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杨浦首创“社区规划师制度”,本土社区微更新项目,有了专业设计力量就是不一样
分享至:
 (7)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8-01-11 14:59
摘要:“建筑学专业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让城市规划师回到社区当中,通过专业的介入,让社区生活重新焕发活力,这是一个挑战,也是规划师们努力的方向。”

 

近日,翔殷路491弄小区一片闲置多年的绿地变身为一个色彩斑斓的“大象亲子乐园”。六个功能区内,不同年龄层的孩子们嬉戏打闹,笑语不断,这样久违的热闹让这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在这个冬日里重新焕发了生气。而这一切改变,正是出自于专业设计师之手。

 

 

以为设计师只关心高大上的城市现代建筑。借助区域内同济大学及众多设计单位集聚的优势,将专业的设计力量引入老旧小区的改造和更新,如今已经成为杨浦区的一股风潮。

 

今天上午,12名来自同济大学规划、建筑、景观专业专家正式被聘任为杨浦区的社区规划师。未来三年,他们将扎根各自负责的本土社区,全过程指导公共空间微更新、“里子工程”、睦邻家园等社区更新项目。12个街镇,12个社区规划师,“社区规划师制度”将成为杨浦社区建设的常态化机制。

 

 


微更新让闲置绿地变身亲子乐园

 

翔殷路491弄住宅小区建于1993年,居民以老人、儿童居多。小区内有两处集中绿地,中央绿地设有凉亭和健身设施,居民使用频率较高,北侧的集中绿地规模较小,乔木众多,日照较少,使用率很低。小区内的健身设施也多是供成人使用的“大尺寸”器械,孩子缺少活动场所。不少居民提出,希望将北侧绿地改造成为供儿童娱乐的户外亲子活动空间。

 

去年3月,杨浦区规土局将翔殷路491弄绿地改造项目推荐为“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的2017年度试点项目,设计师潘彦芹团队设计的“大象亲子乐园”方案最终入选。经过近一年建设,一个充满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大象亲子乐园”终于面世。

 

“初次来到这个社区,我们就发现这个小区周边有三所学校,小区内儿童比较多,但没有活动的场所。”设计师潘彦芹告诉记者。“大象乐园”充分考虑了小区绿地的场地特征,以日照分析作为场地布局的依据,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将空间划分为入口区、幼龄儿童游戏区、大龄儿童游戏区、亲子生态种植园、家长停留休憩区、垃圾分类科普区六个区域。划分区域后,场地呈现一个大象的形状,于是“大象乐园”的名称由此而来。

 

“做社区项目和以往做开发商项目不同,要满足居民的多元诉求,让活动场成为一个孩子和同龄人之间互动的场所,而大人们也可以在这里交流休憩。”考虑到看护家长的需要,设计团队对场地的活动设施和休息场所进行了细致设计,同时对绿地旁边的垃圾箱房进行了改造,布局从“一”字型改为“L”字型,重新设计屋檐形状,改变气流方向,改善亲子乐园的空气质量。

 

 

为了让活动场的建设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设计师团队亲自参与到施工过程中。那是个寒冷的冬日午后,设计师们在活动场上为新建的滑梯绑上彩色爬网时,不少居民都自发地围过来帮忙。一位老奶奶说:“我平时织毛衣很熟练,我来帮你们吧。”来帮忙的居民越来越多,大家都说:“你们把这个活动场设计得这么好,我们一定好好珍惜。”社区微更新项目充分地调动起居民的积极性,大家共同参与到社区营造中。

 


一对一“结对”全过程指导更新项目

 

