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解密丨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的背后……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范佳来 2018-01-02 06:10
摘要:百姓赞叹的岸清水秀,背后藏着成千上万建设者的天工巧思、辛勤汗水。

 

2017年12月31日,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宣告贯通,在新年到来之际向市民开放。这一切,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幕后英雄。他们勇挑重担,携手奋进,与时间比速度,与艰难比智慧,才换来了这举世瞩目的百姓福祉,缔造了一曲黄浦江畔的劳动赞歌。

北外滩夜景   殷立勤 摄

 


规划先行,问计于民

 

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维也纳的多瑙河等……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城市都有一条与之相伴相生的大河,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依托黄浦江打造世界一流的卓越水岸。


    
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定位,重塑两岸绵延45公里的公共空间,统一目标、原则、价值体系和建设技术指标的工作先行一步。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方案率先出炉,去年,《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随即跟上, 明确了贯通、可达、安全、生态的基础建设目标,以及宜人、活力、文化、智慧的品质建设目标。

 

上海市规划院景观分院院长钱欣带领团队参与了导则的制定。他坦言,制定过程中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坚持特色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统一:“火候”不到,各区“各显神通”,会导致浦江两岸不同区段风格迥异,缺乏整体性;“火候”太过,则束缚活力,导致“千岸一面”。

 

最终,耗费十几个月,经过不下三次结构性的大改和数十次的调整,导则问世。其中,“区段统筹”被放到了“总体设计”的第一条,要求协调滨江空间和腹地之间的空间风貌关系,并衔接不同区段之间的慢行通道网络,确保整体慢行通道网络的空间连贯。这每一个条目的背后,都见证了设计师们的匠心。

 

贯通公共空间,最终造福的是百姓,因此导则制定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先进的理念,就是引入公众参与。“我们向上海市民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钱欣介绍说,在徐汇滨江的建设中,许多跑友就诸多细节提了专业建议,“跑步道坡面应平整、防滑,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设置应急医疗救助点,提供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内容都吸取了市民的智慧。

 

一群小朋友在徐汇滨江健身  张海峰 摄

 

在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常青看来,滨江空间的贯通,还有另一层深意——重新探索发现滨江地区的工业遗存、历史建筑,将这条城市的文脉也贯通起来。在杨浦区的滨江开发前,常青受委托带领团队对杨树浦工业带进行调研,走访每一幢厂房,对建筑物的年代、用料、功能、层数等物理质量和风貌质量进行评估。建于1927年的毛麻仓库、1913年的明华糖厂、1927年的永安机房……就连第一毛条厂和上海船厂周边的几棵古树,其历史价值都被一一挖掘,被列入一张“附加保护清单”。

 

“对于老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再利用。”常青表示,经过整饬和适应性再生,植入合适的功能或业态,老建筑有机地融入了杨浦滨江,与当地岸线构成了一段岸线、一段工业景观的“工业遗存博览带”,成为上海滨江空间中的一抹文化亮色。

 

杨浦滨江老码头  邵剑平 摄

 


争分夺秒,攻坚克难

 

百姓赞叹的岸清水秀,背后藏着成千上万建设者的天工巧思、辛勤汗水。

 

“半年内,七座跨河桥中我们承担施工了六座,要全部实现贯通,别人都说不可能,但我们做到了!”上海建工机施集团项目经理储慧斌站在有着“浦江东岸第一桥”美誉的洋泾港桥上,眺望着杨浦大桥和黄浦江,难掩自豪之情。

 

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中,浦东段长达22公里。从浦江东岸贯通的起始点溯江而上,可经过洋泾港、白莲泾、倪家浜、川杨河、三林北港、三林塘港。这些汇入上海母亲河的支流上,新建了七座造型各异、极具特色的慢行桥,和其他高架步道等贯通工程一起,消除了浦江东岸因受河口、渡口分隔而形成的若干“断点”,成为了打通滨江与城市腹地的重要使者,自此,浦东滨江岸线一气呵成。

 

洋泾港桥  图片来源:东岸集团

 

储慧斌难以忘却承建这些桥梁的日日夜夜。去年刚开始建设时,离45公里岸线贯通的目标只有半年时间了。建设团队既要如期完成工程的建设,兑现对市民的承诺,又要确保工程质量。

 

以施工的一大难点打桩为例,采用传统工艺,若要打完一根长60米、直径1.2米的大桩,往往需要一天甚至更久。照这个进度,近200根桥柱,仅打桩就要耗费大半年。和时间赛跑,施工方从荷兰引进目前世上功率最大的免共振锤70RF,一天可打三到五根桩,土质好的话甚至可以更多,而且每分钟两千次的高速振动能避免共振,保证了周边房屋和地下管网的安全,不会产生泥浆和噪音。

