一缓,大病拖一拖,绝症等一等’,十八大以来医保全覆盖,大病小病都有报销,看病也有保障了”。

 

唐秀芳的记忆力惊人,每次演讲都全程脱稿、口若悬河,对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提法、内容,更是能原原本本倒背如流,让基层听众格外赞叹和钦佩。

 

有人认为,进行精神文明类的宣讲,要想引人入胜往往是有难度的。但唐秀芳并不畏难,反倒乐于进行这方面的宣传,“乡风文明建设很重要,一定要用好的思想理念去引领”。

 

之前,有一位农村老人生病住院,子女却并没有想象中孝顺,这让病中的老人倍感心寒。唐秀芳得知后,从侧面对子女进行劝诫,“反面工作正面做”,最终巧妙地让一家人化解了心中隔阂,家庭关系更加融洽。由此,唐秀芳也更加坚定了要积极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心。

 

“要是不让我讲故事,我肯定是不开心的”

 

“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到基层去讲故事。要是不让我讲故事,我肯定是不开心的。”临走,唐阿姨再次表明自己的决心。

 

也因此,唐阿姨的儿子十分支持她的忙碌。每天早上7点多,唐阿姨就要出门去工作室了,儿子便提出,自己开车上班路上顺便送母亲一程。但唐阿姨总是决绝儿子的好意,而是坚持步行半小时去工作室,理由是“不能让脚也废掉”,多走路身体才更健康,才有力气下乡讲故事。

 

现在,无论哪里打电话请她去讲故事、做宣传,她都一口答应下来,不计时间、不讲排场,再远的路也要自己乘公交车去。“我是个草根故事员,大家夸赞我,我心里美滋滋的,有种被认同的幸福感。我给百姓带来快乐,自己也感到了幸福!”说到这里,唐秀芳又激情满怀起来。

 

其实,唐秀芳讲故事、做宣讲,一半是天赋,一半靠努力。几年前,为纪念建党80周年,金山区要在电视台播放一部反映金山地下党工作的节目《特殊身份的警察》,为此专门请来了唐阿姨讲演,从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一整年的时间,每周一集,共54集。那是她第一次上电视,故事中七八十个人物,要记得住,讲得出,吸引人,实在不是件容易事,唐秀芳为此吃不好、睡不好。最后,她硬是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成功的讲演让故事主人公毛福轩在金山家喻户晓。

 

讲故事40多年,唐秀芳获得各种荣誉证书120多本,装满了两个马夹袋。她从不吝于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分享给青年故事员,比如“接到稿子先要用自己的语言试讲,边讲边改,二度创作”、“排比句快而不乱,悲痛时慢而不断,伤心处低而不哑,大喊时高而不嘶”等等。

 

如今,唐秀芳虽然提笔艰难,但还保留着用笔记本记录每天安排的习惯。她的笔记本上,请志愿者帮忙整理了丰富的内容,有宣讲的初稿,有突然冒出的灵感,也有每天的日常。比如,每月去友好居委会、枫香名苑、新苑小区三个基层学习点授课,每周一次青年故事队员的培训,每月三次的敬老院活动,时不时去派出所做调解员,应邀去其他村居讲课……七十多岁的她忙起来,跟年轻人没什么两样。

图片编辑:项建英
金山区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