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离沪恰少年,归来两鬓白!他支边新疆43年,多次踏入上海此处找寻什么
分享至:
 (2)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彭薇 2017-11-30 07:22
摘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简单的八个字,对秦培明来说,意义非凡。

 

青砖素瓦,绿树成荫。这是如今已71岁的秦培明,儿时记忆中的一大会址纪念馆。

 

前不久,这位老人再次踏入这栋熟悉的石库门,心中万分感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里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离开还是少年时,归来已两鬓斑白。”他在纪念馆的电子留言屏写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简单的八个字,对秦培明来说,意义非凡。 

 

 

17岁那年,他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上海,支边新疆。43年后,迈入花甲之年的老人重回故乡,满载人生收获。  

 

从少年到青年、老年时代,秦培明多次步入一大会址纪念馆。这一次,在一大会址的浮雕前,老人久久端详。“参加‘一大’的十几名代表命运迥异,这就是‘大浪淘沙’。”他说,信仰的选择,也是人生的抉择。它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那段岁月,如果心中没有信仰,很难坚持”  

 

时光拉回到1963年,彼时的秦培明刚刚初中毕业,迈入花季般的17岁。“记得那天,天气酷热,街道贴出一张告示:支援新疆兵团建设。”广播电台也在播放,大街小巷许多青年人议论着此事。 

 

“当时我就坐不住了,我要响应国家号召。”秦培明从小爱看书,家中一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小册子被他翻烂。“无数历史证明,国弱被欺,人民危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我们的祖国要靠我们每个人保卫和建设。”  

 

秦培明在新疆一呆就是40多年。

 

报名支边新疆,秦培明的父母不同意,他从家里偷拿了户口簿,毅然报名。他还记得,在上海老北站,前往新疆的绿皮火车缓缓开动时,母亲拼命用袖角抹眼泪,他甚至不敢看母亲的眼睛。 

 

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秦培明才知道,远离家乡的这块广博地域,生活多么艰苦。“我们住的地方是地窖,要靠自己挖,地下铺上稻草,就成了床。”上世纪60年代物质最为匮乏的时候,一人一天只吃3个玉米窝窝头,“在上海几角钱能买到肉吃,在这里十天半个月也吃不上一餐肉。”  

 

刚去的那段时间,秦培明几乎天天哭鼻子。白天,他和支边青年一起耕作农田,到了夜里特别想家,“真是想啊,对家乡和父母无尽的思念。”点着煤油灯,他翻出儿时看的书籍,鼓舞士气。  

 

对秦培明来说,那段岁月,如果心中没有信仰,很难坚持。每每想到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国家民族事业流血战斗,甚至献出了生命,“想想我吃的这点苦,受的这点累,又算什么?”  

 

 

“我看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从秦培明的人生轨迹来看,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无疑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光明,“每到关键时刻,我们党总是能把握方向,向前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秦培明已在阿克苏地区的基建单位工作,学技术,盖房子。“我看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在新疆支边,从住地窖,到土坯房,再到砖房;从饿肚子,到只吃粗粮,再到物质变丰富,“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闯劲和韧劲,不懈奋斗,走出了一片天地。”  

 

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转折点,也成了秦培明的人生转折。青年秦培明苦心学建筑,跟着技术人员进行野外测量,用微薄的工资买专业书回家“啃”。预算、施工、设计、监理等,几乎建筑行业的资格证书他都捧回来了,最后获得建筑工程师资格证。他在新疆成家立业,有了一对儿女。  

 

 

在新疆支边前二十年,高昂的火车票价挡住了秦培明回家的路。直到上世纪90年代,秦培明回沪探亲的次数增多。而每次回来,他必去一大会址。  

 

“我们这代人,心中有强烈的信念,这是我们的精神力量。”在这个中国共产党人出征的地方,他回顾历史,给自己的心灵“充电”。“我们党从建立开始,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寻找初心是为了重新出发。” 

 

1988年,秦培明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2年,他光荣入党。他还记得,在党旗下宣誓的那天,他激动不已,“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一生中最光荣的一刻。” 

 

“任何时候都不要丢了信仰”  

 

落叶终归根。11年前,告别了奋斗四十余载的新疆,秦培明和妻子回到家乡定居,就住在原来的老房子里。 

 

 

“秦伯伯没享几天福,又被我们拉出山了。”志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晴透露,他是居民区有名的“老娘舅”,“秦鲁帮帮”就是他和另外一名热心居民发起成立的小组。社区里的居民,谁家要是遇上难题、碰上烦事,都要找“秦鲁帮帮”商量。热心的秦伯伯,还发动党员成立了“啄木鸟议事堂”,作为志愿者,从身边事做起,参与整治周边环境,践行文明礼仪。

  

“秦伯伯给我们出了140多期社区黑板报”,“平安志愿者巡逻队里,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世博会期间作为志愿者,他每天和上班一样忙,还被评为原卢湾区优秀共产党员”……社区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着夸奖秦伯伯。王晴还记得,去年上半年,秦伯伯突发心梗抢救,两个月内连续装了6个支架。“秦伯伯爱写文章,他还在病床上搭个小台子,写社区微党课教案,年轻人看了都很感动。” 

 

秦培明在社区上微党课。

 

从新疆到上海,老人用踏实而无华的足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王晴说,“秦伯伯常说,‘共产党员不是称谓,而是责任。’从少年到老年,他的初心不改,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的人生价值。”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听完习总书记的报告,秦培明老人用几天时间,手写了2万余字的心得体会。“这是从人民大会堂传来的直抵灵魂的党课。”步入古稀之年的秦培明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任何时候都不要丢了信仰,要挺起民族的脊梁。我们是共产党员,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本文编辑:彭薇   文内图片由秦培明提供

文字编辑:张骏 图片编辑:笪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