上海市中心城区内还有很多这样的老旧小区,其社区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因年代久远而日益衰败,失去承载社区公共活动的功能。城市改造不能只着眼于大拆大建,细节的微更新也能让老小区提升品质,体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四平路街道,由同济大学规划师设计的公共雕塑、生长椅和电话亭博物馆。 均 黄尖尖 摄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杨浦通过“大调研”走访问计于民,建立了“社区规划师制度”,让每位社区规划师与杨浦的一个街道(镇)结对,为该街道(镇)社区更新工作提供长期跟踪指导和咨询。社区规划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公共空间微更新、“里子工程”、睦邻家园等社区更新项目的设计质量进行把控,全过程指导更新项目实施,参与到问题调研、方案建议、政策理念宣传、群众动员和协调、监督实施、活动组织以及项目长期运维等各个阶段的工作。

 

多年来,杨浦区内高校的科研力量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同济大学有不少设计师团队一直深耕社区,为社区更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学教授刘悦来和他的团队,多年来在上海9个区完成了29个城市微更新项目,其中有大部分都在杨浦区。他表示,设计不仅仅是完成一个物质空间的布置,而是如一颗激起千层浪的“石子”,激发各方力量参与到社区营造中来。在成为社区规划师后,他表示将继续深耕社区,延续城市规划师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社区规划师受聘后,将定期与所结对的街道(镇)进行沟通,指导街道(镇)对辖区内亟待改善的老旧社区、具有提升优化潜力的小区内部公共空间、街角街边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等进行全面摸排和分析,结合居委会及居民诉求,共同选取可实施的社区更新项目。社区规划师可优先参与具体更新项目的设计工作。

 

社区规划师选取和聘任采取自愿报名和筛选相结合的方式,在同济大学相关教师及有关设计人员中进行选取。通过社区规划师与街道(镇)双向选择的方式,让规划师和各街道(镇)形成结对。最后,由区政府与同济大学举办社区规划师签约,统一向受聘的社区规划师颁发聘书,聘期为三年(2018年-2020年)。

 


设计为社区生活注入活力

 

杨浦12个街镇,每个社区的环境不同,居民诉求也不一样。社区规划师按照自身专业和研究领域,被分配到不同的社区当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红军主要研究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生,这次他被分配到了定海路街道。“定海路街道有很多历史建筑和有历史感的社区环境,城市更新不但要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同时要活化利用,丰富社区未来的发展。”王红军表示。

 

从专业角度来看说,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科和社区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建筑学专业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让城市规划师回到社区当中,通过专业的介入,让社区生活重新焕发活力,这是一个挑战,也是规划师们努力的方向。”

 

 

目前上海的社区生活需要通过公共空间来改善,而微更新项目往往能提升公共参与。王红军表示,参与社区更新也可以给建筑规划学科带来新的视角,作为规划师,未来他不仅会以顾问的方式参与到具体项目中,还将和本土社区探讨出更紧密的合作方法。

 

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教授徐磊青过去曾带领学生团队完成过许多上海的城市更新项目。“有制度出来后,规划师的职责、权利、资金配套等方面都将更加明确,同时各个社区之间还会形成横向竞争。”徐磊青指出,如今杨浦在全市创新出台“社区规划师制度”,让原来相对分散零碎的城市更新项目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有了制度保障,项目的申报、设计、决策过程都会更加顺畅。

 

过去是带学生做项目,未来是带居民做微更新。“街道层面的社区更新还是应该以街道为平台,设计师作为指导。”在接受聘任以后,徐磊青的第一步将会深入其所负责的平凉路街道调研社区的人口构成等情况,找到能够提升居民品质生活的项目,通过项目和居民谈,让居民一起参与进来。“平凉路街道的老居民、老社区、老房子多,有很多文化层面的东西可以挖掘出来,复兴老社区,这个区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徐磊青指出,社区更新不仅着眼于公共空间的提升,最终要形成一种效益,达到居住环境、就业环境、经商环境、文化环境的全面提升。

 

今天以后,杨浦区和同济大学将联合对聘用的社区规划师和各街道(镇)有关人员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并组织开展社区更新竞赛活动。各种总结会或微论坛等将不定期在社区内举行,分享优秀成果和工作经验。

 

栏目主编:栾吟之 文字编辑:栾吟之 题图来源:受访单位提供;其他图片由黄尖尖摄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