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一段普通的高速公路,为何从规划修建之初就被寄予厚望
分享至:
 (1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杨书源 孔令君 张建明 2018-01-12 20:13
摘要:如今,这段高速公路已成“沪嘉杭G60科创走廊”。

本是一段普通的高速公路,可从规划修建之初至今,竟能一直被寄予厚望——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示意图。 金爱民 供图

 

说的是G60沪昆高速公路沪杭段,曾名沪杭高速公路,1993年批准立项时便抓住了多少人心,被视为“浙江衔接浦东的一个重大项目”。立项当年,嘉兴境内的京杭大运河、杭申线等内河干线航道全面堵航,数以万计的船在河道上绵延几十公里,几乎成了“浮桥”;沪杭之间的320国道,1989年通车设计最大容量为每昼夜7000辆,1995年却达2万辆,道路破损,严重超负荷。

 

这段高速,嘉兴段全长88.12公里,占比最高。为了修路,嘉兴各级领导和群众广开财路,据当时媒体报道,嘉兴段“资金有缺口,大家你出300元,我出500元,一共筹集到了10亿元资金”;嘉兴段建设指挥部的30多位建设者,每人捐出了自己将近1年的工资,全市流行的口号是“嘉兴人绝不拖后腿”。

 

仔细想来,兴建这条高速路,正逢长三角一体化蓬勃萌发之时。比如,修路期间的1996年,嘉兴大厦在上海陆家嘴落成,“接轨上海”迎来一个小高潮——沪上报纸有整版广告,“让上海更好地了解嘉兴,让嘉兴更好地服务上海”。之后,1998年底沪杭高速公路通车,被誉为“希望之路、发展之路、繁荣之路”。也从那时起,浙沪人民逐渐适应了“双城记”、“三城记”,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城市被连点成线、交线结网,再后来高铁一来,便是“轻车”已过苏浙沪皖。

 

多少意想不到的一体化进程和与此相伴随的经济成就,就在这长三角的路网中逐步实现。当年肯定也想不到的是,如今,这段高速公路已成了“沪嘉杭G60科创走廊”。2017年7月,杭州、松江、嘉兴三地在上海签署《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再回首看这条“路”,别有意味。

 


“一顿饭”之忧

 

“走廊”之用,在于连接。位于沪杭之间的嘉兴,向来乐于扮演这一角色。

 

犹记1998年沪杭高速公路通车之时,曾有“一顿饭”之争——之前,无论从沪到杭,还是从杭到沪,人们都习惯于在嘉兴停车吃饭,稍事休整再上路。因此嘉兴城内外以及320国道沿线,饭店林立。高速未通便有嘉兴人担心,这“驿站”的生意要没了。

 

这忧心当然是短视的,因为,“靠近上海”的嘉兴转眼即为“连着上海”。通车当年的嘉兴市党代会上,“接轨上海”作为当年的首位战略被正式提出。曾在松江区经济委员会任职的一位负责人记得,从那时起,每周都有好几拨嘉兴的政府官员、企业负责人往他的办公室里跑,询问最新产业信息、寻找合作机会;因为交流实在频繁,特地安排了一位科长专门负责嘉兴地区的招商接待工作。2010年,“与沪杭同城”成为嘉兴“十二五”规划战略之首,嘉兴的区位优势日渐凸显,发展走上快车道;2017年,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

 

不过,嘉兴“一顿饭”的担忧,却以另一种形式长期存在着。那一头是直辖市上海,这一端是省会杭州,一段高速公路加强了沪杭联系,各经济要素流动加快,某种程度上,嘉兴刮起了一阵“穿堂风”——曾经有统计,考到沪杭两地的嘉兴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嘉兴发展的,最“惨淡”时不足一成;而嘉兴企业规模稍大时,便自然想到上海或杭州谋发展。嘉兴媒体人曾撰文提出“沪杭之间的冷思考”:“左右逢源”时为何“左右为难”,期待“溢出”怎等来了“拉扯”?

