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曹可凡:锦园里举弄闻名的小胖子
分享至:
 (8)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5-11-16 08:47
摘要:愚园路805弄的锦园里,那个皮大王小胖子曹可凡,后来成了大家在电视上见到的著名主持人。

 

1970年代初,长宁区愚园路,午休时分。

 

雷锋小学的孩子从学堂一涌而出,整条安静马路顿时变得热闹。只见孩童里有个小胖子,笃悠悠独自走着,并不急着和同伴打闹,而是先到路边水果摊,挑上一只大鸭梨,当场啃起来。

 

小嘴巴吃得不得法,胖乎乎双手顿时沾满梨汁,可爱的模样把摊主也逗乐了。而小孩咕嚷着嘴,一边正色说,“我嘴巴干死了,先借一个梨,妈妈晚上会来付钱的。”

 

妈妈下班回来果然付钱。因为小胖子家就在马路斜对面,愚园路805弄的锦园里。不仅周边的摊贩熟识其父母,整个弄堂里的人至今也津津乐道——

 

那个皮大王小胖子曹可凡,后来成了大家在电视上见到的著名主持人。

 

 

锦园深处,无锡人家

 

锦园,得名于荣毅仁伯父、著名荣氏家族的缔造者荣宗敬的名字。

 

1933年,中国近代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宗敬在上海的生意正处于巅峰时期。为了解决其在上海办面粉厂、棉纺厂时公司高级职员的住宿问题,荣家出资,在公司附近原荣家网球场的基础上,建造了32栋三层楼房。因为荣宗敬原名荣宗锦,所以就把这个员工宿舍区命名为“锦园”。这一名字,也与荣家1929年在原籍无锡小箕山购地建造的私家园林“锦园”遥相呼应。

 

这32幢楼房,全部为砖木混合结构三层楼房,分布于东、南、西三方,弄口朝北。每幢建筑面积103.8平方米,总计建筑面积3322平方米,总体成“TT”字形。锦园内,不仅较一般里弄宽敞,且遍植绿树,昔日在园中央还有一个喷水池,尽显荣家气派。入住的职员家庭,一户人家单独居住一幢房屋,内里钢窗蜡地、煤卫俱全,生活条件较同时代的居民优越不少。

 

而有趣的是,因为入住的高级职员家庭几乎清一色全是无锡背景,因此整条弄堂里,无锡话成为通行语言,无锡的风俗礼仪畅行无阻,居住其中,宛如住在一个小小的无锡村内。

 

见证民族企业的辉煌

 

曹可凡曾外祖父王尧臣和胞弟王禹卿同样也是来自无锡的商人。两兄弟曾在荣家的茂新面粉厂工作,并很快成为荣家的左膀右臂。成熟起来的王家兄弟,试图与同为荣家得力干将的浦家兄弟一起另立门户、自主创业。荣家闻讯后,主动出资入股,最终,荣、王、浦家的“三姓六兄弟”合作创办了福新面粉厂。因为经营得法,很快从一个厂扩展到八个厂,王家兄弟还协助荣家在沪建立了面粉交易所和纱布交易所,在上海商界创下一番天地。

 

曹可凡的祖父曹启东,十几岁时来沪工作。正是在福新面粉厂里,这个家境寒微的青年从最底层做起,逐渐成为公司高层。最终,王尧臣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了他,还让曹启东成为福新的“财务大总管”。虽是入赘,但王尧臣十分开明,结婚以后,曹启东夫妇并不随王家同住,而是一直生活在锦园里。

 

曹启东夫妇先后育有四子二女,其中,曹可凡的父亲是长子。战局动荡的年代里,颇有远见的曹启东将两个儿子都送去海外读书,但把长子和幼子留在身边。低调寡言的曹启东,先后经历上海被轰炸的惨状,经历抗战和内战的混乱,处理过复杂的各方势力要挟,又最终迎来上海解放。锦园深处,他和他代表的一群无锡籍的商人,参与并见证了那个时代民族资本家的兴衰往事。

