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女博士拍新加坡人梦想 习大大点赞
分享至:
 (11)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红 2015-11-12 00:43
摘要:两位女博士是谁?她们为何会想到用镜头记录新加坡人的梦想故事?

 

两名从中国去新加坡留学的博士,历时一年多拍摄了50位新加坡人的梦想故事。上周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特别提及这两位女博士的故事,并希望中新两国青年加深对彼此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加深对彼此人生追求的了解。

 

两位女博士是谁?她们为何会想到用镜头记录新加坡人的梦想故事?笔者近日在新加坡找到了操刀拍摄的湖南姑娘张弦,她说:“拍摄新加坡梦想人物,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爱与梦想,让我感受到梦想的巨大力量!” 

 

张弦和搭档熊博谦去年启动这项拍摄计划,后来熊博谦回北京发展,大部分的任务由张弦独立完成。11月6日至8日,首场摄影展在新加坡成功举办。

 

从左至右分别为张弦、熊博谦。

 

【关于拍摄】

 

上海观察:你和搭档为何会想到要拍摄50个新加坡人的梦想故事? 

 

张弦:我博士毕业以后,因为太喜欢摄影了,于是开始涉足这一行,这其实也是我追求梦想的一条路吧。刚开始时想拍一些身边比较有趣的人,去年和新加坡三江会馆(编者注:新加坡华人地缘社团,成立于1927年。)的人聊了以后,想到就结合新加坡国庆50周年,拍一个以新加坡人梦想为主题的摄影。整个拍摄从去年开始,大概持续了一年时间。

 

上海观察:要找到50位有故事的人并不容易,你们是如何找人的?

 

张弦:我已经在新加坡学习生活了15年,多多少少认识一些人,这50个人中有一些就是自己熟悉的人,比如华新社主席谢春艳。其他一些人物,有的是三江会馆推荐的,有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觉得有故事就想方设法去联系的。

  

上海观察: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的移民城市,你拍摄的这些人物有没有足够代表性呢?

 

张弦:我们拍摄之初就考虑到要寻找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的人,这些人要能代表新加坡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故事拼合起来,就是一整幅新加坡50年来的斑斓绘卷。50个人中,年龄最小的刚刚出生没几天,最年长的已97岁了。

 

上海观察:为什么会想到要去拍一个刚出生的孩子?

 

张弦:因为我觉得生命是一切的开始,生命之初,也是梦想之初,小生命是国家的根本。

 

上海观察:首展展出后,这两天的反响怎么样?观众是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展览的?

 

张弦:首展在一个商场里举办,来看的基本都是路过的观众。许多本地人看了展览后感叹,原来新加坡还有雕刻了几十年的老工匠,原来还有飞虎队员……很多东西他们原先并不知道。对于新移民来讲,也很想借这个机会好好了解下新加坡。

 

 

【关于梦想】

 

上海观察:将近一年拍摄下来,你是不是对“梦想”有了更深的体会?

 

张弦:我本人蛮崇尚梦想的,拍了梦想人物后,感受更深了。在拍摄95岁的老飞虎队员何永道时,我发现老人家并不太愿说“梦想”这个词,但其实他一生都在努力做好一件事情,我想这就是他的梦想。梦想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做几件事容易,做一辈子就难上加难。

 

还有一位做木雕的葛敦义师傅,他最初学木雕的目的就是要生存下去,后来他想成为这个行业里做得最好的。几十年来他一直在钻研怎样雕刻得更好,我觉得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很珍贵,很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老人家跟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努力,要脚踏实地,否则爬得越高就越容易摔下来。我不觉得这是一句空话。

 

上海观察:50个人物中一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张弦: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我印象最深的是陈丽珊,她毕业于约克大学,后来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丽珊因压力过大产生心理问题,回到新加坡接受治疗,幸运的是在众人帮助下顺利康复了。2012年,丽珊出版了自传《一个哲学家的疯狂》(A Philosopher’s Madness),她也因此成为新加坡史上最年轻的以第一人称介绍精神疾病的作者。

 

 

 

现在的丽珊,就职于新加坡社会服务理事会下的心理健康服务部门,她很感恩别人没有歧视她,就想通过教育、鼓励和参与的方式,来帮助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们。

 

上海观察:这样一位像斗士一样的人物,你如何帮她拍摄呢? 