 

“以前如果说嘉兴是在上海和杭州两座峰之间的谷,似有道理。但这几年沟壑正在被迅速填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告诉记者,若从“填沟壑”这个角度看,嘉兴对“走廊”的建设,向来最为积极。

 

2016年10月27日,位于嘉兴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院长王涛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打造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构想”,是以G60沪杭高速公路为主轴,集聚整合上海、嘉兴、杭州三地的创新和产业优势,形成一条跨省科技创新带。王涛的设想是,大走廊以G60沪嘉杭高速公路为主轴,由“双核一区”构成,“两核”为沪杭,“一区”指的是嘉兴要成为“双核”的重要配套区、链接区和承接区。

 

不得不说,这可能是探索建设区域创新体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一条高速路

 

无独有偶,在沪嘉杭G60科创走廊构想出现之前,上海市松江区也提出过“科创走廊”的概念,不过相比之下,是松江区内“小走廊”。

 

2016年5月,松江区的“科创走廊”建设全面开启,松江区计划每年投入20亿元做专项建设。松江区重新设计布局,利用原有产业基础,形成了“一廊九区”的空间布局,各板块之间协调错位发展:临港松江科技城、洞泾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松江新城总部研发功能区、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松江出口加工区等依次在G60高速公路沿线展开,使松江成为质量标准、双创活跃、产城融合、先进制造、人才集聚、科创环境的六大高地。

 

松江区围绕着高速公路做文章,是一种必然。在G60高速松江段沿线,集中了松江区约90%的工业产值,占全上海近10%的工业产值。2016年,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常从上海市区的家到区政府上班,G60高速是必经之路,他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交流时说起:“我看到高速路两边都是厂房,都是底子很好的传统制造业,但很多却需要产业升级改造。”松江区的民营企业比国企多,外地企业比本地企业多,在区位上是G60高速公路的起点,因此“眼睛向西、面向长三角、对接苏浙”。

 

巧合的是,之后不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全面启动,作为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平台获得了4.5亿元资金的支持。松江区相关部门领导曾赴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杭州交流、商讨跨省合作事宜。“当时‘走廊’还是一个比较泛化的概念,却在之后的一年里迅速推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一位亲历者告诉记者。

 

2017年3月,松江召开G60科创走廊建设要素对接大会,松江区、嘉兴市、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和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构建面向长三角的G60科创走廊。有细心者观察到,要素对接大会上,松江科创走廊中的“松江”二字已经去掉了。2017年7月,《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提出三个目标: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信息经济产业中心、全国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排头兵。同年12月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双方共同举办了“G60科创走廊——聚焦互联网、发展新经济”论坛。

 

“如果G60高速公路像一根藤,那么根脉就是三个城市之间的共同利益和诉求形成的合力,而真正的瓜还是未来在这条高速路周边成长起来的平台和企业。”嘉兴市驻上海联络处专职副主任边淑兰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一群先行者

布局于G60高速路附近的松江区漕河泾启迪园区。 张哲伦 摄

 

实际上,多年来企业家和老百姓们,已用脚跑出“走廊”的雏形。

 

新能源与电力能源设备制造领军企业正泰集团在温州的档案室里,依旧珍藏着2003年正泰去上海松江建输配电工业园时,时任浙江省主要领导发来的两页贺信。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成剑将此视为“一个民营企业去黄浦江畔投资创业的动力和方向”。该企业借上海的人才优势和金融优势,建设起研发中心与投资贸易中心;之后又回到浙江,在杭州、嘉兴海宁等地,建设工厂。“我们集团内部,沿着G60高速路沿线,已经形成一个市场互通、区域互联的体系。回头看看,仿佛在无形中也成了按照目前科创走廊布局的一位先行者。”陈成剑说。

 

土生土长的松江人张亮没想到,他的华铭智能终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因扩建需要,从松江沿着G60高速公路向西南“挪了一小步”,过了省界,搬到嘉兴平湖的新埭镇,居然会和原先在G60路边的七八家“老邻居”重逢。他觉得一切好像都没有变,老员工没有因为异地搬迁流失,所有的供应商依旧在1小时可达范围内,两地政府服务企业思路相通,企业的电话号码仍以“021”开头。

 

从上海起家的浙江宜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是前些年搬到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的。毕竟,嘉善土地资源相对充裕,该公司有了自己的实验田,免去了以前在上海城区时总是需要借用大学、研究所场地的周折。而公司看似脱离了上海,企业主却觉得与上海“关系更密切了”:目前,上海市重点推荐农药品种中就有该公司的产品。并且,公司到嘉兴后,竟有了“互联网+农业”的新路子——研发人员发现,当地农户秸秆处理依旧靠烧,就大胆实验,推出了旨在帮助处理秸秆的APP产品。

