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北大校长林建华用钱学森70年前讲演诠释“新工科”,还比较了理科与清华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7-10-12 16:58
摘要:清华学生都很优秀,每当给学生一个课题时,学生总会追问:有什么实际应用;而北大学生相较之下,则一直比较推崇自由和兴趣导向的研究。

中国,是工程大国,也是工程教育大国,但还不是工程教育强国,为此教育部力推“新工科”计划,希冀达成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五新”目标。但究竟新工科“新”在何处,该培养什么的工科新人?

 

“纯科学家与从事实用工作的工程师间密切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工程研究者或者工程科学家。他们是将基础科学知识应用到工程问题的那些人。”今天(12日),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沪援引了这句钱学森70年前的讲话,借以诠释何谓“新工科”人才。在他看来,新工科既属科学又属工程,培养的是新人才。应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之邀,林建华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百余校学者代表,在上海健康医学院加入了讨论文化自信与新工科的校长论坛。

 

北大校长林建华用钱学森70年前讲演诠释“新工科”,还比较了理科与清华 。

 

钱学森之问早有“前传”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钱学森1947年回国完婚,当时他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先后在浙大、交大、清华等校,做了主题为《工程与工程科学》的讲演,后来还以英文形式发表。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专家,既列举了二战中使用的雷达、原子弹、火箭、核裂变材料等“工程产品”,也提出了一系列科学问题,诸如固体物理与工程材料、电子学及其工程应用、核工程中的科学问题、喷气推进中的燃烧化学、塑性形变的微观机理、湍流理论、超高速下的空气动力学,等等。

 

事实上,作为我国空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兼有卓越科学家和工程师身份,后来又提出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林建华认为,当年36岁钱学森的讲演“很有前瞻性”。根据钱学森的阐释,工程科学最重要的本质,是“将基础科学中的真理,转化为人类福利的实际方法技能,实际上超越了现在工业的范畴,”他认为,“对于一个‘工程科学家’来说,他的任务就是解决提交给他的问题,以及进行工程科学的基础研究。”

 

在钱学森的构想中,工程科学家其实有一个研究生培养的过程,“前三年、后三年、再一两年”,从科学基础到技法实践,再到融合锻炼。林建华表示,目前就教育部“新工科”概念看,似乎还是一个本科项目,最好是形成“本硕一体”。在这方面,他举了北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案例,正是生物学、医学、工程学从基础到应用的链式培养。

 

林建华与哥哥不同思维

 

林建华是学化学出身的,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对比了理科人与工科人的差异。他说,自己曾在美国从事科研,美国教授有个比方,搞基础科学研究就像钓鱼,重要的在于钓得到鱼,至于钓上来什么鱼,并不是那么重要。就化学而言,发现了新元素,不论有无用场,就是大发现。

 

北大校长林建华

 

有意思的是,工程师的思维全然不同。林建华又拿自己说事:他哥哥是汽车设计方面的工程师,目标性非常强,总是希望应用现成的材料、技术、方法等,以便成就很具体的新作品。

 

因此,传统工科教育的特点在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熟练运用成熟技术和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传统理科教育的特点则是:科学基础雄厚,适应性强,具备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作为北大校友也是校长,林建华还引入另一位教授的视角,比较了北大(文理科)和清华(工科)学生的不同特质。在其眼中,清华学生都很优秀,每当给学生一个课题时,学生总会追问:有什么实际应用;而北大学生相较之下,则一直比较推崇自由和兴趣导向的研究。

 

显然,传统意义上的理科与工科可以互补互鉴。对于新工科,不能科学基础较弱,对工程问题的原理和根源缺乏理解;也不能人文基础较弱,对文化、历史、社会缺乏尊重——否则很难做出超出常规的路径选择,也就是不易真正创新。另一方面,对于新的理科,也不能对目标性和对实际问题不敏感,不能缺乏团队精神、执行力和效率,不能忽视乃至搁置科技成果,而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科交叉融合。

 

“根叔”援引大量哲学经典

 

特别是在新工科的“文化”层面上,人称“根叔”的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与林建华一拍即合。

 

林建华在重庆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曾对学校老建筑的拆旧问题提出批评,认为此举是有关负责人缺乏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意识的表现。而自称“理工男”的李培根院士,虽为机械工程自动化专家,却也对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特别看重,他甚至大段援引了马克思主义原著、哲学家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原文,以及西班牙学者敖德嘉·加塞特关于技术哲学的经典论断。而作为东道主的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书记郑沈芳也说,学校构建“HHE(健康、人文、工程技术)”新体系,也是将人文和实践作为医学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开展医工领域教育教学改革。

 

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院士。

 

李培根向校长们表示,“通常对技术的理解,往往是工具意义上的理解,实际上还应是人本意义上的理解。”他表示,当前,国内传统工科教育对于技术本身的文化属性缺乏意识,而“工程师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关于‘人’与‘存在’的问题”。

 

李培根有一个例子。美国莫哈韦小镇上聚集着一帮太空迷,为火星移民做准备,小镇就逐渐形成了太空飞船的产业链条。“能不能做成还不知道,但不做,成功的机会是零,他们就去做了。”7年、10年时间就“撂”在那件事情,甚至根本挣不到钱。有人说,这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百无禁忌地想,踏踏实实地干。

 

对于“新工科”学科建设,李培根直指核心,“重塑工程教育文化才是‘新工科’最重要的任务”。他认为,新工科需要新思维,新的时空视野,从人的存在的高处去俯视工程技术教育,避免专业的碎片化,让技术的文化属性成为工科的新文化。

 

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书记郑沈芳。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