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独家 | “这个北大学霸的故事够荒诞”?被质疑杜撰假鸡汤的作者首次回应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凯姿 2018-01-20 15:08
摘要:“如果作品中真的存在客观失实,我在这里道歉。”

风口浪尖上的张有德不堪其扰,拒绝了多家媒体采访。68岁的他既气愤又震惊:北大数学教授安金鹏的“澄清”,全部属实吗?


时间倒回近21年前。张有德还记得那件让自己颇为荣耀的事:1997年11月,时任《知音》杂志编辑部主任的钱钧在当月排版已定之下,撤下其中稿件,将一篇题为《金鹏展翅》的来稿改成《农妇母亲呀,你是我最好的导师》,作为重头文章增补。张有德是该文作者,时任天津武清县(今武清区)文化局副局长,写了当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高三学生安金鹏与他母亲的感人故事。


文章以及它的续篇被《人民日报》《读者文摘》等国内外50多家媒体转载,收获了无数读者眼泪,至今仍在网上流传。主人公随后得到优厚资助,作者也收获业内名气,本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


没想到,2006年安金鹏在博客中发表声明:“张有德先生发表了以我为主人公的严重失实的两篇文章”。这声音只在小范围内轰动一时,很快被淹没。直到2017年12月24日有微信公众号登载《含泪重读二十年前的文章:妈妈是我最好的导师》,安金鹏终于通过“知识分子”微信号,再次强调文章“荒唐”:“我不知道我跟这个文章的主人公是什么关系。”网友评论呈现“一边倒”,质问、批评甚至辱骂作者的声音不绝于耳。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知音体”作家张有德“虚构出了一个假的安金鹏”。所谓“知音体”是一种写作风格,不少人将此作为煽情文的代称。记者赴天津武清,经数次沟通,张有德终于答应,首次公开讲述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并以此回应安金鹏的声明。


并不认同网友冠以“知音体作家”身份的张有德认为,这无非是一场关于文体的争议:一篇报告文学,在讲究“一是一,二是二”的数学家眼里,成了大忌。 

 

安金鹏于2006年在博客中发文称张文“严重失实”。 陈凯姿 摄

 


眼泪隐患


没有人能预测到这样的结果:一篇文章持续走红20余年后,作者被逼无奈现身为它的真实性辩护。


故事源于《天津日报》一则巴掌大的新闻《通往奥赛金牌之路》,那是1997年安金鹏夺得国际奥数冠军后,他老师的投稿。“武清还有这样的孩子?”张有德无意读到,像发现了一座金矿,“他的故事绝不是这则短篇就能反映出的!”


出生在山西夏县的张有德,18岁参军,曾任航空兵某师宣传科长,政治部副主任,享正处待遇,1995年转业至天津市武清县文化局任副局长。张有德决定采写安金鹏故事,并不是宣传需要,“当时只想着继续拿起笔杆子,为武清做点事,报效这个第二故乡”。


张有德记得,次日暴雨,他走进了安金鹏的家。武清大沙河乡大友垡村,道路泥泞,一行4人靠着几把玉米杆子垫路,才勉强把车开到安家老屋门前,见红喜报还贴在门上。张有德说明来意后,屋里热闹起来。
   

在张有德印象中,嘴巴利索的安母李艳霞似乎有一箩筐的话要讲,父亲安海龙拿着草帽扇着风,陪在旁边。


张有德说,他采写这篇万字长文,前后家访两次,成文后还找“主讲人”李艳霞核实过。


稿子马上被投到《知音》杂志,其续写稿于数年后在《中国民航报》《天津日报》刊发。寒门子弟成才的故事,掀起的感动风起云涌。包括机关干部、科学家、军人、企业家在内的读者来信和来电不断,最后粗略统计,来信竟有5000多封。


张有德难忘当时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将一万元奖金和一台彩电送到安家;歌唱家关牧村特意从北京赶到文化局,捐款3000元;台湾一名企业家在飞机上看到报道后三次流泪,捐赠5000美元;有中学专门派人到天津日报社发行处,要求加印报纸,发给1700名在校生人手一份。


而凭借这篇文章获得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的张有德也名气大增。2005年,张有德30万字作品集《金鹏展翅》由长征出版社出版。


可这其中,却已经有了隐患。

   


不堪其扰

 

