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靠理财圈钱?赚翻了的保险公司,别忘自己姓什么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俊生 2017-10-12 18:31
摘要:通过将保险作为理财产品推向社会,一批人寿保险公司迅速扩张,资金规模也空前膨胀,但人寿保险事业却并未随之变强。

中国保监会日前下发5份监管函,对珠江人寿、上海人寿、阳光人寿、渤海人寿、君康人寿等5家公司提出公开批评,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今年以来,保监会加大了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到目前为止已发出19份监管函,加上同一时期发出的25份行政处罚书,数量大大超过往年。

 

最新这5份监管函,主要针对六方面问题,包括公司治理有效性待提高、内部管控机制待完善、关联交易管理待加强、个别公司股东股权方面存在问题、集团管控待规范、公司自我评价不客观不合规等。它们是在上半年保监会组织的公司治理现场评估中发现的,而其在我国保险行业几乎是普遍问题。这是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在粗放式的快速发展中普遍忽视公司治理的结果。

 

此次保监会的监管函集中于人寿保险公司,更与近几年我国人寿保险业偏离了“保险公司姓保”的方向有很大关系。

 

过往几年,各路资本大举进入保险业,而其中人寿保险业在很多资本看来是一块待开垦的“金矿”,特别是人寿保险公司开发的“万能险”等险种,已经被视为一种理财产品,它与近几年出现的全民理财热互为推动力,使人寿保险飞速发展。在这种“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人寿保险业无论是新公司还是老公司,为了争抢市场规模,都迅速扩大公司规模,导致公司治理明显跟不上要求。

 

人寿保险本来是为民众的生命健康作保障的。在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社会保障压力沉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人寿保险事业,是重要的缓解之策。但是,目前一些人寿保险公司开发的很多产品,完全偏离了这个目标。通过将保险作为理财产品推向社会,让这些公司迅速扩张,资金规模也空前膨胀,但人寿保险事业却并未随之变强。

 

当人寿保险“理财化”的倾向蔓延全国,它对实体经济也就间接产生了威胁。近几年,在货币政策总体趋紧的情况下,国家仍对小微企业通过定向降准等方式进行金融输血,但效果始终不佳。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一个不可否认的因素,就是人寿保险公司发行的一系列理财产品致使社会资金流向偏离。几年间,人寿保险公司“盆满缽满”,小微企业却“饥渴难耐”,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局面,对于经济转型升级显然是不利的。

 

出现这种情况,板子也不能完全打在保险公司身上。近几年,我国对保险行业的政策导向总体上是“重发展轻规范”,导致很多保险公司不再“姓保”,而是以投资理财公司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甚至利用现成渠道,成为一支最为强劲的理财队伍。同时,保险业也开始通过在资本市场上举牌收购等途径觊觎、冲击实体经济。

 

去年发生的宝能系收购万科股份事件,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时对险企举牌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市场上对此争议激烈,而结果至今悬而难决。这几年保险业以放松监管换取其疯狂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教训十分深刻。

 

现在,保监会已经明确了“保监会姓监,保险公司姓保”的市场定位,今年以来保监会加大了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市场正在回归正常的轨道。而从此次保监会对5家人寿保险公司的监管函所披露内容来看,人寿保险公司加强公司治理仍然是当务之急。保险公司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大发展以后,现在要回归到“姓保”的轨道上来,需要通过加强公司治理来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市场上“左冲右突”。人寿保险公司亟需收心,要回到发挥保障功能这个主业上来,通过对市场的培育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而这一块市场前景也不可谓不广阔——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要发达的人寿保险业来弥补国家兜底的养老保障的不足,这正是人寿保险公司大有作为的天地。在这片新的“蓝海”面前,人寿保险公司理当心无旁鹜,潜心耕作,收获合理应得的市场回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字编辑:朱珉迕 图片编辑:雍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