 

区域经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地理空间上实现科创要素和产业集聚的国际成功先例不少,如美国波士顿128公路、美国硅谷101公路、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等,但在承担过“G60 科创走廊”有关研究的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金爱民博士看来,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与那些纯粹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地区相比,多了一些政府顶层设计的独特作用。

 

松江区经济委员会主任陈容发现,自G60沪嘉杭科创走廊建设启动后,办公室里来了不少主动选择去G60高速公路沿线浙江段落户的企业,以前都是民间“走亲戚”,现在企业负责人知道政府在推动,“往外走”时底气更足。

 

值得注意的是,“往外走”取得了共赢。提出科创走廊的理念后,2017年松江区地方财政收入1—11月增长22.1%,工业税收增长50.1%;过去两年,松江区新增市场主体约4.2万家,其中来自苏浙等地的约有1.7万家,占区外投资的40%。而截至2017年9月,嘉兴全市研发经费占据GDP比重达到全省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336.1亿元,居全省第一位;经浙江省审核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9家,居全省第3,这是嘉兴的“最好成绩”。 

 


一体化速度

 

一些自下而上难以推进的事,在“走廊”上解决了。

 

已有创新要素在流动,比如嘉兴企业手里一张小小的科技创新券。2017年7月,浙江省科技厅、上海市科委、嘉兴市政府三方在嘉兴签订浙沪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嘉兴试点合作协议。嘉兴企业可以拿着当地政府部门发放的科技创新券到上海“消费”,上海780家高校、院所、第三方实验室等总价值过百亿元的大型科研仪器以及超过20万项的检测检验服务会陆续对嘉兴企业开放。“创新券流通了,创新的机会成本就低了,更多企业愿意尝试更多新鲜领域,激励我们本土企业投入研发,让嘉兴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卓卫明说。

 

不过,“走廊”也让人心生困惑。

 

一份嘉兴段科创走廊沿线工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企业实力的现状数据,近日引发讨论:怎么数值比前几年的还小?解释是,仅统计G60高速公路沿线,一些嘉兴市里距高速路较远的产业园区数据没被纳入。“究竟科创走廊的涵盖范围是怎样的?是把全市的资源都算入,还是有针对性选择项目纳入?”嘉兴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天英问。

 

杭州似乎给出了一种解答:杭州的城西科创大走廊距离G60高速公路有较长一段距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速公路沿线。“我们索性放宽思维,将全杭州科创资源都融入到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交流与合作的步伐中。”杭州市发改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聊起了科创走廊杭州段的“因地制宜”——将眼光从城西科创大走廊扩展到了杭州全境,且G60科创走廊已被视为重要城市共享平台,纳入了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的考量之中。

 

在卓卫明眼中,产业平台共建共享、特色小镇协同发展、协同推进共建共享创新综合体,以及推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载体的人才要素的协同共享,都可被纳入“走廊”。

 

嘉兴市2017年出台的人才新政、科技新政也被多位采访对象提及:力度最大、落实起来最细化。就在距离G60高速公路出口仅10分钟车程的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总经理许昱捷告诉记者,借着科创走廊的东风,2017年来园区孵化的上海高校的科创项目比往年都要多。

 

目前,杭州市接轨上海、推进杭州都市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旧每年提出接轨上海重点任务和“硬指标”:每场组织去上海的投资洽谈会,参与的杭州本地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20家,每次洽谈会达成合作的不少于10项。

 

松江人现在说起嘉兴和杭州,除了“合作”之外另一个高频词是“对标”。程向民告诉记者:松江区在学习借鉴浙江云栖小镇、“最多跑一次”等实践案例,立足于自己的功能定位,推动和周边城市的分工合作。

 

对于这个跨区域合作的大工程,程向民的心里有一本明白账——科创走廊的实质,就是借助长三角地区产业密集的特点,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契机,打造一个面向长三角的国家科创要素对接服务平台。

 

突破行政机制和区划的障碍,寻找三座城的默契与共生,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三地都十分明白,这就是正行进在高速路上的“G60速度”。

栏目主编:林环 文字编辑:林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周寅杰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