 

张弦:我在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拍了四张照片:第一张基调比较灰暗,表现丽珊孤独的时刻,第二张图表现别人在帮助她,第三张图是她康复后在写自传,第四张图表现的是她帮助别人。第二和第四张图构图是一样的,只是角色互换了一下,就想表现她治愈前后的一个情景。

 

后来丽珊的故事展出之后,有人找到我想认识她,想买她的书。对我来讲,拍照还能帮助到别人,自己心里觉得还是蛮开心的。

 

上海观察:那拍了50个人之后,有没有想过新加坡的精神是什么?

 

张弦:就我的观察和体会来说,新加坡是一个海纳百川、天道酬勤的城市,另外也非常务实。新加坡五十年来发展成今天的模样,很不容易,无论是社会福利还是其他社会建设,都是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关于自己】

 

 

张弦。

 

上海观察:你在新加坡的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梦的过程,你是如何一步一脚印走到今天的?

 

张弦:我18岁离开父母来到新加坡留学,一开始听不懂别人讲英语,出了校园也不知去哪里,时间长了很想家,很想有个依靠。在我最迷茫的那段时间,因为有华新社的存在,让我有一种靠岸的感觉。

 

上海观察:华新社是一个怎么样的社团?

 

张弦:从1992年起,新加坡与中国启动了一个文化交流计划,从那以后每年都有几百位中国学生到新加坡求学。我来的时候算是第九批留学生,在我前面已有八批留学生,这些学长初到新加坡时,条件更艰苦。也正因为如此,头几批留学生就组织了非营利社团华新社,帮助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会。

 

这个组织成立到现在也已经有二十多年,其中谢春艳担任过几任主席,他曾跟我讲过,他的梦想就是为那些在新加坡没有安全感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上海观察:新移民的心态挺微妙的,你和老公在新加坡已待了十几年,如果一个新移民过来,你最想跟他讲什么?

 

张弦:最想跟他讲的就是,如果你想要在新加坡待下去,一定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有一颗融入的心,不要抱着过客的心态,不然你在这边就待不下去。比如有些本地居民对你讲话可能没有那么热情,但这绝不意味着他们对你冷淡,或者说排斥你,可能只是说话的方式不同而已。

 

其实等你了解新加坡之后会发现,你也可以交到朋友,会碰到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会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案例故事】

 

何永道:如果想,就去做

 

出生于1920年的何永道,是新加坡航空史上第三名飞行员,也是第一名华人飞行员。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满腔热血的何永道加入了空军队伍保家卫国。后来他加入 “飞虎队”,驾驶破旧的老式飞机在空中与日本人作战,在缅甸公路执行空中掩护任务。

 

何永道先后在马来亚航空、马来西亚-新加坡航空,以及1972年后分立出的新加坡航空担任飞行员和培训师,参与培训超过260名飞行员,堪称新加坡航空事业的功臣。

 

今年95岁的他依旧精神矍铄,去年他还去巴西观看了世界杯足球赛。何永道用一生把梦想诠释得很清楚:如果想就去做。

 

谢春艳:给同胞温暖安心

 

名字虽女性化,其实是一位帅哥。他20年前来新加坡留学,从国立大学毕业后留校就职。年少离家求学的经历,让谢春艳学会在陌生环境中独自面对种种困难,也让他对同胞的孤独感和渴望被帮助的心情感同身受。他的梦想便是通过华新社团,为同样在新加坡奋斗着的人们,提供一点安心和温暖,并且希望年轻的华新社也能像前辈们一样,为新加坡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葛敦义:雕刻是手艺也是信念

 

上世纪50年代,葛敦义来到新加坡打拼,靠着勤能补拙的信念,成为新加坡开国以来第一代木雕师傅。葛敦义有一间不大的木雕作坊,几十年如一日地打磨出数不胜数的作品,招待过的书法大家和社会名流不在少数。时光荏苒,一开始的家族木雕产业,现在只剩他和表哥两人还在坚持做。

 

李秉蘐:中华传统文化的使者

 

李秉蘐有多重身份,他是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副秘书长、三江会馆会长,也是中华总商会文化委员会主任,还是茶渊的董事主席。但是他淡然地说,身份不是拿来炫耀的,头衔是对自己工作职责的提醒。他更愿意称自己为“儒商”,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智慧与成功。

 

成立于1989年的茶渊,是新加坡人引以为傲的茶艺馆,已成为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橱窗。

 

 

林仁余:希望草根书店十年不倒

 

林仁余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电子工程师、剧团导演、媒体人、烘焙师,他与另志同道合的林永心、林韦地一起接手了草根书店,试图挽救日渐式微的华文书店,“三林”形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文化防护林”。林仁余说,他的梦想就是希望草根书店能够撑住十年不倒。

 

(制图:邵竞。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