 

三岁挂牌去游街

 

1963年,曹可凡出生时,全家还在锦园深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曹可凡的父亲当时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在中国纺织机械厂担任工程师,每月工资109元,在当时实属高薪。祖父手里还有面粉公司、棉纺公司的股份,每年都能拿到分红。但随着文革爆发,定息成为一纸废文、父亲被迫下放劳动,工资停发,小康的生活顿时坠入困顿。

 

红卫兵还曾冲入家里,将曹可凡一家三口全部抓到外面去“游斗”。一起挨批挨斗的大人,每人脖子上都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他们的“罪行”。曹可凡当时还小,只有三四岁,但即便如此,红卫兵还是替他准备了一块小一号的牌子,同样挂在脖子上,被压出去和大人们一起游街示众。

 

锦园的房屋也被“就地压缩”占去了大半,全家人只能被赶到阁楼居住。然而曹可凡的父亲却依然坚持着往昔生活习惯。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先在弄堂里打一套杨氏太极,坐20路公交车从愚园路赶到外滩,去中央商场里喝一杯咖啡,再看上一个钟头的书报杂志——那时在中央商场,还能看到日文版的 《人民中国》,这也是仅有的阅读外国文献资料的途径——然后再坐公交车去杨浦区军工路上班。

 

但家里很快入不敷出,直至典当度日。喜欢理工科的父亲过去在家收藏了许多日、德、英、俄文版的专业书籍,在全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父亲变卖了三分之二的外文书籍来维持家中开销。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着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远在海外的亲戚们渐渐与父亲有了联系,美国的叔叔给曹家汇来美金,香港的亲戚也会时不时给上海寄些罐头火腿等。随着“文革”结束,曹可凡父亲的工资又重新调回原价。但令这个历尽劫波的家族在意的不是财富本身,而是参与建设国家的理想,并不曾因个人得失而中断。

 

1981年,在落实政策后,曹可凡的祖父捐资50万元,政府又拨款50万元,建造了现在的普陀少儿图书馆。

 

举“弄”闻名的小胖子

 

尽管童年也曾挨批受苦,但天生的豁达乐观,让曹可凡成为弄堂里人人皆知的“皮大王”。

 

因为同乡和同事的双重身份,锦园里的邻里彼此十分熟悉。曹可凡从小就知道谁家的糖罐子藏在何处,谁家的茶几上放着几块巧克力,他都能协同小伙伴一起去弄到手。有一阵子,弄堂里有人家为装修在路面上堆放了黄沙,曹可凡就和小伙伴在黄沙里挖坑,上面覆盖了蛇皮袋,又撒上薄薄黄沙,做成了陷阱。等到经过的倒霉路人一脚踏空跌落,就和小伙伴们欢呼离去。受伤的人来追究时,曹可凡又溜得最快。事后他带着糖果来“安抚”挨了骂的小伙伴,可伙伴们一尝糖果又马上吐了出来。原来是曹可凡把肥皂切成小块,包上糖衣给伙伴们吃,就为了看看大家的窘样。

 

喜欢吃水果的他,也曾因为水果受伤。

 

一次放学后,曹可凡一边吃梨一边走路,不料被身后的三轮机动车撞到,还被不知情的司机挂在车上带了一段路。直到路人惊呼,才被救下。事后曹可凡被诊断为左脚胫腓骨骨折,因着这次受伤,家里拼命给他补充营养,等到腿好了,小胖子的体型就定了调,从此成为他的一张标志名片,陪伴着他出现在荧屏上。

 

一件有意思的事是,因为锦园所在的愚园路是西区高档住宅密集的地方,因此不少名人大家都曾在此居住。等到曹可凡长大开始做访谈类节目,好几次在与嘉宾的聊天和采访中,都不期而遇愚园路的“邻居”。每当这时,他总是又自豪又亲切地说“我知道这里,因为我也住在愚园路上,我的家在锦园。” 

 

(本文转载自今日《解放日报》。题图来自网络。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