一切可能都是因为,张有德并未正式采访过安金鹏。


由于当时通讯条件限制,张有德找不到主人公核实,“一切都是照着安金鹏父母所说去写,没有夸大,也没有嫁接”;“按照报告文学的写作方式,细节方面是有文学化处理,但都是基于事实的”。


然而,安金鹏通过“知识分子”微信号表态:文章确实很感人,但“就是文学作品”;他写的那个人,“肯定不是我”。“当时写我家写得苦大仇深,非常穷。我老家我也就是普通的农村家庭……我小的时候也觉得挺快乐的……”


那时候,全国各地爱心人士寄到安家的东西五花八门:吃的、用的,甚至还有小孩衣服。李艳霞着急了,致电张有德:“张大哥,你快点想办法别让大家寄东西了,这让我怎么还人家啊。”
   

天津四中有个班级的全体学生竟乘车赶往武清,体会“安金鹏家一天”。安海龙告诉记者:当年安金鹏最大的烦恼,是学习时间被打扰。在学校期间,一会儿要接电话,一会儿有来信,简直是折磨。


此外,还有人觉得安金鹏出名了就有钱,纷纷在信中向他诉苦,请求施以援手;村里人都说老安家发了大财,应该拿点出来修柏油马路……李艳霞精神紧张,安家的正常生活秩序也受到影响。


2006年8月21日,《中国民航报》子报《蓝天周末》编辑部副主任郭向星将张有德续写稿发在头版,标题换成《母亲,我心中你最重》,红色字眼,格外醒目。


这以后,新的一轮媒体转发潮达到顶峰。换标题、增删内容、改成“第一人称”,到最后,有人看到文章的作者都成了安金鹏,他听说自己还因此稀里糊涂获得一项文学奖。
   

而这些,并非张有德所为,也是他无法控制的。


张有德同样被质疑过。江苏张家港一位读者来信,说作者是骗子。理由是安金鹏回信给她,说生活并不困难,家里有钱,不要为他操心。


“这个书呆子,怎么能这么随便处理读者来信?”张有德这才知道,安金鹏对被报道、被关注的态度。

 

张有德将安金鹏的故事收录在自己的书里,书名便是“金鹏展翅”。 陈凯姿 摄

 



孰是孰非

 

安金鹏说文章虚构,张有德一开始并没怎么在意。原因很简单,一是每次家访,都有其他人在场,他们可以证明自己没有乱写;二是他完全相信,朴实的安金鹏父母不会说假话。


那次被江苏张家港读者质疑造假后,张有德驱车20公里,连夜将信交给安金鹏父母,想弄清怎么回事。两位老人愣了,李艳霞急得掉眼泪,对他说:“你写的东西我们看过,咱不能这么对不起人家。”此后张有德也没再追究。


即便2006年9月24日安金鹏在博客发布了《关于张有德先生写我的文章的说明》,表示“张文中几乎所有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知情后的张有德也还是忍着,什么都没说。


“我实在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张有德对记者说,如果文章确实有错处,最后追究肯定是安金鹏父母说错,真要弄个水落石出,很可能会伤害到安金鹏父母。张有德因此觉得,站出来反驳,并不是好的选择。


后来非议越来越多,张有德找到李艳霞,要安金鹏的电话。安母却无奈回复:“都是他给家里打,我们从来没有找过他。”其后,安金鹏父母面对各种采访均称:金鹏不让说,别写了。


2017年末,某主流媒体旗下微信号转发旧文,安金鹏于今年1月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所说内容和十几年前那篇博客声明一致。


安海龙对儿子再度发声毫不知情。在他的印象里,孩子从小就爱面子、要强、喜欢较真,却又胆小、不爱说话。


张有德猜测,或是那篇文章带来的影响,伤及安金鹏的自尊心和面子,让他在学校抬不起头。


《知音》发文后,张有德在安家先后碰到过安金鹏两次,可当着面,安金鹏什么都没提起,而后却选择上网发声。“如果我写错了,他完全可以跟我说,我会立即纠正甚至停止写作。如果不便当面说出来,他也可以电话或者写信说明,他找我比我找他要容易得多。”


最终选择站出来,张有德并非因网友的口诛笔伐,而是希望借此息事宁人。“如今再不说清楚,评论一边倒,我要成罪人了。”


张有德声明——
   

首先,安金鹏感到哭笑不得的“第一人称”,其实是文章传播过程中发生的,自己原稿中从未使用过。


其次,安金鹏所称“张文中用不真实的感情色彩极力渲染我家经济条件的困难”,而张有德采访得知,当时安家其实欠着2万元外债,李艳霞每月会去学校送一次方便面渣,安金鹏拿热水冲了,就着咸菜吃;她还拿着推子去学校给他理发。
   

