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国内 > 港澳台 > 文章详情
陈水扁贪、马英九软、蔡英文滑,为什么这20年台湾民众选不出成功的领导人?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修文 2018-01-10 06:01
摘要:台湾这块政治土壤上,很难长出大树。

执政一年多,蔡英文的民调数据从高峰跌向谷底,目前还没看到企稳回升的迹象,甚至传言她只能做一任地区领导人,2020年选举民进党要换其他人。

 

可问题是,千错万错,难道就只是蔡英文一个人的错吗?如果民众真罢免了蔡英文,换上赖清德、吴敦义或者其他人,台湾就能变得更好吗?恐怕谁都不敢打包票。

 

从1996年李登辉民选成为地区领导人之后,台湾经历了五次选举,选出了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三人,有蓝有绿,有男有女,有“二代”也有草根。涉嫌贪腐的陈水扁是公认的失败领导人,政治上软弱马英九与大行“发卡弯”的蔡英文执政轨迹如出一辙,民调一路下滑。也就是说,这20多年来,台湾就没有选出一位符合民众期望、能带领社会前行的领导人。

 

想来,这背后一定有着超出政治人物本身的深层次原因。要么,台湾选举制度出现了问题,选不出一位有能力的领导人;要么,台湾政治运作设计出现了问题,让地区领导人有劲使不上;要么,是两者兼而有之。

 

先说台湾选举制度。在岛内社会大背景下,选民很容易被民粹话题鼓动,往往受偏激的、短期的议题影响,难以从长期的、宏观的角度,理性地思考候选人的能力与政见。因此,一些能说会道、煽动力强、善于开空头支票的候选人能够当选,这也导致执政后频发“发卡弯”事件。

 

此外,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采取一轮制的“相对多数决”,这使得“少数票当选”成为可能。候选人不仅要担心“外敌”,还要担忧“兄弟阋墙”。这个问题在大分裂的泛蓝阵营更加明显。2000年,同处于蓝营的宋楚瑜与连战同时竞选地区领导人,分散了蓝营选票,结果让陈水扁以39%的低得票率渔翁得利。直到如今领导人选举,亲民党与新党还要插一杠子,分原本就萎缩的蓝营选票。

 

因此,在台湾选举中有了所谓“弃保效应”,也就是为了避免立场相似的候选人瓜分选票,政党鼓动本阵营选民“弃a保b”,把选票集中在某位候选人身上。这样的话,选民为避免“最讨厌的人”当选,把票投给“最有可能选上”的人,而不是“自己认为最好”的人,“选贤与能”的选举功能被削弱。

 

再说台湾政治运作问题。从周期上说,地区领导人一任四年,中间还有一次地方选举。也就是说,上台后就要考虑两年后的地方选举,地方选举刚结束就要布局下次领导人选举。所有施政都在围绕着选举进行,能不能“短平快”地在四年内、两年内甚至更短时间出成绩,成为政策选择最重要的考量。

 

而从体制上说,现在地区领导人处在台湾政坛的第一线:一方面,领导人的权力几乎没有制约,经过几次修“宪”,行政机构负责人的副署权取消,彻底成为地区领导人的办事员,立法机构也难以对领导人进行有效监督;另一方面,正因为权力无限大,让台湾陷入“有困难上街骂领导人”的怪圈。没了行政与立法机构的遮风挡雨,领导人几乎时刻处在岛内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中心,难以脱身。

 

这样形成了恶性政治循环:选民对候任领导人有着无限的期待,期待他(她)上任后能把岛内几十年的沉疴一并解决。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导致领导人的支持率下降。民意下降影响了领导人推动政策的能力,政策推动受阻,民调就继续往下走,于是政策更难推动。这个死循环,无论陈水扁、马英九还是蔡英文身上,都曾发生过。

 

其实,台湾政坛原本有机会走出这一怪圈的。随着两蒋先后离世,台湾走出了威权时代。但是,继任的李登辉受到国民党内“非主流派”与民进党的内外挤压,为了改变自己弱势的地位,通过修“宪”构建出“领导人有无限大的权力,但不必承担相关政治责任”的体制。但岛内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这种制度设计无法抵御街头政治的杀伤力,更无法抵消民意下滑所导致的政治阻力。

 

由此可见,选举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弊病加上盛行的民粹主义,让台湾很难走出政治死循环,因此也很难选出格局大、有魄力的地区领导人。商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很多台湾人希望富士康老板郭台铭能出来竞选2020年,但郭老板从未放在心中。这或许是明智的选择,正如岛内媒体所言,台湾这块政治土壤上,很难长出大树。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