 

施工不断深入,更多挑战迎面而来。其中,川杨河桥跨径达到165米,主桥总吨位约1700吨,是七座桥梁中体量和施工难度最大的庞然大物。

 

由于跨径巨大,按照传统工艺,需要在河中架设桥墩,才能保证稳定性,但为了保障通航安全,并与周边环境风格统一,为市民留出开阔的水面视野,必须采用“飞跃”水面的方案。为此,项目团队仅施工图纸就打磨了一个多月,数易其稿;为保证质量和安全,采购了优质的Q420D钢材,最厚的锚碇达到了以往工程中罕见的225毫米。同时,施工方还精确掌握当地水文数据,充分利用有限的涨潮时间,在临时桥墩上争分夺秒,许多工人师傅都笑称自己成了半个水文专家。

 

去年11月5日,随着最后一个200余吨的钢桥塔安装到位,川杨河桥主桥落成。该桥桥身主体采用矮塔斜拉结构,三角型钢桁架由中间向两头逐渐升高,如同展开双翅的海鸥,远远望去,又好像一支平放的箭,与形似一把卧弓的“邻居”老川杨河桥相映成趣。

 

如今,所有桥梁都已贯通,储慧斌除了儿子出生的那一天,其他时间都在上班,但他一脸认真地表示,自己还不能休息,要带着团队逐个回访,亲耳听一听百姓的建议和评价,让黄浦江畔的这些水上通道变得更美更好。

 

川杨河桥和老川杨河桥形成“一箭一弓”  图片来源:机施集团

 


舍弃利益,服务大局

 

实现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的贯通,必须打通各种“断点”“堵点”。这些阻碍从表面看,可能是一条河,又或者是一个建筑,但实际上是人的思想和认识。如果两岸各界不舍弃各自利益,不扔掉矛盾齐心协力,就不可能有如今45公里的“一览无余”。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巡视员、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剑豪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没有让步和协调,滨江沿岸工程就会像五颜六色的跑道,上面的人各行其道。

 

作为“水上交警”的黄浦海事局,就充当了各方力量的“粘合剂”。黄浦海事局负责人坦言,最难协调的,莫过于水上工程和通航之间的矛盾。随着两岸工程如火如荼展开,该局辖区内的“黄金水道”涌入了大量工程和运输船舶,去年最后3个月,过境船舶超过6300多艘次。同时,一些工程需要封航实施,对水上交通造成极大压力。

 

既不耽误水上工程,也要让过境船舶安全高效通过,这考验管理者的智慧。针对黄浦江东侧川杨河口园桥吊装的封航需求,黄浦海事局、浦东新区航务管理所杨思站等部门苦熬两个多月,反复协调各方意见,拿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方案:在川杨河口附近的岸边打下临时桩,辟为临时“停船带”,可供70艘左右的船舶暂时靠泊,等待水上工程的间歇再恢复通航。为确保通航船舶的安全,黄浦海事局两艘巡逻艇24小时不间断护航,并辅以全新的信息技术进行“无死角”监控,新方案实施的一周内,所有人员都扑在一线,通宵达旦,不敢合眼。所幸,上下游单位主动协同配合,精确控制进入相关区域的船舶数量,携手缓解了交通压力,保障了水域安全。

新年里,游客在外滩滨江步道上留下美好合影  殷立勤 摄

 

实现“还江于民”,也需要利益主体的“断舍离”。

 

让滨江岸线切实成为百姓可以亲近的公共空间,上海地产集团作为黄浦江码头岸线的资源代表,全力配合浦东、黄浦、杨浦等区段建设要求,主动停止、拆除相关陆域、水域上的经营性业务,把码头岸线清理后腾空;同时,从规划、建设、管理开始,负责实施了总长约7.3公里的岸线贯通任务。

 

在腾挪空间的过程中,地产集团共清退了10余家客商,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拉锯战式的谈判达上百次,整个协调团队承受了相当大的精神压力。此外,也作出大量牺牲。比如,7艘趸船需要另觅安置场所,又比如,地产集团在黄浦区的复兴码头一号到五号库建筑经过清理改造,将在今年让出近万平方米的底层公共空间,将经营场所改造为公共空间……该集团在滨江公共空间上的投入超过12亿元,为全面支持公共空间做出了示范。

 

地产集团申江事业部副总经理郭玲坦言,虽然辛苦,但能把美好的滨江空间送回市民手中,感觉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站在新华绿地的双层水岸上,看到设计图纸被完美执行,漂亮的岸线勾勒出月牙的形状,滨水边漫步锻炼的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十分自豪!”

 

新华绿地   图片来源:东岸集团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gcggkj@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