武清区民政局的卢志琪,亲眼见过安金鹏高中时穿过的一件背心,是李艳霞在下面接缝了两圈布才盖住肚子的。张有德虽未正式采访过安金鹏,但有过几次交流,他对记者说:“试问,谁家高中生孩子会穿这样的衣服?我曾问安金鹏,一个成绩这么好的学生,穿这样补了又补的衣服,有没有不好意思?安金鹏答,是穿在里边。我没敢再问下去。”


“家里为了供他上学,把怀崽的驴都卖了,他却说是‘正常交易’;我写安海龙疑似癌症,是因为他便血不止,确诊后是肠息肉;李艳霞患有腿疾,走路一瘸一拐,不知情的安金鹏却说父母很健康。”张有德将此事告诉过李艳霞,李听后还哭过,说“孩子不懂事”。她曾向外人透露:两口子为金鹏做10件事,只会一心读书的他能知道一件就了不得了。


当年的《中国民航报》编辑郭向星现已退休,却仍记得2006年安金鹏向报社提出过文章内容失实,报社领导曾问责。郭告诉记者,此后李艳霞写来亲笔信澄清,证明所有信息皆为自己所说。
   

记者致电安海龙,他亦坚持认为:当时在接受采访时都是实话实说,“老婆子不会说假话”。


郭向星认为,张有德最大的疏忽,是稿件没有和安金鹏“见面”,才导致争议。


现在看来,虽然张有德表示不会故意杜撰,却不排除说错的可能性。比如安金鹏在学校的信息、爷爷去世时间、妻子名字年龄等,记者验证后得知,确实存在事实性错误。


究竟孰是孰非?张有德认为,时间长了,自然会见分晓。

 


文体之争?

 

在《金鹏展翅》一书的后记《我的写作之路》中,张有德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作家们常说作品是自己的孩子,那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你为社会、为时代生产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时隔十余年再次“辟谣”的安金鹏,不再希望与媒体接触。而张有德却期待与这位曾唤自己“张大爷”的教授,有次当面沟通的机会,也顺便验证那篇一度轰动全国的作品的底色。


可他并不否认,在那个报告文学盛行的年代,由文学作品引起的官司不胜枚举,而争议最多的,便是这种“纪实”和“文学”相结合的文体。有网友提到:“有些造假报道水平之高,甚至让一些‘粉丝’在了解真相后仍不愿相信它是假的,他们宁愿沉浸在编织的迷梦中。”也有网友留言说自己也曾成为报道典型,“本意是表扬我,可是我看了报道,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郭向星与记者讲过亲身案例:曾写了五六万字的作品,最后采访对象不认可,虽然栏目已经在等,还是坚持没有刊发。“报告文学,‘报告’是真实的,‘文学’是创作,如果没有文学成分,故事就无法成型,但一定要征求同意,不能胡编乱造、背离事实。” 


而这正是安金鹏质疑的一个部分。他的观点是,张有德的作品是文学创作,内容非纪实。张有德的观点却是:新闻就像照相,报告文学则是文学地表达一件事情,“许多细节,安金鹏的母亲口述时不会说得那么连贯和感人,我会把它文学化地表达出来。但前提是确实有这件事”。  

 

诚然,且不论文体本身的争议,前提为“确实有这件事”。


对于网友“巨额稿费”质疑,张有德更觉得哭笑不得:“我得到的就是3000元稿费。有杂志、报纸联系请求刊登,我说只要对教育年轻人有好处,拿去用就是了,零稿酬。”


“我没有听说过‘知音体作家’,也完全没有朝着那个方向去写作。”一直从事报告文学写作的张有德的笔下,出现过邓亚萍、聂卫平、郑海霞、郎平等人物,他都接触和采访过。
   

张有德本人并不赞成虚构:因为即使是客观出错,作为报告文学作家,也确实难辞其咎。“如果作品中真的存在客观失实,我在这里道歉。”

 

当年的主要讲述人李艳霞已不愿再提及这场风波。


此类争议今后或许还会出现。而全民大讨论中显现出的追求真实、追寻真相的态度,则让人欣慰。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题图说明:张有德终于现身为当年的文章辩护,他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结果。 陈凯姿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