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沪东那些事之“东宫”:走路去杨浦“大世界”,好比拉练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翔 2017-11-07 07:31
摘要:为了能节省下来几分钱公共汽车铜钿作为自己的零用钱,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去东宫白相,基本上都是徒步走着去,然后再走回家的。

 

杨浦区位于上海市的东部。上海的简称是“沪”,因而,上海人只要说起“沪东”这两个字,眼前马上必定会浮现出大杨浦的“波澜壮阔”。作为从小就生活在沪东的杨浦人,我是一直想有机会来说说阿拉沪东那些事的。但是,我拿来说事的沪东,并非是纯粹地理意义上那“一望无垠”的沪东地区,而只是从我个人生活的视角去“瞭望”坐落在杨浦区的平凉路,并以“沪东”两字冠名的那三幢堪称是该区上世纪地标性的建筑——沪东工人文化宫、沪东状元楼、沪东电影院。今天,先说说位于平凉路东面的沪东工人文化宫,它和周边的市百三店、杨浦区图书馆、杨浦电影院、杨浦酒家等组成了东部特色的文化、商业中心。    

 

沪东工人文化宫坐落在平凉路1500号,上海人通常都简称其“东宫”。凡是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生活在杨浦、虹口一带沪东地区的市民,对东宫都有着浓重的情结。一句“走,到东宫白相去!”是他们八小时之外的口头禅。那时的上海公共交通不发达,杨浦还属于上海的“远郊”,杨浦的老百姓把到南京路、淮海路等繁华闹市中心的商街去购物、逛街,都称为“到上海去”。就连复旦大学大名鼎鼎的谭其骧、贾植芳两位教授也在自己的日记中,把从杨浦区到市区去写成“入市”和“进城”。  

 

“去上海”,对我来说,除了逢年过节到南市区的外婆家外,其余的闲暇时间基本上是“去东宫”。因为如果到大世界、人民广场、南京路、外滩等“上海”好白相的地方去玩,要换乘两三辆公交车,路上得折腾好几个小时,弄得人是吃力煞。于是,“家门口”几乎天天锣鼓喧天、歌声嘹亮的东宫,也就成了杨浦市民最喜欢去白相、去轧闹猛的好地方。 

 

工人文化宫是上海解放后诞生的新事物,首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指示,要将其办成“工人的学校与乐园”。沪东工人文化宫始建于1956年,1958年的10月1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它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沪西工人文化宫一起,在上海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工人阶级娱乐文化乐园。杨浦区曾经是上海市的最大工业区,大量的产业工人集居在该区,在广大工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十分单调的年代,东宫的存在极大满足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他们辛勤劳作之后的枯燥日子抹上了一层多姿色彩。东宫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杨浦的“大世界”。  

 

作为一名从小就生活在杨浦的小鬼头,东宫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记得住在松花新村和长白新村时,我正读小学与中学,每逢星期天和寒暑假,我或独自一人,或和同学一起结伴到东宫去玩。由于东宫位于杨浦的“上只角”平凉路上,而我居住的新村地处杨浦的边缘地带松花江路、延吉路,两者相距大约有五六公里,因此,总有点感觉距离“遥远”。其实,这点距离在今天看来真不算什么,开车的话,只要路上不堵,十几分钟就可以到了。乘坐公共汽车去,也就花半个小时左右。可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白、延吉、控江等新村均还是“都市里的村庄”,新村周围被大批农田、菜地所包围,有的新村直接就和浣纱浜大队、长白大队、控江大队等农业生产队相邻,甚至还可以在路边看见养猪棚,绝对是属于“乡下”的范畴。  

 

为了能节省下来几分钱公共汽车铜钿作为自己的零用钱,我和小伙伴们结伴去东宫白相,基本上都是徒步走着去,然后再走回家的。好在那时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真不把甩开脚走路当回事。何况,当时学校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精神,“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鼓舞下,偶尔真走不动了,就会情不自禁背诵毛主席七律《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名句来激励自己。很多时候,我在用诗句自励之余,还常常不忘骂自己一句“小鬼头,像侬连走路这种苦也吃不起的人,长大以后怎么能当解放军?”因为,当一名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是我儿时的梦想。 

在平凉路靠近通北路的一排沿街商铺,在拆除了现有店招之后,露出一排数十年前的老上海店招。其中有“宇宙无线电商店”、“平凉熟食商店”等   东方IC

 

就这样,在连背带自责的状态下,我走啊走,很快就望得到东宫的大门了。回家时,也是一边走一边背诗词,到家的路也好像没有那么长了,可见精神的力量是何等巨大。而由此练就的那副“铁脚板”,在接下来全国大中小学生中大规模开展的野营拉练中,让我有了走起路来疾步如飞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或许还有父母给我起的“刘翔”这个名字在暗助神力。因为,这个名字后来居然与世界上跨栏最快的飞人挂上了钩,呵呵!  

 

那时的我,每个星期天或者寒暑假,基本上都会沿着延吉路走到控江路,再顺着隆昌路穿过长阳路,直奔沪东工人文化宫所在地——平凉路。当年还很“农村”味的杨浦,四处飘浮着近郊春野的乡土气息。为了节省时间,我经常会抄近路,直接穿插一些田埂,往返于东宫。头顶碧蓝的天空,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田野,绿茵茵的青菜、黄澄澄的油菜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曳着,自己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光里。再后来,家里经济条件好转,父母买了一辆自行车,我便骑车去东宫了。蹬着那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我得意洋洋按响着双铃,“的灵灵,的灵灵”地一路飞驰在大街小巷。骑到隆昌路杨浦公园后门,遇到进出公园的人群时,我马上就“人来疯”起来,放慢车速,故意猛按车铃,引来无数路人的注目。“乖乖,迭个小鬼头踏的是18型啊!”众人流露出的羡慕、惊叹目光,大大地满足了一个少年的虚荣与轻狂。那个年代的一辆18型的永久牌自行车,就相当于今天的一辆宝马或者奔驰车那样拉风啊!  

 

到了东宫,我小心翼翼地把心爱的自行车寄放在停车处,直奔二楼的图书报刊阅览室。那时的东宫阅览室真够大,几乎占据了大半个楼面,我在里面一坐就是半天。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市掀起了“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热潮,《解放日报》《文汇报》均以大幅版面刊登有奖知识竞赛答题。为了从报刊图书中寻求答案,东宫的图书阅览室里经常人满为患,我亦夹杂在其中,废寝忘食。同时,东宫举办的文学、美术、摄影等讲座也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不知道那时的我为何对阅读如此迷恋,对知识如此“贪婪”,而东宫的阅览室恰恰又为我的这种“贪婪”提供了接纳的怀抱。1999年,东宫进行了全面改造。2001年7月,竣工开放后的新东宫,则成了沪东地区的一个新地标。它更有型了,也让我们这些老东宫迷们的感情有了一方寄托之处。


本文组稿、编辑:伍斌  题图为改造后的“东宫”

文字编辑:伍斌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